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六成本地高校畢業生選擇留下,長三角做了什麼?
發佈時間 | 2024-05-30 09:13:16    

  青年是標誌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錶。

  人口紅利逐漸退去、未來青年規模總量基本框定的當下,一座城市的發展速度,取決於當地的青年人數。

  在近日舉行的長三角青年人才交流會上,獵聘發佈了《長三角城市群大學生就業趨勢報告》。報告顯示,長三角對畢業生的吸引力呈持續增加趨勢,2022-2024年期間,畢業生投遞長三角的比例持續增加,從25.3%增長到27.9%。

  與此同時,長三角人才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與其他城市群相比,長三角城市群校招職位佔比以33.2%遙遙領先。

  青年為什麼選擇來這裡,什麼職業在長三角最吃香?人才競爭通常被認為是“零和博弈”,長三角三四線城市,如何從中尋找機遇?

  長三角城市群就業機會豐富

  商科專業最受歡迎

  上海依然是全國青年的首選城市。

  2024年一季度校招新發佈職位城市前十榜單中,長三角有四城上榜。上海以17%穩居全國第一,而杭州、蘇州、南京分別位列第五、第七、第八。長三角四城釋放的應屆生需求佔全國三成。

  網際網路仍是長三角城市群吸納就業的主力行業。儘管近年來曾出現不同程度的需求下滑,但依然佔到所有校招崗位的兩成。與此同時,製造、醫療健康、汽車等領域等傳統行業對畢業生的吸引力也在逐步擴大。而長三角的傳統優勢行業,如專業服務、消費品、貿易物流、文化傳媒等,招聘規模也在逐步上升。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民營中小企業最集中、最發達的區域,近半數新發職位來源於民營企業或私企。此外,外企和中外合資企業對就業的貢獻也高於全國平均(22.6%>17.4%)。

  也正是因為蓬勃的民營經濟,商科專業畢業生最得用人單位青眼。被用人單位主動開聊的畢業生專業TOP20中,工商管理、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市場行銷、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商科專業位居前列。此外,由於數字經濟發達,新媒體運營、電商運營也成為需求增速最快的職業之一。

  圖片來自獵聘報告

  打算來長三角就業的畢業生,建議評估下自己的學歷是否過硬。隨著産業升級轉型,長三角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水漲船高。在有明確學歷要求的職位中,長三角本碩博人才的需求達到80.7%,連續四年高於全國均值。

  要求碩博人才的崗位大多是技術類、研發類崗位,例如演算法工程師、嵌入式軟體開發、半導體技術工程師、模擬晶片設計工程師、C++等。一些前沿技術領域,比如最近大熱的人工智慧,研究生佔到整體投遞學生的45%,而“雙一流”高校畢業生佔比更是高達39%。

  六成長三角高校畢業生願意留下

  普遍青睞新興産業

  長三角對本地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呈持續增加趨勢。

  數據顯示,長三角畢業生留存率從2022年的55.2%增長至2024年的64.6%。這表明,長三角城市群已經形成良性的人才留存氛圍和流動機制,長三角大量畢業生在就學地長期學習生活後,傾向於在就學地周邊就業,或流入同等和更高等級地區就業。

  圖片來自獵聘報告

  長三角在留人方面,已呈現出明顯的“組團發展”特徵。例如杭州的高校畢業生,就傾向去浙江省內寧波、嘉興、紹興等地級市。

  便利的交通網路,讓青年人才可以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實現全域流動。穩健發展的産業鏈,也讓青年人才可以跨行業流動。

  比如今年1月國産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的背後,就是長鏈條的萬億級産業,其中國內採購部分,來自長三角的供應商佔了大多數,也極大促進了當地的就業。

  人才區域流動,更離不開長三角一直打造的“協同共進”區域性公共服務保障包。

  早在2003年,滬蘇浙共同舉辦“長江三角洲人才開發一體化論壇”時,就聯合發表了《共同宣言》,開展多項人才工作合作。20多年來,長三角地區探索形成了人才資源和服務共用機制、政策銜接機制、活動聯辦機制。

  比如職稱,以往,職稱評審的原則是“哪評哪有效”,浙江評上的工程師,到了上海就得再走一遍認定流程,造成人才跨區域流動極大不便。

  為此,2020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出臺了專業技術人才資格和繼續教育學時互認暫行辦法。目前,部分職業的資格認定已經可以做到“一次評定、三地互認”。

  當然,無論就業服務多麼出色,決定人才流動的最終還是産業。技術驅動、高成長潛力、創新導向的行業,永遠是青年人才關注的重點。從數據來看,2024年,長三角地區畢業生的求職意願普遍轉向新興産業,如半導體、生物技術、雲計算領域。

  人才競爭的“零和博弈”

  三四線城市還有機會嗎?

  人才流動普遍被認為是“零和博弈”,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是一件此消彼長的事。

  但長三角三四線城市在引才上真的毫無可能了嗎?並非如此。

  長三角産業存在差異,這給錯位發展提供了可能。比如上海除了吸引力較大的網際網路、積體電路領域外,還擁有與其他區域不同的制藥和基金證券等産業。

  而其他兩省一市也有各自的比較優勢,江蘇製造業發達、浙江數字經濟領先、安徽創新活躍強勁,這些都為人才差異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圖片來自獵聘報告

  三四線城市,要卷就業服務政策,更要卷産業尤其是新興産業。綠色能源、人工智慧、新材料、生物科技,都是高校畢業生心動的offer。

  對於新興産業來説,一線城市和中小城市站在幾乎差不多的起跑線,公司規模差距並不大。這種情況下,三四線更低的生活成本就會更具性價比。

  其次,吸引青年,未必要用政策“綁”住青年,而是需要一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心態。尤其對於高層次人才,更值得使用“戶口不遷、關係不轉、身份不變、雙向選擇、能出能進”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

  而這無疑要求三四線城市要消除制度壁壘。目前,各地仍然存在“辦事難、辦事慢”等人才流動困境,如果開展人才合作與政策協調過程中仍需層層請示審批,無疑會讓人才在跨地區流動中“打退堂鼓”。

  最後,“家鄉牌”“生活牌”等感情牽引,也可是三四線城市的引才的撒手锏。在本地戶籍大學生寒暑假期間“家鄉名企行”,組織他們上企業參觀,對本地名企實力擁有直觀認識,也是當前較為流行的一種方式。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蔣欣如 通訊員 張以成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