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走過你走過的路!一對杭州父子跨越三十載的援藏接力
發佈時間 | 2024-05-24 09:08:53    

  整理行李,運送物資。張杭傑又一次出發了。

  在雲南大理,他開上車,沿著怒江一路向北。窗外的風景,漸漸從春和景明衍變為大雪紛飛。經過8天翻山越嶺,西藏那曲,到了。

  這是他第三次來到那曲。5月6日,在杭州援藏工作組捐贈儀式上,張杭傑作為浙江悟一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以公司名義向那曲捐贈了10萬元,用於當地脊柱畸形、髖關節畸形等患者的醫療救治補助。

  如果要問這個38歲的杭州青年,為何對雪域高原情有獨鍾?在他的行李箱中,一封泛黃的信件或許可以解答——

  “這是我父親援藏時寄給我的信,每次進藏,我都會帶著它。如今,我也到了父親出發援藏的年紀,在做的事和當年的他‘同頻共振’。”

  是什麼,讓兩代人情牽高原?在跨越30年和3800公里的時空距離後,讓大愛在西藏那曲綿綿延續?這一切,要回到故事的原點。

  萌芽——

  一句父親總挂在嘴邊的“敲打”

  回憶的起點,定格在1995年。張杭傑的父親張士興成為浙江省第一批對口援藏幹部,揮別妻兒,遠赴那曲。

  張士興啟程時,8歲的張杭傑正在讀小學一年級。“爸爸要去西藏做什麼,面臨什麼樣的困難,我一點概念都沒有。”父親登上汽車,身影漸漸遠去,小杭傑還沒意識到,再見到爸爸,已經是一年半載後。

  對於首批對口援藏幹部來説,進藏工作,猶如“拓荒”——

  “那時候的那曲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沒有自來水,只能打井水;發電機每晚只供電兩小時,電話也很難撥通。幾乎每個援藏幹部都有一抽屜的藥,防止因為小病在高海拔下發展成肺水腫、腦水腫。”

  回憶起初到那曲的不適應,如今的張士興總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正如那些年唯以書信寄託思念的日子,他從不與家人講起這些苦與累。

  只有一件事,在為數不多的信件中,父親總會挂在嘴邊。

  “他告訴我,那曲孩子求學非常艱辛,平均每1500平方公里內只有一所小學,三分之二的適齡兒童只能揮鞭放牧。”張杭傑説,父親常用一句話“敲打”自己:“和你差不多大的那曲孩子,很多都上不起學,你要懂得珍惜。”

  在張士興的回憶裏,這句話,“兒子聽進去了。”

  父親去往西藏幾個月後,有一天,鄰居捧著報紙興衝衝跑來:“杭傑,你爸爸要在那曲建希望小學了!”

  扯過報紙一看,張杭傑立刻想到了父親説過的話。

  “爸爸説起過他們為什麼要為當地募捐建希望小學,這對我觸動很大。小杭傑和母親“預支”了零花錢,鄭重地寄給了杭州援藏工作組。“我想支援爸爸的工作,讓那曲孩子也和我們一樣有書讀!”

  就這樣,1996年落成的那曲杭州希望小學,成了父子倆共同的牽掛。

  相隔千里、同頻完成的愛心義舉,給年幼的張杭傑腦海中打下深深烙印。“長大後我一定要去西藏,到爸爸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去看看。”

  生長——

  讀懂了父親曾經説過的話

  張杭傑真正見到這所高原上的希望小學,已經是25年後。

  “當時我辭職了,在家整理老照片,忽然就看到了父親和希望小學的合影。”張杭傑用“來電”形容這個瞬間,他立刻向幾個朋友發起提議:我們買一些生活物資、學習用品,一起去現在的學校看一看。

  2020年10月,33歲的張杭傑第一次來到父親曾經奮鬥過的地方。

  帶著書包、文具、保溫杯,一到那曲,他直奔當年的“那曲杭州希望小學”,如今的香茂鄉中心小學。“沒到之前,我心裏一直打鼓,會不會失望?”但走進校園,顧慮冰消雪融:“這裡比照片上要好得多!”

  在校長普布扎西的帶領下,張杭傑見到了300多名在校學生和50多位教職工。“你知道嗎?當我把生活和教學物資遞到孩子們手中時,他們清澈眼神中流露出來的喜悅,我從來沒見到過,特別打動人。”

  對比著老照片,從平房到樓房,從黃沙地到塑膠跑道,從三分之二輟學到基本全員入學……這一刻,張杭傑讀懂了父親曾經説過的話:“為了祖國的建設,為了西藏明天更好,一定要把西藏的教育向前推。”

  當年捐贈的希望小學石碑,如今被嵌入了主教學樓,成為銘刻那段記憶的坐標。張杭傑輕輕靠在一旁,和30年的父親一樣,留下珍貴合影。

  “看到兒子發來的照片,我特別欣慰。當年援藏幹部的付出和心血沒有白費,值得我們一代代人為西藏做出一點努力。”張士興説。

  一根無形的“接力棒”,穿越時空完成了“交接”——

  2021年10月,張杭傑向香茂鄉中心小學捐贈價值15萬元的教學設備和學習用品;2024年5月,又向杭州援藏工作組捐贈10萬元資金……

  這些年只要有時間,他都會如期去一趟那曲,帶去的物資也從文具教具拓展到了更寬廣的領域。“10萬元資金是專門給困難農牧民的就醫補助,讓當地的脊柱畸形患者得到妥善治療,希望這些心意能為那曲盡一分綿薄之力。”

  接力——

  給受助者種下愛的種子

  三赴那曲。張杭傑的身份從最初“援藏幹部張士興的兒子”,逐漸變成了現任杭州援藏工作組、當地校長和老師的“好朋友”。

  “如果説第一次去是因為情懷,第二次、第三次去,我結識了很多朋友,也更加看到當地現在的需求,今後會有更多的機會去到那曲。”

  和父親的信共同珍藏的,還有一疊照片。“除了學校,縣城裏父親原本工作過的地方,我都去打了一遍卡。”望著相片上時空交錯的父子“合影”,張杭傑直言,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一方面是兩父子穿越時空的合影,另一方面,這些照片也見證了那曲這些年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在這對父子的採訪中,有一個詞語頻頻被提及:感謝。

  張士興説,三年援藏,離不開藏族同胞、藏族幹部對他們的幫助和支援,正是有這樣的前提,藏族幹部和漢族幹部互相學習、促進,才有了一個個項目、一件件工作的圓滿、順利推進。

  “對藏族同胞的感謝,父親念叨了許多年。”30年後,張杭傑在那曲體會到了似曾相識的情感。“從我內心來説,我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每次見到當地的幹部群眾,他們口中的感激和熱情,讓人非常感動。”

  2021年,張杭傑和朋友在拉薩打車去機場,當藏族司機聽説他們從杭州來時,一下子激動了。“他説,我是那曲人,杭州對我們的支援是非常大的。甚至他還記得首批援藏幹部的名字,這對我的內心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下車後,這位司機怎麼説都不願意收車費,只留下一句話:歡迎你們再來那曲!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香茂鄉小學的捐贈儀式上,張杭傑説:“捐贈,並不在於捐了多少東西,意義最大的,是給受助者和捐贈者內心都種下了一顆愛的種子,讓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力所能及地將這份愛傳遞下去。”

  這份愛是什麼?

  是從那曲杭州希望小學畢業的達扎旺堆,在長大成為人民教師後説“如果沒有這所希望小學,就沒有今天的我”;是張杭傑8歲的女兒告訴他“我以後也要像爺爺和爸爸一樣,一直做好事”;是一位又一位的援藏幹部,奔走在高原,讓一所所學校、一家家醫院給那曲人民帶去福音……

  接力,從來不是一個人,也不止于一段時光。這段跨越時空的愛心接續,還將在皚皚高原結出碩果。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張夢月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