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AI養老可行嗎?專家:或將建立新的家庭關係
發佈時間 | 2024-05-24 09:02:30    

  近日,在2024第五屆深圳國際老齡産業博覽會上,能夠語音交互的AI長者看護器成為全場焦點。此前,工業和資訊化部等17個部門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專門提出推動機器人融入養老服務不同場景和關鍵領域。

  在浙江,不論是養老機構還是相關企業,都已加入到“AI養老”的行列中,依託大數據、雲計算、人臉識別等技術,各類智慧適老化産品紛紛涌現。“AI養老”在現階段最受老人歡迎的是哪些功能?存在哪些問題?它的發展趨勢是什麼?AI能代替親情陪伴嗎?連日來,記者進行深入走訪調查。

  從能力提升到情感慰藉

  AI助老人“推開世界的門”

  入住杭州市第三社會福利院兩年,83歲周奶奶感覺到養老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護理區新安置了智慧音箱,一聲“小愛同學”就能喚出悠揚動聽的歌聲;小小平板電腦成了“虛擬醫生”,掃個臉就能自主完成健康檢測;墻上大屏能隨時“召喚”出心理諮詢師,及時提供情緒疏導;就連床墊都用上“黑科技”,一覺醒來就能收穫一份睡眠報告……

  “聽護理人員説,園區馬上要迎來一批智慧配送機器人,專門為老人進行跨樓層的藥品配送,還能進行跨樓層的藥品配送。”周奶奶説,對於新成員的到來,她很期待。

  自從得知這些新奇的物件有個統一的名稱叫“AI”,周奶奶已然成為一名“科技迷”。最近,她常常溜達到活動中心的智慧展廳打卡,體驗裏面各式各樣的“黑科技”。

  “伸出左右手臂,搭起橋梁。”站在智慧體感康復互動設備的投屏前,老人輕車熟路地跟隨“數字人”指令,抬起手做出相應動作。3分鐘的筋骨舒展,周奶奶面色微紅,細細閱讀著人工智慧測算出的大腦年齡與身體素質數據,她露出滿意的笑容。

  將智慧化與日常生活相融合,已成為浙江不少養老機構的服務趨勢。杭州市第三社會福利院負責人表示,養老院是集體生活,因此AI設備的引進除了用於保證老年人的起居安全,更注重於幫助他們提升認知能力、生活能力,以及給予情感慰藉。“雖然AI無法徹底取代人工,但大數據能夠比工作人員更全面、精準地捕捉到老人的需求與偏好,讓我們在提供服務時更有針對性。”

  採訪間隙,該負責人拿起放在桌上的VR眼鏡,招呼周奶奶來試試。

  “這個我看年輕人玩過,沒想到自己也有機會體驗。”戴上眼鏡,周奶奶瞬間被眼前逼真的場景吸引,連連讚嘆。

  該負責人表示,養老院內大多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人工智慧不僅是生活幫手,更像一把鑰匙,為老人打開看世界的門,讓他們體驗時代發展帶來的新樂趣,與世界發生更多聯結。

  從社區服務到居家保障

  AI聯動助力全方位守護

  走進台州市椒江區葭沚街道智慧養老服務中心,墻上顯示屏佈滿密密麻麻的藍色小圓點,每一個圓點代表一位老人,用滑鼠觸碰藍點,就會出現老人姓名、地址、聯繫方式等資訊。這是葭沚街道啟用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

  “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上的圓點變成黃色,顯示這位老人正在午休,實時心率和呼吸率指標正常。”葭沚街道智慧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浙江懿家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鄭美萍介紹,在前期通過登記60歲以上老人基本資訊和健康檔案,包括血壓、血糖、身體狀況等,將這些數據輸入智慧養老服務系統,以掌握整個街道老年人健康狀況。

  鄭美萍向記者展示了一個手環,這是智慧養老服務系統配套的健康手環。通過手環,實時收集老人的健康數據情況,並作出檢測、分析和跟蹤定位。鄭美萍舉例,如果老人外出迷路,能在地圖上找到目前所處的位置;如果老人心緒太過激動,導致血壓升高,螢幕上的藍點就會變成紅色,併發出警報。

  社區作為連接家庭與社會的橋梁,其智慧化轉型尤為重要。2022年1月,葭沚街道智慧養老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作為台州市首個國家級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街道,葭沚街道通過搭建街道級智慧健康養老調度指揮平臺及管理指導中心,轄區近2萬名老人實現一人一檔,養老服務覆蓋醫、食、住、行、樂、公共服務六大模組。同時,中心還建立台州市首家智慧養老産品租賃中心,血壓計、血糖儀、輪椅、助行器、智慧拐杖、呼吸制氧機、護理床、心律儀等適老用品一應俱全,可滿足老年群體多樣化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

  AI養老除了助力社區植入式養老服務,更滲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AI技術讓居家環境變得更加智慧與安全。

  “這次裝了無感檢測器、智慧手環和睡眠床,可以隨時關注媽媽的健康情況。”看著手機APP上顯示的血壓血氧等數據,曾阿婆的兒子説,母親已經70多歲,自己常年在外地工作,身處異鄉能及時了解母親的身體狀況,讓他踏實不少。

  像曾阿婆一樣,通過簡便的穿戴産品,或安裝在家中的睡眠床、感測器、攝像頭等無感檢測智慧化設備,服務平臺實時監測老年人心率、呼吸、體態、運動狀態等生命體徵,並自動上傳到伺服器,關注獨居老人的起居安全、生理健康和情緒狀態。

  “這類産品能讓子女對父母的健康狀況更清晰了解。”鄭美萍説,子女可以通過手機下載對應的小程式或APP,查看父母的健康資訊數據,非常方便。

  居家養老是多數老年人的選擇,通過街道主導,市場化運作,未來,AI可以為老人提供更加智慧化、個性化的優質服務。鄭美萍表示,企業目前正著力於智慧養老産品的研發,希望能進一步推動“AI+養老”技術的發展,提升養老服務的科技化水準,照亮美好晚年生活。

  AI能解決人口結構性矛盾

  或將建立新的家庭關係

  也有部分AI産品在實踐中遇到“暗礁”擱淺。

  3年前,一個圓頭圓腦的機器人在杭州社會福利中心養老院閃亮登場。這個養老陪伴六足輪足式AI機器人X Spider,不僅能穿梭在養老院裏為老年人端茶遞水,甚至還會用杭州方言和老人聊天,引發眾多關注。讓人沒有想到的是,3年後的今天,它已被冷落在角落。

  “機器人剛來的時候,老人們確實新鮮過一陣子,但其實來來去去就那麼幾句。而且,對於高齡老人來説操作有點複雜。”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護理人員説。

  一個産品的磨合問題,給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探索智慧化養老途徑提供了更多思路。一年前院區改造升級時,部分認知症老人和自理老人房間內安裝了智慧監控設備和離床監測設備。

  “通過一年的實踐,智慧監測設備確實對養老服務有明顯助力,老人跌倒或走失時,護理人員發現更及時,響應更迅速,應對更精準。”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主任孫曉冬説,但從目前來看,無論在養老機構還是居家養老場景內,完全鋪開AI助老設備都存在客觀難度。一方面,AI智慧設備比常規設備造價至少高出一倍,另一方面,考慮到諸如AI智慧床墊等相關智慧護老裝置會存在過度監控的問題,反而加重老年人心理負擔。

  “每天起床都發現自己昨天睡眠品質不高,可能會讓老年朋友感到焦慮。”孫曉冬説。

  將養老寄託于AI倣生機器人是否會讓親子關係更淡薄?是否會對現有的養老領域造成職業衝擊?

  “AI智慧機器人的發展成熟可以有效解決我國今後存在的人口結構性矛盾。而且隨著整個社會科技和文明的進步,未來會迭代建立新的適應時代特點的親情社會關係模型。”浙江樹人學院社會發展係教授、家政學學科帶頭人郭人菡説。同時,他提及自己正在著手開展康養類家政服務倣生機器人的研究,希望未來能夠出現由家政學專業人才帶領的配備智慧機器人的家政服務團隊,為老年人提供涵蓋清潔、助餐、助浴、護理等全方位的到府服務。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徐雨陽 見習記者 趙培希 張文利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