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變演藝流量為城市“留量”
發佈時間 | 2024-05-19 14:45:01    

   將演藝空間和公共空間相融合,突破傳統演出的場地限制,因地制宜開發戲劇IP,降低演出場地的成本,可實現對城市文化的新引領和再塑造。

  有人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也有人在家門口就實現了看演出自由。

  攜程平臺數據顯示,“五一”假期,演唱會、音樂節等相關搜索熱度同比增長23%,常州、合肥、北京、煙臺等地音樂節關注度較高,帶動當地酒店住宿、交通餐飲等增長。一些城市推出街邊音樂會,如天津“橋邊音樂匯”、蘭州“黃河大合唱”等,讓市民及遊客駐足街頭即可欣賞。花樣演出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假日生活,有效拉動文旅消費,演藝“流量”逐漸轉化為城市“留量”。

  做熱文旅帶火消費

  “五一”假期,河北廊坊的戲劇主題公園“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迎來大批遊客。自去年7月開城以來,這一文旅項目持續吸引海內外遊客,成為京津冀文化藝術新地標。

  劇場內,圍繞《紅樓夢》,不同讀者的故事輪番上演;劇場外,近百套江南合院組成的客棧群落,與主題公園、藝術街區、文化商街等業態融合,讓遊客深度體驗與《紅樓夢》中大觀園相似的“院子文化”。“在這裡,演員即觀眾,觀眾即演員。”沉浸式的戲劇體驗讓專程從天津趕來的遊客王楠楠大呼過癮,“戲劇幻城裏的每場演出都能把我帶入劇情中,讓我認真思考,也再一次了解了《紅樓夢》背後的故事。”

  在河北唐山,大型戶外實景秀“一路生花 綻放唐山”刷新了人們對唐山的印象。1:1還原的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車“龍號機車”從舞臺駛向觀眾席,“中國近代工業搖籃”的鏗鏘足音轟鳴響徹,打向夜空的“鐵花”絢麗綻放,舞蹈、雜技、極限技巧表演與舞臺上的鋼鐵架構結合,現代工業的齒輪緩緩轉動……“提起唐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重工業城市,其實,皮影、評劇、樂亭大鼓這些國家非遺項目都是唐山的文化底蘊。實景演出讓更多人了解唐山,不僅擦亮了城市文旅名片,也能有效拉動假日消費。”唐山文旅集團南湖景區“五一”活動項目負責人周常立表示。

  在天津,張學良故居和范竹齋舊居打造的大型沉浸式演藝項目也成為激發景區新活力的有力抓手。天津北方演藝集團副總經理王楷夫告訴記者,這兩年,很多遊客為了看演出二刷甚至三刷景區,沉浸式演藝項目已經成為景區閃亮的IP,帶火了景區,也創造了收益。

  近年來,許多城市致力於打造文旅新IP、新地標,希望以文旅為城市賦能,沉浸式劇目、演出在城市文化消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專家表示,實景秀項目要吸引遊客,最重要的還是要突出特色。城市要深挖本土資源,從本土文化中尋找提煉主題,將創意內容和文化內涵植入場景,形成吸引市民和遊客的文化大IP。

  拓展小劇場新空間

  分佈在各大商業綜合體的小劇場正在成為文旅消費新亮點。在上海人民廣場的一幢寫字樓裏,音樂劇《阿波羅尼亞》在“星空間1號”小劇場上演,舞臺上唱跳的演員近在咫尺,觀眾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臉上的汗珠。“‘五一’假期和朋友在上海度假,剛好趕上了小劇場演出,很有創意,也很吸引人。”來自北京的遊客趙睿説。

  這兩年,小劇場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就拿上海來説,近20個小劇場散落在亞洲大廈21層高的寫字樓裏,它們通常改造自美容院、理髮店、辦公室等,在規模和選址上有別於大劇院的空間設計,可以容納音樂劇、話劇等各類演出,成為商旅文體融合的消費新場景。

  上海大世界副總經理許麗告訴記者:“有人經過的地方,就可以成為劇場。”上海大世界裏有一條很小的過道,本來以為這條過道廢掉了,沒想到做成了能容納50人的劇場。目前,小劇場等類型的演出體量不大,但演出場次、票房均較2019年有大幅增長,未來市場空間巨大,且擁有大批願意付費的受眾。

  《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發展簡報》顯示,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達739.94億元,較2019年增長29.30%,達到歷史新高。其中,小劇場和演藝新空間整體呈現蓬勃發展態勢,2023年演出場次為18.69萬場,較2019年增長471.07%;票房收入48.03億元,較2019年增長463.13%。從市場整體看,這些小微型演出在孵化原創作品、培養創作團隊、豐富演出業態、培育觀眾群體等方面效果顯著。

  許麗認為,面對消費群體逐漸年輕化的態勢,小劇場要做“低、小、快”:價格低一點,産品小眾化一點,演出內容快速迭代,這樣才能持續吸引年輕消費者。

  “小劇場潛力巨大,但空間有限,經營難度非常大。怎樣在一個小小的空間裏做可持續化的運營,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每一個從業者都需要面對的挑戰。”娛樂資本論創始人鄭道森表示。

  創新場景打破邊界

  去年以來,演藝業的經濟效能和社會功能逐步放大。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創歷史新高,其中專業劇場演出的場次、票房收入和觀演人數與2019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31.09%、14.21%和34.54%,這些數據生動展現了行業強勁的復蘇勢頭以及形式多樣化、場景多元化的嶄新特徵與發展趨勢。如何進一步鞏固市場復蘇好勢頭?專家建議,要促進“演出+”“+演出”跨行業延展,以文旅融合新業態為行業發展創造更多可能。

  創新場景,打破邊界。許多城市在公園景區、文化場館中籌劃沉浸式主題演出,成為城市文旅新名片。隨著演出消費場景逐漸多元,大量小劇場出現,降低了觀演門檻,年輕消費者把看演出作為日常消費,就像去看一場電影、唱一次卡拉OK一樣方便。

  技術加持,體驗多元。一些光影演繹項目融合了聲、光、電、影、演、畫等先進技術,走在了智慧化、科技化和數字化的前沿,正以創新消費場景引領夜間消費新風尚,為夜間經濟復蘇繁榮提供了新動能。“在夜遊熱潮下,光影演藝潛力很大,有望成為提升夜間消費的重要抓手。”全國工商聯旅遊業商會黨支部書記、秘書長武國樑表示。

  各類演出助力文旅經濟跨界出圈。業內人士表示,行業要學會面對變化,不僅要悶頭做演出內容,還要將演藝空間和公共空間相融合,突破傳統演出的場地限制,因地制宜地開發戲劇IP,降低演出場地的成本,從而實現對城市文化的新引領和再塑造。

來源:經濟日報    | 撰稿:姜天驕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