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新增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8家在浙博物館的升級密碼
發佈時間 | 2024-05-19 12:14:40    

   5月18日,2024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陜西西安舉行。活動現場發佈了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我省杭州市臨平博物館、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良渚博物院、嘉興博物館(嘉興馬家浜文化博物館)、紹興博物館、麗水市博物館等7家博物館上榜。至此,我省國家一級博物館增至20家,數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此外,由水利部和浙江省共同管理的中國水利博物館也榜上有名。

  這些上榜的博物館有何特色亮點,對於我省進一步辦好博物館有哪些啟示?在“文博熱”持續發酵的當下,博物館又當如何持續發力更好服務觀眾?日前,記者分別走訪了上述博物館,探尋其中的館藏奧秘和“升級”密碼。

  立足在地文化

  走進杭州市臨平博物館“春風又綠——江南水鄉文化展”展廳,溫潤的青綠色主色調,水巷街市等場景以及陶器、瓷器等精美展品,讓人仿佛置身江南清麗地。精彩的展陳,也讓該展榮獲第二十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我們館不大,但是從新石器時代到近現代的文物均有收藏。”館長呂芹告訴記者,臨平擁有獨特而豐富的江南文化遺存,將在地文化與泛地文化相結合,是該館的最大特色。

  記者走訪中發現,儘管館藏數量和場館體量都難以和大型博物館相比,但不少地方博物館立足在地文化,依託特色鮮明的館藏資源,讓人們看見了“小館”裏的大乾坤,也找到了自身的“升級”密碼。

  精品展覽離不開深入的館藏研究。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執行院長馬東峰説,建設好博物館的核心是做好研究,只有做好研究,才能讓大家真正了解文化,更好地傳播文化。

  根據2019年修訂的博物館定級評估標準,博物館等級劃分條件除了場館設施、館藏數量等“硬杠杠”,更多質性指標如藏品管理、學術研究等也被納入評價體系,這也讓特色博物館有了脫穎而出的機會。

  依託精幹的科研力量,良渚博物院、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等,不斷深入開展館藏文物研究,如良渚博物院出版了《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這一學術著作以及《良良的陶器世界》等普及讀本。

  而對於自身科研力量有限的地方博物館來説,借智借力成了做好館藏研究的重要門徑。如臨平博物館近年來聯合浙江博物館、北京大學等開展課題合作,加強文物保護與地方文化研究。

  開門辦館

  孟夏時節,即使是工作日,良渚博物院的觀眾依然絡繹不絕。一名來自河南的遊客正在聚精會神閱讀“石鐮中的左利手現象”展板:“超過90%的石鐮都是左手使用,這個現象比較特別,我想是不是有什麼特殊原因。”走進良渚博物院展廳,未解之謎或已知故事,穿越五千年時光,引來遊客不時駐足、思考。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是知識的殿堂,也是向公眾提供教育的重要場所,誠如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國家文物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博物館舉辦展覽4萬餘個、教育活動38萬餘場,接待觀眾創歷史新高,達12.9億人次。

  日前,“交流與共新——絲綢之路上的亞洲文明”展覽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展。該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博物館還結合展覽,推出“浙大東方論壇·文明之光”系列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就亞洲各國的歷史文化、哲學思想、藝術成就等進行講解與探討。

  “展覽+講座”,也越來越成為博物館的“常規操作”。馬東峰告訴記者,良渚博物院每個展覽都有配套講座,相關專家結合展陳,從考古曆史、文物故事等多個角度,向公眾闡釋展覽的內涵。

  展示和教育之外,公眾服務也是博物館定級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為讓更多人看到鮮活的歷史文化,很多博物館推出一系列“開門辦館”的活動,邀請公眾共同發掘文物歷史,講好文物故事。自去年12月開始,紹興博物館每週推出“夜紹博·週六見”“小小非遺角”等活動,囊括學術探討、拓印、扎染等;嘉興博物館則逐漸形成了“嘉禾印象”“那片田7000年”等品牌社教活動,深受市民歡迎。

  採訪中,不少博物館負責人表示,博物館的“升級”不僅有助於進一步搭建與公眾溝通的橋梁,也將在賦能人文經濟方面發揮更大效能。“我們要將博物館當作一個平臺,把麗水本地文化更好推廣出去。”麗水市博物館館長胡興旺説,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地標,要充分發揮本館特色優勢,把博物館平臺建設好,助力傳播本土文化,助力當地旅遊發展。

  省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許常豐表示,這次入選的博物館尤其是地方博物館,對全省不同地區文博建設具有重要帶動作用。一級館的增加,讓我省文博單位“大中小微”的架構更加完整,有助於進一步增強博物館的公共服務能力。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陳黎明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