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一條大黃魚能“遊”多遠?
發佈時間 | 2024-05-18 08:58:05    

  “夜網初收曉市開,黃魚無數一時來。”明人詩中,大黃魚“金鱗出浪”,透過文字,這場面至今令人欣喜。

  魚苗增殖放流 本文圖片由黃避岙鄉提供

  大黃魚,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最主要的漁業資源之一,位列東海漁業“四大海産”之首。上世紀70年代之後大黃魚資源遭到破壞,資源枯竭後形不成漁汛。野生大黃魚一魚難求,市場上千金難買。

  岱衢族大黃魚是黃魚中的“貴族”,故鄉在寧波海域。隨著岱衢族大黃魚人工育苗技術突破,大黃魚實現“重生”。在海水養殖場,以育種擴大大黃魚的養殖;在大海,多年增殖放流,野生大黃魚身影再現。

  象山西滬港,口小腹鼓,海岸線蜿蜒,似乎在一片海洋中攬出一汪內湖。如今,西滬港北岸象山黃避岙鄉,海面魚鷗翔集,新型環保網箱緊密相連,仿佛一片海上田園,岱衢族大黃魚歡騰其中。這裡已經成為大黃魚專業養殖村。

  岸上,育種基地源源不斷培育漁業種質資源,精心選育的各類魚苗出售給養殖戶帶動富民産業,更通過增殖放流實現生態價值。

  大黃魚的驚喜不止於此。養殖黃魚,帶來海權的厘清,進而無中生有帶出了一個藍碳産業。“一條魚”已拓展到涵蓋種業、養殖、裝備、文旅等多領域的現代海洋産業體系。

  大黃魚,從實驗室回來了

  春夏之交,從黃避岙鄉高泥村極目遠眺,海面碧波盪漾,藍色環保新材料網箱整齊排列,成為一道新景致。

  入夜,到了岱衢族大黃魚起捕時分,養殖戶將一張張網投向網箱,隨著一聲吶喊,漁網抖動,成千上萬的大黃魚頓時浮出水面,金色波浪“逼海而來”。

  中國近海大黃魚自北至南分為寧波岱衢族、閩-粵東族和湛江硇洲族3個地理種群。“岱衢族”大黃魚的魚身比普通大黃魚更加修長,通體呈金黃色,魚鱗光澤、肉質結實。甬上名菜雪菜大黃魚更是鍾情此魚。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岱衢族大黃魚過度捕撈,幾近消失。“咕咕咕咕”的魚叫聲停留在漁民的印象中。

  寧波啟動岱衢族大黃魚原種開發和種質資源保護工作——採種、研究、培育、養殖……數十年來,寧波政府部門、科研人員、企事業單位及漁民們傾全力讓大黃魚重歸東海。

  位於黃避岙鄉的象山港灣水産苗種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萬土負責技術工作,試圖在實驗室“找回”岱衢族大黃魚——每天天濛濛亮就喂魚,天黑透了,還站在網箱邊仔細投餌……從8尾可繁殖的野生原種活體開始,育種、推廣,帶出了黃避岙鄉養殖面積3000多畝、産值上億元、養殖戶戶均年收入超30萬元的大黃魚産業。

  岱衢族大黃魚從實驗室回來了,這樣的畫面已是平常——車間水池,成群的岱衢族大黃魚苗遊弋其中;用手掌擊拍養殖池墻壁,池內的魚苗瞬間躍起,紛紛掠過水面。

  如果説一個瀕臨消失的物種被人工繁育,已經算是成功。那麼,在自然環境覓得蹤跡,豈不讓人更為驚喜?在黃避岙,從種業公司到養殖戶,一個新理念悄然産生——繁育種苗不止用來養殖,更應放歸自然。

  徐萬土清楚記得,2011年7月12日,濛濛細雨中,200萬尾5釐米以上的岱衢族大黃魚放流象山港。魚苗順著滑道,滑入海中,遊向更廣闊的天地。從此,大黃魚增殖放流成為常態。

  2022年1月,浙象漁31088船一網撈出2450公斤,船老大林海平捕魚28年,第一次捕到這麼多野生大黃魚——不少漁業專家驚嘆,岱衢族大黃魚漁汛回來了。

  種種跡象表明,這幾年,東海大黃魚資源密度較多,東海的海洋生態、漁業資源正在恢復。根據寧波海洋漁業部門依照大黃魚增至群體的存貨規律和漁業利用狀況測算,寧波海域岱衢族大黃魚的資源量就達到近20年的最高水準。

  創新種質,握住農業“晶片”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苗種是水産養殖的“晶片”。

  我國是世界唯一水産品養殖産量超過捕撈産量的國家。數據顯示,全世界每5條魚中有3條以上由中國人養殖,在為中國消費者提供1/3以上動物蛋白的同時,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去年11月1日,“國家級寧波象山大黃魚良種場”揭牌儀式在黃避岙高泥村舉行,象山港灣水産苗種有限公司獲評國家級岱衢族大黃魚良種場,這是全國首家國家級岱衢族大黃魚良種場。這裡,更是浙江省內海水魚品種最全、數量最多的原良種庫。

  産學研緊密協作,“育繁推一體化”,把苗種“芯”握在手裏,用核心技術為養殖經濟構建一條“護城河”。黃避岙鄉,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鄉鎮,手握豐富漁業種質“晶片”,聞名于業內。

  走進象山港灣水産苗種有限公司,淡淡的魚腥味瀰漫在空氣中,這裡仿佛一個色彩斑斕的水族館,育苗池裏養著岱衢族大黃魚、赤點石斑魚、翡翠斑、黃姑魚、黑魚、條石鯛、鱸魚、銀鯧等10多個品種海水魚類。

  這些年,象山港灣水産苗種有限公司相繼繁育出岱衢族大黃魚、“東海一號”大黃魚、“甬岱一號”大黃魚、小黃魚、銀鯧、鬼鮋、梅童魚等品種26個。

  大黃魚苗 周科 攝

  育種技術創新支撐著水産種業發展。在這個行當,要想育苗成功率高,從受精卵到小苗,每一個細節都需把控好。

  陶順順,2014年從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水産養殖學專業畢業,紮根黃避岙,從事海水魚類苗種繁育研發,“我們通過基因編輯,使其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這個過程就像頭髮編個花再接回頭上去,不會改變魚類本質。”“編花”過程枯燥且漫長。他們需要從大量的樣本中篩選出提高魚類性狀的基因。

  每一個水産品,從海洋走上陸地、走進池塘實現商品化、規模化養殖,往往要耗時幾年、十幾年,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攻克一個個科研難關,更出於水産人對海洋資源保護的深厚情感。

  繁育種苗,他們的目光不只針對餐桌,更要進一步豐富海洋生物多樣性。這個理念,已經成為象山人的共識。

  “像馬鮫魚這樣的品種,生性兇猛,無法人工養殖,我們選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增殖放流。”陶順順説。在養殖品種的選擇上,象山的育苗企業注重本土原生資源的保護,比如重點發展烏賊、大小黃魚、銀鯧、厚殼貽貝等,用於海洋增殖放流,保護生物多樣性,為漁場“輸血”,為漁倉助力。

  養殖黃魚明確海權,帶出“藍碳”産業

  養了幾十年大黃魚,柴志愛儘管不太理解“藍碳”是什麼,但他知道海域灘塗確權了,能抵押,也能生錢。

  這項生財之道,來自於黃避岙鄉的一項改革。

  長期以來,在很多養殖戶看來,海域沒有權屬,誰先佔有誰養殖,也沒有“有償用海”的概念。

  “養殖用海經營權”改革實現海域“三權分置”。通過這項改革,明確養殖用海所有權屬於國有,海域使用權通過公開招拍形式出讓給國有公司,國有公司再租給養殖戶,養殖戶享有經營權,並且租金的20%作為村集體管理收益。

  自2019年開始,黃避岙全面勘查鄉域內淺海灘塗,對各村養殖區域進行劃分定位,重新登記了412名養殖人員,對全鄉範圍內的淺海灘塗區域進行統籌規劃。

  柴志愛獲得養殖用海經營權證,每年要向村集體上交5000元租金,他的心裏卻踏實了許多。手中一本權證,明確養殖海域權屬,憑藉這本證書,他準備以此為抵押向銀行貸款,擴大養殖規模。

  “有償用海”明確養殖海域權屬,一改以往“爭地盤”搞養殖的局面。“養殖海域確權是一項多方共贏的改革,養殖戶吃下了‘定心丸’,還能以此獲得貸款;村集體因此增加收入;因權屬不清帶來的矛盾也將減少。”象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説。

  海域確權,養殖戶租到的不止是一片海面,更有政府統一改造的環保複合型新材料網箱。此前,黃避岙養殖戶採用傳統木質魚排,結構簡單,泡沫浮筒做支撐,白色污染嚴重,抗風浪強度低,一旦碰到強颱風,極易被風浪拍斷散架,給養殖戶造成重大損失。

  淺海養殖規範化、標準化。“為降低養殖成本、減少白色污染、提升養殖生産安全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我們對全鄉養殖海域進行環保複合型新材料網箱升級改造。”黃避岙鄉黨委書記鄭波波表示

  從空中俯瞰,藍色的浮筒上,一塊塊橙黃色的新型板材藍色海面上縱橫,與一望無際的海平面交織成了一幅“海上牧漁圖”。

  海域權屬厘清,黃避岙鄉意外捲入一個前沿産業。去年,黃避岙鄉西滬港一年約2340.1噸碳匯量以每噸106元的價格成交。這是全國首次以拍賣形式進行的藍碳交易。此次現場拍賣的藍碳,來自象山西滬港“西滬三寶”,包括海帶、紫菜以及滸苔,均屬於藻類。今年,象山還實現象山“藍碳+産權+司法”交易,422.5噸藍碳存入生態碳賬戶。

  “正是因為灘塗海域確權了,藍碳産生了權屬,才能實現交易。”拍賣方象山旭文海藻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文榮説。

  一條魚,讓黃避岙更加響亮。

  一條魚遊到深海,帶來的想像力更加豐富。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應磊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