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小米”卷完“小鵬”卷……車企降價潮蔓延到汽配了嗎?
發佈時間 | 2024-05-02 09:18:41    

  用一句話形容如今的車企,那就是“沒有最卷,只有更卷”。

  發佈24小時大定數量高達近9萬輛,創始版第二輪定購2分鐘售罄……突然“殺入”市場的小米汽車,不僅創下訂單開門紅,還將原本就競爭激烈的車圈打了個措手不及,且上市一個月依舊熱度線上。

  眼看著小米汽車訂單大漲,其他的造車新勢力也“坐不住”了,紛紛開始“卷”價格。記者注意到,在即將結束的4月,降價“戰火”更是“硝煙瀰漫”。

  一個月內126個車係降價

  小米新車“卷”動新一輪降價潮。4月1日起,多家車企宣佈降價。

  繼問界M7入門版車型售價限時下調2萬至22.98萬元,同一天,同為造車新勢力的小鵬汽車宣佈2024款小鵬G9購車可享智駕補貼,最高減免2萬元。

  極氪汽車則推出後驅增強版極氪007,變相降價2萬元,並推出限時購車權益。

  更離譜的是,保時捷純電動跑車Taycan的優惠幅度已經達到20多萬,相當於一輛小米Su7的價格。

  蔚來雖沒有直接降價,但卻官宣推出最高10億元油車置換補貼。現身小米汽車發佈會的蔚來CEO李斌説,“小米SU7上市太猛了,蔚來的新品牌樂道都不好定價。”

  奇瑞汽車則是推出百億補貼購置換季,舊車至高抵30000元,指定車型加送全額購置稅。

  吉利汽車多款車型也推出最高5.3萬元的優惠。

  就連價格一向親民的五菱汽車也官宣降價,旗下純電動小型車五菱繽果優惠至高10000元,補貼後售價區間為5.58萬-8.38萬元。

  極越汽車全係購車將贈送直流家充樁,且選裝100度電池的三元鋰電池包,將享受整車減1萬元的優惠政策。

  合資品牌如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也加入降價陣營。

  此外,浙江、重慶、江西等地推出“以舊換新”補貼政策,進一步激活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4月1日起,已有超38家車企共126個車係,進行降價或優惠調整。其中,傳統燃油車型84個,新能源車型42個。

  汽配企業隔岸觀火?

  終端市場的降價影響將有持續擴散的可能性。

  立足新的市場格局,在這場整車廠商的博弈中,鏈上的汽配企業是否受到影響?可否隔岸觀火?記者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到,目前多家汽配行業上市公司,均在積極關注汽車降價對終端汽車銷量的影響。

  從行業板塊來看,來自國投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汽車零部件板塊2023年盈利能力持續修復,但不同細分賽道增速分化漸顯。如汽車飾件、鋁壓鑄件等偏成熟的板塊整體營收增速有所放緩,汽車電子、汽車座椅、空氣懸架等板塊依舊維持較高營收增速。

  拿浙企均勝電子來説,其主要業務分為汽車電子和汽車安全兩大板塊。均勝電子日前發佈的年報顯示,2023年,均勝電子實現營收557.28億元,同比增長11.92%。其中,汽車安全業務為均勝電子貢獻營收約385.28億元,同比增長約12%。

  以杭州正強股份為例,公司産品主要銷往售後市場和主機配套市場。正強股份曾在互動平臺針對此前降價回應,公司售後市場未受到降價潮的影響,汽車降價幅度較大的多為滯銷的庫存産品。回應當時還提到,“對於主機配套市場來説,國內普遍實行價格年度調整慣例,上年底或年初就簽訂調價協議,公司客戶多為外企,信譽程度較高。”4月28日下午,記者致電正強股份詢問降價的影響時,相關工作人員僅表示“可能存在一定影響”。

  但在極卷之下,還是有許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汗流浹背”,大呼受不了。

  汽車零部件頭部供應商博世中國的總裁徐大全不久前曾表示,“去年一年,中國平均車價降幅在15%,今年2月新的‘價格戰’又啟動了,一些車型的降本大概在20%-30%。現在很多客戶對我們提出降價要求,我們一步步在談判,甚至有的地方説‘你不答應我們就不付款’,我們互相在協調中。供應商方面的降價,我們在提高生産效率、成本減少方面也在努力,希望通過這些努力,可以給到主機廠更多的降價空間,讓他們也能夠在‘戰鬥’當中取得勝利。”

  特斯拉公司的供應商、馬達製造商尼得科更是曾明確提出,“對於價格競爭激烈的中國,將通過減少出口,改善利潤。”

  “浙江軍團”,扛得住嗎?

  汽車産業是浙江第五大工業産業。據統計, A股“浙江軍團”共有57家汽車零部件企業。

  從20年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認可的“國內第一個汽車零部件産業基地”,發展積澱至“2600余家規上汽車製造業企業基本實現零部件全領域覆蓋”,浙江積極嵌入全球汽車産業鏈,實現了從汽車核心零部件到整車生産的合理佈局。

  浙江省汽車行業協會會長方曦曾説過,浙江汽車産業的優勢在於産業基礎和産業鏈完整,“不出省就能組裝一輛汽車”。

  而在新能源汽車的表現中,浙江技術創新水準總體處於國內第一方陣。2023年,浙江新能源汽車産量首次突破60萬輛,達62.30萬輛,佔全國份額6.5%。

  基於如此突出的體量和優勢,“浙江軍團”能否扛得住這一輪接一輪的降價潮?

  從企業發佈的年報中可見端倪。

  就營業總收入來看,在全國235家從事汽配的A股企業中,浙企均勝電子、寧波華翔、繼峰股份3家企業上榜營業總收入排名前十,位列全國各省份第一。57家浙企中,55家企業在主營業務上實現盈利,佔全國盈利企業四分之一以上。其中,以均勝電子為首共7家企業營業總收入達到百億元規模,營業總收入最低也超過2億元。

  再看銷售毛利率,超過20%的有34家企業,佔比近6成。這與國內其他同行業企業趨勢相同。另外,銷售毛利率超過30%的有17家企業,銷售毛利率超過40%的有2家企業,僅杭州新坐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一家企業銷售毛利率超過50%。

  即使如此,成本的壓力依然如暗涌般推擠著行業內企業。

  記者注意到,浙企均勝電子在迎來營收、利潤雙增長,且兩大主要業務發展勢頭強勁的情況下,“成本”一詞成為年報高頻詞,出現了259次,主要用於降本增效等相關表述;“新”字則提及了225次,與之相關的主要有“創新”“新能源”“新興領域”“新質生産力”等表述。

  另一浙企松原股份自2021年起,進入理想、比亞迪等新能源車企供應商體系,在産銷量逐年遞增的同時,該企業3年來汽車安全帶總成業務毛利率分別為30.22%、29.32%、32.87%。松原股份2023年年報中,“成本”一詞被提及117次。

  部分上市公司回應,面對激烈的降價潮,已經開啟主動應對模式,著手謀劃長遠的發展,加大科研資金、人員投入,積極為下游的客戶調整産品結構。例如,研發輕量化的産品,來滿足客戶降成本的需求等。

  對於浙商來説,這是無形的壓力,更是發展的動力。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見習記者 張恒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