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年輕人繳存個人養老金積極性不高?專家建議建立應急支出機制
發佈時間 | 2024-04-22 09:40:38    

  目前,個人養老金制度運作平穩,先行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已有超5000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但也存在“開戶熱繳存冷”、對年輕人吸引力低、稅收激勵有限等現象。

  “個人養老金相當於長期儲蓄,可以抵扣個稅,挺划算的!”最近,54歲的北京市民陳亮達剛辦完綜合所得年度匯算,他用個人養老金賬戶繳存的1.2萬元抵扣了個稅,“誰都有老的時候,養老得未雨綢繆。”

  作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個人養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在北京、天津、上海等36個城市(地區)先行啟動實施。今年1月,人社部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運作平穩,將推進全面實施這一制度。

  但個人養老金制度在施行中也存在“開戶熱繳存冷”、對年輕人吸引力低、稅收激勵有限等現象。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在制度設計上還有哪些環節需要完善?《工人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調查。

  超5000萬人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

  “繳存1.2萬元個人養老金後,一年少繳了2000多元的個稅!”4月10日,30歲的韋錚收到了個稅年度匯算後的退稅款,他決定今年繼續向個人養老金賬戶“充值”。

  個人養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援、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運營、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的制度。來自人社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已有超5000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

  根據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及相關個人所得稅政策,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賬戶制度,繳費由參加個人承擔,年繳費上限為1.2萬元。資金賬戶裏的資金,參加人可自主選擇購買符合規定的儲蓄存款、理財産品、商業養老保險等産品。

  同時,對個人養老金實施遞延納稅優惠。在繳費環節,按照1.2萬元/年的限額標準,在綜合所得或經營所得中據實扣除;在投資環節,投資收益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在領取環節,個人領取的個人養老金,不併入綜合所得,單獨按照3%的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個人養老金政策最吸引韋錚的地方是個稅優惠。“我們公司沒有參加企業年金,除了基本養老金和商業保險外,個人養老金是我的一項重要養老儲備。”在韋錚看來,個人養老金繳存額度有限,應該提高繳存上限,允許大家根據自身情況選擇。

  “個人養老金制度已經實施1年多,儘管開戶總數不少,但實繳實投情況遠不及預期,‘參而不繳’‘參而少繳’‘繳而不投’等問題突出。”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薛惠元告訴記者。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兼養老金分會會長金維剛介紹,統計數據表明,個人養老金開戶後實際儲存資金的人數不足1/3,每人平均儲存資金僅2000多元,與每人每年1.2萬元的繳存上限有較大差距,實際儲存資金總額僅為200多億元。

  “抵扣額有限,且必須退休後才能領”

  35歲的石凱瑞曾考慮過繳存個人養老金,但細算一番後放棄了,“個稅抵扣額有限,且必須退休後才能領。我現在‘上有老下有小’,一旦要用錢,個人養老金還取不出來。同樣的錢,用來投資理財、還房貸更划算。”

  33歲的王丹也不打算繳存個人養老金。在銀行工作了12年的她,除了基本養老保險外,還有職業年金和商業保險。在她看來,個人養老金收益高於定期理財,還能抵扣個稅,但繳存上限較低,“有點不划算”。

  中國保險資産管理業協會發佈的《中國養老財富儲備調查報告(2023)》顯示,約40%的受訪者僅聽説過個人養老金制度,但不了解,12%的受訪者通過該調查第一次了解該制度。

  “對公眾而言,個人養老金屬於新興産品,其認知度和接受度普遍有限。”薛惠元説。

  “從觀念上看,年輕人的日常生活開銷、贍養父母及撫養子女等即時財務需求往往優先於養老規劃。”薛惠元認為,這或將導致年輕人未能充分認識積累養老金的重要性,開始規劃、儲備養老金的時間偏晚。

  按規定,參加人達到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出國(境)定居,或具有其他符合國家規定的情形,才能領取個人養老金。“如果我現在開始存,20多年後才能領取。”石凱瑞覺得領錢的日子有點遙遠。

  《中國養老財富儲備調查報告(2023)》顯示,對於收入在10萬元至20萬元的受訪者,個人養老金政策吸引力相對較高,但對於其他收入區間的受訪者而言,吸引力開始降低。

  對此,薛惠元認為,低收入人群原本不用繳納個稅,結果參加個人養老金後,領取時還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稅,因此不存在參與激勵。

  建議建立應急支出機制

  “對年輕人來説,提取個人養老金需要的時間太長了。政策如若允許繳存期間能提取部分個人養老金用於贍養父母等需求,將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大。”石凱瑞認為。

  基於人性化考慮和制度推廣需要,薛惠元建議建立個人養老金的應急支出機制,“出現失業、教育、重病或意外事故等特殊情況時,可允許參保人提前支取資金,但要明確提前支取的額度、時間、原因等事項,制定額外支付稅率、繳費補貼退還、稅收優惠退還等措施。”

  近年來,靈活就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加。“這部分年輕勞動者收入不穩定、流動性強,養老保險參保品質不高,漏保、脫保、斷保等現象突出,養老儲蓄不足。”薛惠元認為,個人養老金制度應向低收入者、個體勞動者及靈活就業人員適度傾斜。

  薛惠元建議,針對不同參保情況開放不同額度的上限標準,鼓勵低收入群體積極參與。比如,可根據收入情況、職業屬性、工作年限等設置不同上限標準,通過差異化制度設計,讓每個年輕人都有機會繳存個人養老金。

  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4月,可供選擇的個人養老金産品共746隻,其中理財類産品23隻,儲蓄類産品465隻,保險類産品71隻,基金類産品187隻。

  “産品太多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選,而且投資是有風險的。”石凱瑞説。

  “現在一些銀行在推廣個人養老金過程中‘為開戶而開戶’。”薛惠元建議,應通過業務諮詢、養老規劃等方式,幫助個人根據自身需求和風險偏好,選擇合適的個人養老金産品,降低購買難度,減少資訊不對稱。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部分為化名) 

來源:工人日報    | 撰稿: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