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一邊享受自由一邊渴望陪伴,“空巢青年”何以為“家”?
發佈時間 | 2024-04-19 09:19:51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病,時常眼饞商家推出的‘第二份半價’……”28歲的姜陽來自山西,“北漂”4年,工作步入正軌,他卻時常在偌大城市中感到孤獨。

  同姜陽一樣離開家鄉,在大城市租房獨居的單身年輕人,被稱為“空巢青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一人戶家庭超過1.25億戶。其中,除卻“空巢老人”、喪偶、離異人士外,“空巢青年”數量激增。

  相較于老年群體的被動“空巢”,青年群體的“空巢”大多出於自我實現的主動選擇。但同時,很多“空巢青年”的城市生活面臨難題:就業壓力大、住房條件差、社交圈相對封閉、社會支援網路較弱……不少人感慨,“空巢”既是居住狀態,也是心態;既是理想之梯,也是無奈之舉。

  一個人,一座城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闖闖。”碩士畢業後,姜陽放棄了家鄉縣城朝九晚五的工作機會,加入北京某網際網路公司做産品經理。讀書時,“北漂”在他眼裏帶著浪漫色彩。然而他很快發現,“北漂”生活滋味萬千,美好與艱辛並存。

  為了通勤方便,姜陽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間9平方米的次臥,房租佔工資的三分之一。兩個合租室友也是男生,但由於作息時間不同,平時很少打照面,最多的交流是在繳納水電費時,“像是住在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姜陽感慨道。

  網際網路行業競爭激烈,姜陽每天早上8點出門,晚上10點多到家。“北京豐富而多元,我曾計劃每週去看一場演出,卻只堅持了一個月。”隨著工作日益忙碌,週末用來休息都不夠,“只想癱在床上刷短視頻”。

  從事設計行業的崔婕獨自租住在北五環的一居室,“三餐靠外賣,購物靠淘寶,快遞員比鄰居都熟”是生活的常態。儘管來北京已經5年,但她最常聯繫的朋友,依然是發小和同學。“她們在深圳和杭州,都是‘空巢青年’,睡前相約來一局網遊,或者只是開著視頻互相陪伴。”崔婕説。

  “‘空巢青年’增多的背後是人口與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郭元凱向記者表示,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引發了更多城鄉、城市之間的人群流動;家庭結構的核心化和小型化,改變了青年人的思維觀念和居住習慣,為“空巢青年”群體的形成創造了社會環境;此外,科技創新的迭代以及迅速擴張的網路社交形態,使得線上生活更加便利,推動了“空巢青年”現象進一步顯現。

  “空巢”背後的喜與憂

  “一個人住,才知道自己能搞定這麼多事。”獨居生活讓崔婕熟練掌握了換燈泡、通馬桶、修水管等技能。在完全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裏,她看電影、做瑜伽、考證書,業餘時間“沒有人打擾,是學習和沉澱的好時候”。

  隨著年齡的增長,崔婕也很渴望組建家庭,但苦於沒有擴大社交圈的渠道。儘管在相親網站等線上平臺進行了幾次嘗試,但很快她就興致索然。

  功夫不負有心人,姜陽最近得到了升職的機會,也開始有獵頭找到府,開出誘人的薪資。如願走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他卻時常覺得,自己的生活好像缺了一塊。“每次深夜加班回來,躡手躡腳地進門,對著狹窄又冷清的房間,一種莫名的心酸瞬間涌上來。”他説。

  姜陽坦言,自己不後悔“北漂”,但有時會羨慕留在家鄉的同齡人:“身邊有父母親人,有從小到大的同學圈子,大家都早早買房、結婚、生子,比我先進入下一個人生階段。”

  “‘空巢’的背後有喜有憂。”郭元凱分析稱,“喜”的方面,獨居生活能夠提高年輕人自身的時間管理、職業規劃能力,是一種很好的歷練。從經濟角度看,“空巢青年”催生了“單身經濟”,帶動了小家電、外賣、寵物、電競等新業態發展,這一群體正成為未來消費經濟的風向標。然而,與“空巢”相伴的孤獨、悲觀情緒,長期來看不利於年輕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交往。

  “築巢”需要多方護航

  “青年群體基本實現了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經濟融入,但在文化融入、社會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等方面還需進一步突破。”郭元凱認為,“築巢”離不開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策的支援。

  郭元凱建議,要重視城市軟環境的建設,加大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針對青年群體“急難愁盼”的住房、就業、婚育等問題重點發力。例如,優化保障性住房供應,放寬租賃型保障房申請的戶籍限制等。

  記者注意到,缺乏交友渠道,是“空巢青年”面臨的普遍難題。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謝天看來,為年輕人搭建交友平臺,是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應有之義,“相較于速成的相親模式,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組織高品質的活動,讓志趣相投的年輕人互相認識。”

  謝天建議年輕人,應走出“虛擬社交”,拾起興趣愛好,可以線上上社群尋找“同好”,或參與讀書會、爬山等線下活動,基於共同愛好産生的友誼,更易産生精神層面的共鳴,有助於先擺脫心理上的“空巢”。

  謝天認為,“空巢青年”一詞走紅,帶著些許無奈與自嘲的意味,正是年輕人在網路中“抱團取暖”,以緩解自己的孤獨和焦慮。其實,對於志在遠方的年輕人來説,“空巢”只是過渡階段,只要耐得住寂寞和辛苦,終將成就精彩而豐富的人生。(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來源:工人日報    | 撰稿:陳曦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