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建昌古城:遊客人氣持續高漲“煥發新生”
發佈時間 | 2024-04-18 14:00:40    

據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統計,2024年清明假期,全省納入統計的865家A級景區,累計接待遊客1078.62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10043.04萬元。與2023年清明假期同口徑相比,分別增長35.83%、89.45%;與2019年清明假期同口徑相比,分別增長36.24%、27.25%,文旅市場全面恢復發展。

位於西昌的建昌古城景區于2024年春節前夕二期盛大開城後,人氣持續爆棚,春節累計接待遊客76.1萬人次,排名全省景區遊客接待人次前十。據建昌古城景區遊客中心數據顯示,此次清明假期古城累計接待遊客95483人次,日均接待遊客31827人次,相較2023年同期增長超13%!

這樣持續高漲的人氣,不禁讓人好奇,建昌古城究竟擁有怎樣的魅力?本文將深入探討建昌古城的成功秘訣,從建築美學、景觀設計、燈光藝術到運營管理,一一解密其背後的打造者華採堂企業如何將一座古城轉化為人們心中嚮往的聖地。

圖|建昌古城實景

還原原汁原味的川滇建築群落

建昌古城,又名西昌古城,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市府街,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已有600多年曆史,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建昌古城,也被稱為西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據不完全統計,建昌古城文物分佈多達2400余處,古遺址、古墓群、古石刻、岩畫、古建築遍及全城。明代文學家楊升庵、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清侍郎查儉堂以及近現代教育家黃炎培等都曾在建昌古城留下墨跡。

2021年下半年,西昌全面啟動建昌古城保護更新項目,整體性推進建昌古城復原建造。面對西昌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建昌古城的整體體量,華採堂企業全情打造與創新探索,投入近二百名設計師,推進古城更新,重塑古城肌理,煥新城市活力,擦亮西昌“中國歷史文化古城”名片。

華採堂企業設計團隊立足建昌古城“四川現存最大木構城市群落”的地位,深刻挖掘文化屬性,融入明清建築元素精髓,廣泛地運用工藝精細的古印刻石、典雅精緻的木雕灰塑、鮮妍絢麗金漆彩繪等建築裝飾元素,形成了典型的川滇建築結合體。使得最終呈現的建築擁有最豐富的元素、最多樣化的建築風格、最精美的雕花以及最繁複的灰數,每一棟都顯得獨特。一走進古城街區,典雅莊重的明清文化氛圍就會撲面而來:縱橫交錯的古巷肌理、昔日記憶的老街場景、足壯觀瞻的城樓、古樸厚重的城墻、水墨丹青般的亭臺樓榭、雕欄畫棟,將南北民居的形制之美、明清建築的技藝之精、川滇文化的意蘊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圖|建昌古城實景

此外,在建設過程中嚴格遵循“修舊如故“的原則,下足了“繡花功夫”進行文物修繕,嚴格保留現存文物建築的基本特徵,塑造街巷空間脈絡,延續傳統巷道文化肌理,實現植物和場地的共生,最大限度地保存歷史資訊。如對建昌古城留存的建平門遺址、四牌樓遺址、300余米古城墻遺址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修復,對8口古井、287株古樹和萬餘件老物件進行了標記、收集和保護,古城的歷史肌理、街巷的空間尺度、貫穿主巷的自然水系、古樹名木的形象和景觀環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漫步其中,古街、古巷、古井、古樹落等文化遺産在這片土地生根,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自然而然地展現著建昌古城的獨特魅力。

移步異景韻味十足的景觀設計

華採堂企業景觀負責人分享道:古城景觀是給遊客的精神禮儀,好比是建昌古城的“衣服”, 景觀設計就是一個穿衣的過程。景觀設計以守護古城“十字軸線、扇形城廓,三個街區、三類街巷、多個節點”之原真風貌為旨歸。以古城文化背景為依託,因地制宜,依勢造景,引水入城。人遊其中,移步景異為古城帶來一些新的體驗,還原古城的生活百態,從而提升整個古城的風貌與品質。

建昌古城作為川西南的一張名片,因各種市井生活痕跡的存在而形成獨特的韻味。這些街巷兩旁商賈雲集,樓堂儼然,車馬穿梭,市井喧囂,見證了當地千百年來的繁榮文化,一步一台階的街道空間充滿歷史痕跡,仿佛能聽到歷史的訴説,而這些組合成的建築、樹木、古井成為不朽的歷史遺跡。古老街道,潺潺流水,每一步都能帶來全新的景觀體驗。街巷的寬窄變化、圍墻的蜿蜒曲折,石板街道的古今記憶,如同“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婉約,配合精心設計的建築和店舖門頭,共同營造出移步異景的韻味。而在材料的選擇上就地取材,根據現場殘留的老材料進行重新組合,尊重了古城的歷史,也融入進今天的生活,營造出一種時空交錯的“衝撞之美”。

此外,建昌古城在景觀設計上,緊密抓住了西昌的地域特色,還原西昌太陽城月城的感受,營造浪漫度假感的花城。植物的配置上,追求自然與古樸,以當地植物為主,街巷花卉點綴其中,小巷藤蔓植物大量營造,旨在讓這些綠意盎然的生命延續古城的歷史風貌,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共同繪製出一幅生動而又醉人的古城風景畫。

建昌古城,讓看得見的歷史發光

城市景觀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氣息,夜景成為了點亮城市的點睛之筆,不僅是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一種文化創新,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建昌。

不同於在眾多傳統小鎮景區以白日遊覽為主,建昌古城客流高峰則集中在晚上的19點-21點。這一獨特景象的背後,得益於華採堂企業對古城夜景的精心打造與燈光藝術的巧妙運用。

古語有雲:“清風雅雨建昌月,銀河星宿伴燈影”,映射出西昌這座自古以來就被譽為“月光之城”的美譽,更有“東方月城”的世界稱號。因此建昌古城的夜景照明設計深入挖掘這一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比擬月光的灑落,與城市的形象相得益彰,旨在全面展現溫瑞塘河的獨有氣質,打造一個古今交融、月城相映的燈光藝術體系。

歷經600年的大通門、建平門、安定門城墻見證了自明代以來西昌多民族融合發展的歷史沉澱和文化底蘊。燈光塑造西昌古韻,延續人文古跡為特色。

古城延續了清代以來“扇形城郭、十字為軸、直街曲巷”的傳統空間佈局特徵。九街十八巷的街巷空間脈絡,燈光總體佈局以“一心·兩軸·五街·八院·九巷·多節點”為主線,一步一景,日月交輝,用文(文化脈絡)、城(古城肌理)、影(光影體驗)點亮建昌古城,打造充滿清明古城文化氣質的“明城”。

四牌樓作為古城地標,氣勢雄奇,涅槃重生。燈光以樓為形整體流光溢彩,由頂向下,以外向內層層退進,光色考究更突顯飛檐鬥拱,雕梁畫棟的精髓,亮度巧妙控制將每層空間層次更立體,模擬海市蜃樓的夜景氛圍,與城門樓交相輝映,恢宏大氣,愈顯金碧輝煌。

建昌古城古建築群作為西昌的“魂“,建昌古城是目前西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跡,是四川最大的木結構城市群落。燈光采用不同亮度和色溫作為主要的表現手段。以六維空間打造縱向視覺,以亮度&色溫,功能&裝飾,面&點的手法,定制型色溫,通過精準的光控技術,將重點放在建築的屋頂、檐口、鬥拱等細節上,展現建築的輪廓和文化特色,彰顯出區域傳統歷史與藝術魅力,以此確保夜景呈現豐富的層次感和飽滿的色彩感。

古城的景以茶馬古道為歷史背景,古街、古樹、古井為特色,多樣空間與錯綜複雜的水系,古色古香的老石板鋪古韻十足。燈光以點帶面,燈火闌珊的夜色,一條條古城小巷如同一條條藝術的長廊,歲月更替,再現古老而深情的人間煙火。

當華燈初上,歷經600餘年滄桑的建昌古城在夜幕下逐漸顯露出其絢麗的輪廓。翹角飛檐、廊亭臺柱仿佛披上了斑斕的晚禮服,古城的每一角落都在2500余套燈組的映照下熠熠生輝。從高空俯瞰,扇形的城郭、流光溢彩的景象顯得格外雄偉壯麗,勾勒出一幅“不夜城”的高古繁華圖卷。四牌樓的飛閣流丹、建平門的璀璨華光、長街上的明燈瑩然,在人潮的涌動中重現了明朝時期軍事要塞和商貿重鎮的歷史風華,讓西昌在歷史文化保護的努力下煥發出新的生機。

運營前置打破”千鎮一面“的魔咒

如今古鎮景區多如牛毛,一些古鎮遊變成了簡單複製+粘貼”模式,商業業態重復。“千鎮一面”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過度商業化,很多古鎮由此“褪色”,丟掉了文化之魂、獨特之美。

不同於很多景區格子型小商鋪,建昌古城規劃了大量院落型的商鋪,不僅有前院,還有後擺,使得業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這在國內來説都是非常稀缺的。

同時得益於華採堂企業EPC+O的模式,建昌古城的運營管理也是由華採堂企業全權負責,這一模式確保了建築設計與運營策略的無縫結合。各部門團隊常駐現場和實時監控,保障了運營的高效性。通過前瞻性的運營佈局,針對不同商鋪特點提前規劃匹配合適的商業模式,有效避免了商業化氣息過濃和連鎖品牌氾濫的問題。同時,大量引進的省級及以上的非遺品牌,如彝族漆器、銀飾、唐卡博物館、樹下美術館、蜀繡博物館等,不僅豐富了遊客的觀賞和體驗選擇,也極大地增強了景區的文化魅力和遊客的互動體驗。

精心打磨的産品、細緻週到的服務、豐富多彩的活動和高效精益的運營策略,不斷創新更新,贏得遊客的好評與青睞。城市保持著持續變化與更新,才能吸引遊客的目光,讓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並傳播正面的口碑,才能為城市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這種深度融合了文化與商業、歷史與現代的運營模式,不僅為遊客帶來了無與倫比的體驗,也為古鎮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建昌古城的成功實踐證明,只有真正回歸文化本源,注重獨特性和創新性,古鎮才能煥發新生,成為人們心中難以忘懷的文化旅遊勝地。

(推廣)

來源:東方網    | 撰稿:李毅    | 責編:谷晟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