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浙江交通技師學院的學生身穿漢服,學習製作紙鳶、植物拓印等,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記者 潘秋亞 拍友 時寬兵 攝
奉化:打卡鄉村劇本遊
“這兩天在村裏除了賞花拍照,還推薦你們玩一玩我們村新推出的‘劇本遊’,跟著遊戲沉浸式打卡鄉村。”4月3日傍晚,寧波市奉化區大堰鎮謝界山村“柿子紅了·燕來山田”民宿負責人沈姣蓉正在給準備來度假的遊客“定制”兩天一夜的鄉村遊。
大堰鎮是奉化唯一的全山區鄉鎮,也是全國首個生態環境教育特色小鎮,生態環境優美,海拔最高處逾900米,有“雲上大堰”之稱。由於海拔較高,這裡的油菜花花期較平原地區要晚一至兩周。每年清明節前後,正是大堰鎮高山梯田油菜花的盛放期,引來各地遊客遊玩賞花。
今年油菜花季,為給遊客帶來更多元的鄉村旅遊體驗,大堰鎮首次在謝界山村推出解密鄉村“劇本遊”。“據説謝界山村是因山水詩人謝靈運曾駐留而得名,因此遊戲以‘唐詩之路’為主題,以謝界山村為實景場地,串聯起田園、民宿、公園等場景,遊客通過參與詩歌解謎遊戲,可以零距離探村,感受詩意鄉村的獨特魅力。”謝界山鄉村運營團隊相關負責人介紹。
“漫步‘雲上大堰’,賞千畝油菜花,以花為媒,至今我們大堰鎮已持續舉辦16屆生態文化節。”大堰鎮鎮長周唯介紹,近年來,依託自身生態優勢,該鎮持續推動生態旅遊、生態農業、文化創意等産業有機結合,持續打造了一系列受歡迎的農文旅融合新場景,給遊客帶來不一樣的鄉村體驗。這陣子,每逢週末,每天都會有2000余名遊客前往大堰鎮踏春遊玩。(記者 周文丹 共用聯盟·奉化 景士傑 通訊員 趙伊麗)
平陽:去千年古驛趕集
“元寶送到您手上,祝您平安吉祥。”平陽新民和劇團演員扮演的財神取出兩個小元寶,遞給歡喜雀躍的小男孩。一旁,社區工作人員扮演的陸游風度翩翩,身著一襲杏色長衫,微笑著和遊客合影。
4月4日,第八屆錢倉清明文化旅遊節在平陽縣鰲江鎮拉開序幕,以“古驛宋韻,福地錢倉”為主題的民俗活動輪番上演。身著華服的財神、陸游、黃友、史伯璿4位NPC沿墨耕農場、金錢古街巡遊,途中隨機與遊客進行錢倉常識、宋代詩詞有獎問答,大家在互動體驗中品味錢倉民俗文化。
春雷響,春耕忙。鰲江鎮錢倉社區是浙閩交通要塞,每年清明前後,春耕備耕的附近百姓在此購買生産生活用品,形成了傳統集市。錢倉清明集市歷史悠久,是浙南地區最大的民間集市,被列為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走走錢倉,錢財滿倉”,也是錢倉對遊客的最大祝福。
今年的活動以宋韻文化為主線,設置商貿集市、特産展示、百家盛宴等五大場景。一年一度的傳統集市吸引本地攤主和全國各地的商戶雲集於此。沿街邊走邊看,米塑、平陽蛋畫、甌繡等非遺製作技藝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過往遊人大飽眼福;黃瀆酒、黃隆泰糕點等各類錢倉本地傳統美食香氣四溢,攤位前的遊人一撥接著一撥,煙火氣十足。
立體的玫瑰、栩栩如生的飛龍、憨厚的烏龜……蒼南糖畫非遺傳承人趙典敏的攤位前圍滿了孩子。趙典敏每年清明都會來錢倉集市擺攤,憑藉著高超的手藝,次次收益頗豐。
“幾年沒來,沒想到現在活動內容這麼豐富。”鰲江本地人李先生驚訝於今年的變化之大。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錢倉清明文化旅遊節還設置了眾多時下年輕人熱衷的打卡體驗場景。浪漫玫瑰花、彩虹百步梯、網紅地標墻、幼兒繪畫展……“老地方”改造成新地標,煙火氣和時尚感兼備的特色集市躍然眼前。(記者 甘淩峰 通訊員 林斌 宋宛 薛楊楊)
桐鄉:高桿船技秀絕活
兩根帶梢毛竹淩空飛架。兩位表演者爬到毛竹頂端,動作輕盈似雲間漫步,時而雙手放開,仰躺竹上;時而足勾竹端,身體倒懸;時而雙臂挽著毛竹,模倣蠶寶寶吃桑葉、上山吐絲……
這是4月4日桐鄉市洲泉鎮第十七屆雙廟渚蠶花水會現場的精彩一幕。作為每年蠶花水會的壓軸節目,水上高桿船技展演總是備受矚目。
人在桿上翻、桿在船上立、船在河中行,是高桿船技的最大特色。與往年有所不同,今年的高桿船技展演進行了創新,在同一艘船上使用雙桿,水天之間,表演者繞竹翻轉,引得岸上觀眾驚呼不已,掌聲此起彼伏:“這是真功夫啊!”“太厲害了!”
隨後,蠶花水會還舉行了龍舟和搖快船比賽,來自洲泉鎮各行政村代表隊的12艘龍舟和8艘快船,分組進行激烈角逐,船上的槳手與舵手齊心協力,船隻在水中飛快穿梭。
據悉,洲泉鎮雙廟渚蠶花水會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2020年又被列入“浙江省二十四節氣農耕活動”。“我們希望通過舉辦這一活動,進一步保護和弘揚水鄉蠶鄉非遺文化,展現洲泉的民間民俗魅力,生動奏響‘水映洲泉’樂章。”洲泉鎮黨委書記俞國斌説。(記者 宋彬彬 王志傑 共用聯盟·桐鄉 徐振華 袁海星)
常山:巧手學做“清明淚”
清明時節,常山縣東案鄉金源村的宗祠裏,來自東案鄉金源小學的20余名學生正在全神貫注地學習製作“清明淚”。
相傳,當地鄉親為了表達對先祖的思念,每逢清明,就把米粉搓成圓圓小粒淚滴的形狀,哀思先人,習俗流傳至今已有近千年曆史。
一粒粒米粉團在孩子的一揉一搓間逐漸成形。“清明淚”有兩種口味,不加艾葉的,色白,如珍珠無瑕;加了艾葉的,色翠,如翡翠深邃。這一顆顆綠白相間的“淚珠”煮熟後,看著晶瑩剔透,吃在嘴裏更是清香滑糯,這也是春天的滋味。
“這是我第一次學做‘清明淚’,了解傳統習俗背後的淵源和歷史。”金源小學四年級(3)班學生鄭藝琳説。
除了製作“清明淚”,學生還參與彩繪紙鳶、植物印染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能幫助孩子了解當地的清明傳統習俗,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從小就種在他們心裏。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趙璐潔 共用聯盟·常山 張曌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