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甘肅天水憑藉麻辣燙“出圈”,短短20多天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超20億元。權威數據顯示,去年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接近5萬億元。
從淄博燒烤到貴州榕江“村超”,再到“爾濱”冰雪,一些地方呈現出文旅火爆的態勢,更多城市管理者開始探索文旅大市場的新活力。
“網紅”城市上新,文旅消費的潛力有多大?
“開了26年店,像現在這樣一天接待七八百位外地客人還是破天荒。”天水海英麻辣燙老闆娘哈海英説,店門口從清晨6點排隊排到晚上9點,麻辣燙的竹籤每天要用成千上萬根。
天水麻辣燙火了之後,各地遊客涌向這座西北古城,品嘗美食的同時,打卡麥積山石窟、探遊伏羲廟、觀賞千年古柏……
坐高鐵進“淄”趕“烤”、榕江“村超”全網關注、“爾濱”現象火爆、天水麻辣燙走紅……近兩年,地方文旅接續“出圈”,一個個IP涌現,“網紅”持續上新。透過這波熱度,也可以明顯感受到文旅對消費的撬動力量。
數據顯示,3月1日至26日期間,天水市累計接待遊客353.6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5億元。
無獨有偶,哈爾濱春節假期8天接待遊客1009.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64.2億元;榕江“村超”去年獲得數百萬人次到訪和數十億元旅遊收入;淄博2023年實現國內旅遊收入約630億元,同比增長68.42%。
據文化和旅遊部測算,去年全國國內出遊人次48.91億,出遊總花費4.91萬億元。今年春節長假,全國國內旅遊出遊4.74億人次,總花費超過6300億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文娛旅遊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大力發展文化産業。近期,一系列釋放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利好政策舉措出臺。
甘肅省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把多勳認為,大家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和個性化,關注點可能是某個著名場景、特色美食、極具煙火氣的生活體驗和多彩的文化展示,大城小縣都有“出圈”的機會,文旅消費可挖掘的空間巨大。
“文化和旅遊、詩和遠方已經成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內容。”文化和旅遊部部長孫業禮在今年兩會“部長通道”上表示,文化和旅遊産業鏈長,收益面廣,涉及各行各業,文旅可以“加”百業,百業也可以“加”文旅,百業只要加上了文旅,既帶來了人氣,又開闢了財源,就會出現人財兩旺的好勢頭。
底蘊、特色、實誠勁兒,一個都不少
文旅熱的“流量”密碼是什麼?記者梳理最近一年的“出圈”之地發現,這些地方無一例外凸顯出底蘊、特色和實誠勁兒三個關鍵詞。
絲綢之路重鎮天水,位於陜、甘、川三省交界處,是“羲裏媧鄉”,秦人在此放馬、建都,蜀魏在此拉鋸爭雄,東西文明在此交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坐落於此。
“冰城”哈爾濱,冰雪文化底蘊深厚,是冰雪運動愛好者的首選之地;索菲亞大教堂、哈爾濱火車站等建築極具異域色彩;被聯合國授予“音樂之城”稱號。
齊風古韻、蒲翁故里、陶琉名城……淄博同樣擁有深厚紮實的人文基因,所轄臨淄區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國都,燦爛的齊文化給淄博留下了厚重的歷史文脈。
“多地走紅的背後,是厚重的城市底蘊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也是延長‘流量’的重要支撐。”把多勳説。
從哈爾濱的雪花到上海的繁花,從泉州的簪花到三亞的浪花,從天水的麻辣燙到淄博的燒烤……無論東西南北,各地的“火熱”都離不開具有高辨識度的本地特色。
油潑辣子的鮮香和手搟粉的爽滑成就了別具風味的天水麻辣燙,小餅烤肉加蘸料組成了淄博燒烤“靈魂三件套”,特色美食成為解鎖城市文化地圖的一把鑰匙。
現場觀眾拿著鍋碗瓢盆助威吶喊,比賽獎品是本地香豬、香羊、小香雞等特色農産品,村民身著民族服飾進行拉拉隊表演……榕江“村超”以溢出螢幕的農趣農味和群眾發自內心的熱愛,打動了網友的心。
感人心者,莫過於誠。實誠勁兒也是多地火爆“出圈”的必殺技——熱情、真誠和貼心服務一以貫之。
服務主打一個“實”。在天水,愛心車隊暖心迎來送往,行李寄存點設置及時、考慮週到。哈爾濱及時關注遊客留言投訴,接訴即辦,道歉整改。淄博嚴明要求明碼標價、誠信經營,向缺斤少兩説不。
將短期“流量”現象轉化為長期“留量”經濟
“網紅”之後,如何留住文旅熱度,將短期“流量”現象轉化為長期“留量”經濟?這成為多地城市管理者的探索課題。
記者近日在淄博曾經的熱門打卡地八大局市場採訪發現,部分“網紅”燒烤店已更換招牌,銷售體現民俗文化亮點的産品。不久前,淄博舉辦首屆蘿蔔糖球民俗文化節,精品百貨、特色美食、變臉、打鐵花等非遺表演,帶來視覺與味覺雙重享受。
隨著“爾濱”爆火,冰雪大世界AR冰箱貼、索菲亞教堂蛋糕、大雪人甜品、“戀上哈爾濱”立體賀卡等各類文創産品一道“出圈”,不僅包含著地域特色、奇思妙想,更有科技賦能、IP加持。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想形成持續關注,要在城市形象塑造、旅遊設施建設、特色文化推廣等多維度發力,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因城施策,打造個性化的城市IP。“與其追逐表面上的浪花,不如把河床打得更堅實,打好自家特色牌,讓城市IP的吸引力更細水長流。”
在陜西西安的沉浸式街區,遊客“變裝古人遊長安”;在廣西陽朔,依託喀斯特地貌打造的攀岩節讓運動休閒融入山水觀光;住進莫幹山鄉村民宿體驗農趣、享受慢生活;走進三星堆博物館看數字化技術助力古老文物“活”起來……當旅遊産品和服務愈發豐富優質,文旅熱就不再局限于“眼球”經濟。
千招萬招,關鍵在於落實,接好接力棒。今年年初,全國各地的文旅部門紛紛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為自己的城市宣傳推介,輸出創意短視頻、喊話明星為家鄉“上分”。
戴斌認為,當“流量”來了,除了打造消費場景,更要守護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時防止短期過度投入造成資源浪費。
網際網路用戶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要持續跟蹤、把握變化。黑龍江省文旅廳副廳長齊斌説,要進一步做好消費市場調研、消費熱點跟蹤和消費心理預測,將“流量”轉為核心競爭力。
來源:新華社 | 撰稿:文靜、楊思琪、張武岳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