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智慧物聯産業集群建設行動方案》出臺,提出到2027年智慧物聯産業集群規上企業營業收入達到1.5萬億元,到2030年突破2萬億元。
智慧物聯産業是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融合與應用,以感知、網路和算力為基礎,以平臺和大數據分析為支撐,主要包括智慧感知、智慧網路、智慧計算、智慧控制、智慧應用等行業領域。
在浙江,智慧物聯産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目前,全省智慧物聯産業集群共有規上企業3768家,其中全國電子資訊百強企業11家。2023年,全省智慧物聯産業集群營收規模達1.15萬億元。
《方案》為智慧物聯産業發展明確了主要指標。
·近期目標
總體目標
到2027年,世界級智慧物聯産業集群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九大行動”成效明顯,綜合實力加速向國際一流邁進,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穩步提升,在關鍵技術産品、高能級平臺、世界一流企業、招大引強、場景應用、算力基礎設施、産業基金、人才隊伍、高端活動、理論制度等領域形成十大標誌性成果。
定量目標
産業集群規上企業營業收入達到1.5萬億元的總體規模目標。
營收超千億元企業3家,超500億元企業6家,超百億元企業20家,力爭新增上市企業10家。
集群研發費用支出佔營業收入比重達到5.5%。
創建500億元以上核心區5個。
特色目標
全省算力規模達到40EFlops以上,高性能算力規模達到30EFlops以上。
形成智慧物聯領域重大科技成果100個。
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通用大模型1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行業大模型10個以上。
·中長期目標
到2030年,全省智慧物聯産業集群規上企業營業收入突破2萬億,産業集聚、創新能力和市場應用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基本建成世界級智慧物聯産業集群,成為全球智慧感知先行地、全球智慧應用標桿地、全國智慧網路創新地、全國智慧控制引領地和全國智慧計算策源地。
《方案》明確了發展重點和空間佈局。
在發展重點上,主要聚焦智慧感知、智慧網路、智慧計算、智慧控制、智慧應用等“五智”行業領域。
在空間佈局上,按照“核心區+協同區”區域分工協作機制,推動智慧物聯産業集聚發展,提出“一核兩極多點”佈局。“一核”即杭州,“兩極”即寧波、嘉興,“多點”即推動其他地市協同發展。
在具體執行上,《方案》提出實施科技創新優勢塑造、優質項目招大引強等9大行動,共26條細分任務,並根據部門職責進行責任分工。
實施科技創新優勢塑造行動
提出佈局建設重大創新載體、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3項具體任務。力爭智慧物聯領域國家級創新中心建設實現突破,每年取得20項智慧物聯領域重大科技成果。
實施優質項目招大引強行動
提出強化産業鏈精準招商、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加強産業對接合作3項具體任務。力爭每年實施10億元以上製造業重大項目30個左右,智慧物聯産業集群核心區協同區力爭每年招引落地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或1億美元以上外資項目)10個以上。
實施産業鏈韌性和安全提升行動
提出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提升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水準、提升企業標準話語權3項具體任務。每年新增智慧物聯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體10項左右。
實施産業平臺能級提升行動
提出建設高能級平臺、推動集群協同佈局、打造特色産業園區、加強人工智慧新賽道佈局4項具體任務,支援杭州、寧波爭創國家未來産業先導區,到2027年,培育形成500億元以上核心區5個,培育省級各類智慧物聯産業園(樓宇)數量達到20個以上。
實施市場主體培育壯大行動
提出打造世界一流強企、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企業2項具體任務。到2027年,力爭培育省級以上重點企業10家,力爭新增上市企業10家;累計培育單項冠軍企業15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0家以上。
實施全時全域場景創新行動
提出推動公共服務領域創新應用、産業領域創新應用、消費領域創新應用3項具體任務。到2027年,力爭在公共服務、産業領域、消費領域各形成100個典型應用場景。
實施開放産業生態建設行動
提出構建開源開放生態、促進數據要素開放應用、推動産業開放合作3項具體任務。到2027年,引育浙江數商1000家。
實施新型基礎設施提能行動
提出提升網路設施支撐能力、推進算力強省建設2項具體任務。2027年,全省算力規模達到40EFlops以上,高性能算力規模達到30EFlops以上。
實施産業人才隊伍建設行動
提出打造打造高素質幹部隊伍、高水準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隊伍、高素養勞動者隊伍3項具體任務。每年培育100名以上智慧物聯領域“浙江省卓越工程師”。
為做好統籌保障,浙江還建立省、市、縣三級協調聯動機制,優化組建智慧物聯專家服務團;充分發揮省“4+1”專項基金引領作用,創新“産業基金+創投平臺”産融支援模式,省、市、縣聯動形成千億級智慧物聯産業基金群,助力智慧物聯産業集群發展。
來源:浙江發佈 | 撰稿:辛文 | 責編:張逸彬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