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左手繁華都市 右手和美鄉村——統籌城鄉發展的浙江實踐
發佈時間 | 2024-03-25 08:43:43    

   20年前,同樣是初春——2004年3月23日一早,一輛中巴車從浙江省委大院開出,朝嘉興駛去,一次重要調研由此開啟。

  4天內,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先後深入到嘉興6個縣(市、區),考察了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生態建設、文化教育和衛生等工作,並就如何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等問題,與幹部群眾進行座談,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

  這次調研,極有深意又影響深遠。

  “城鄉二元”是一道世界性的發展難題,而放眼當時的中國,城鄉關係走到了一個新的路口,需要有地區在統籌城鄉關係上率先垂范、作出探索。

  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就城鄉一體化作了系統的闡述,提出浙江完全有條件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時令的春分,喚醒萬物;時代的春風,把舵領航。

  二十年日月其邁。習近平同志這次城鄉統籌專項調研意義重大,讓浙江省城鄉融合的腳步越走越快、越走越自信。

  (一)

  從全局高度看統籌城鄉發展——

  一道事關3000多萬農民的不等式如何解

  邁入21世紀的浙江,有一道不等式亟待解開——地區生産總值多年來年平均增長13%以上,但從1997年到2003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1擴大到2.43:1。

  如何打破二元結構?就是要把城鄉發展作為一個整體,科學籌劃、協調推進,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的發展格局。

  2002年,習近平同志一到浙江工作,就把調查研究了解浙江的省情、農情作為他工作的起點。每到一個地方,他必到農村與基層幹部和農民座談,很快就熟悉了浙江的“三農”情況。

  浙江統籌城鄉發展的現實基礎和突破口在哪?如何讓全省3000多萬農民共用發展成果?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思考。

  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2003年7月,省委提出“八八戰略”,把“統籌城鄉發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小巧玲瓏”的嘉興,在習近平同志的指導下先行先試。

  2003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同志指出,嘉興市城鄉協調和區域發展水準相對較高,經濟發展比較快,綜合實力比較強,完全有條件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方面作出探索。

  一個多月後,嘉興市第五次黨代會將“城鄉一體化”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大戰略”之一。

  經過近一年的探索與實踐,嘉興成績亮眼。2003年,嘉興每人平均GDP已超3000美元,在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37位,所轄5縣(市)均進入全國百強縣前50名,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11:1,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高於同期全省12.82個百分點……

  2004年初,嘉興又以“1號文件”的方式下發《嘉興市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城鄉空間佈局、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産業發展、城鄉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城鄉社會發展、城鄉生態環境與保護“六個一體化”。

  2004年3月,在跑遍浙江所有縣、對全省情況了然于胸後,習近平同志決定在嘉興啟動一次統籌城鄉發展的專項調研。4天的調研成果很豐富,在調研結束當天,還召開全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座談會。

  這次調研後不到一個月,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專欄發表了評論文章——《從全局高度統籌城鄉發展》。同一年,在習近平同志主持下,浙江在全國率先出臺《浙江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拉開了城鄉協調發展的大幕。

  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從“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到“千村引領、萬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的“千萬工程”新畫卷,從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到完善公共服務均等化……多年來,在城與鄉的“雙輪驅動”下,浙江城鄉一體化格局不斷深化,不斷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使城鄉關係發生深刻變革,城鄉差別越來越小,城鄉統籌發展實踐已轉化為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走出了一條新型城市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互促共進的均衡發展之路。

  步入新時代,統籌城鄉發展被賦予新使命。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浙江要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先行示範。要把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作為主攻方向,進一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如今的浙江,不僅僅是富庶且充滿活力的一方熱土,也是我國城鄉發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2023年,浙江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40311元,連續39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更為難得的是,全省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居民2.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倍差進一步縮小至1.86。

  (二)

  從“一盤棋”看城鄉空間佈局一體化——

  一張覆蓋城鄉的藍圖怎麼繪

  眼下,正是一年春好處。桃紅柳綠之中,泰順司前鎮“遇見畬鄉”民宿主人吳妙英,眉開眼笑地忙著接待一撥又一撥從縣城趕來過週末的客人。

  説起如今下山安居生活,她連連感嘆“日子越過越好了”。好日子的背後,是泰順這個山區縣20多年來堅持繪到底的“小縣大城”規劃藍圖。

  2003年,泰順對峰門、黃橋、竹裏等3個鄉實施“整鄉搬遷”工程,有組織、分階段地將這些鄉的村民搬遷到司前鎮,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實施了整鄉整村異地搬遷脫貧的新模式——“一鎮帶三鄉”;之後,繼續實施“無區域生態移民”工程、“生態大搬遷”工程、“共富大搬遷”工程,20多年來久久為功,累計搬遷384個自然村,安置群眾3萬多戶、11萬餘人,縣域人口三分之一在縣城集聚、三分之一在中心鎮安家,“小縣大城關、小鄉大集鎮”格局基本形成,山區城鄉面貌漸漸換了新顏。

  吳妙英正是借著“生態大搬遷”的東風,走上了發家致富路:在家裏開民宿,一年收入二三十萬元,還能照顧家裏的老人和小孩。她所在的司前鎮也以“民宿+”為模式,將畬族文化、紅色文化、休閒採摘等文旅、農旅多産融合,大力發展農家樂,打造民宿集聚村。截至目前,全鎮已發展“山裏人家”“畬鄉小院”等20多家鄉村民宿,成功創成浙江省首批文旅産業集聚區。

  在嘉興,最新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將於今年報批,立足全市城鄉,構建“環田園、組團式、一體化”的空間結構。

  全市一盤棋,嘉興早在20年前就已落子。2004年1月,《嘉興市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下發,嘉興成為全國第一個制定出臺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地級市。

  規劃是龍頭、是方向。到達嘉興後,習近平同志首先調研的也是規劃。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2004年3月23日,面對嘉興市城鄉空間佈局一體化、城鄉交通佈局一體化的多媒體演示和總體規劃圖板,習近平同志饒有興致地觀看著。

  時任嘉興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洪濤回憶,“頓時感覺多了幾分底氣”。當時,他和幾個分管領導正在著手起草土地利用、城鎮體系、産業發展等6個專項規劃。

  如果説《嘉興市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是一張覆蓋全市城鄉的藍圖,那專項規劃就是建設的具體“施工圖”,目標就是把廣大農村納入到城市規劃範圍,把城市基礎設施延伸到農村,把社會服務設施配套到農村,統一規劃城鄉佈局。

  以前,城與鄉各搞各的規劃,重城市輕農村。

  村民們吃夠了規劃不協調的苦——房子剛翻修沒幾年,有通知來説要拆遷,原因是要修路;城鎮擴大,近郊的自然村納入城市,老百姓又得搬家……

  6個專項規劃出臺後不久,陳余良當選為海鹽縣雪水港村黨總支書記。他拿著市裏這些“施工圖”,興奮地對照研究雪水港的發展之路。

  根據空間佈局規劃,雪水港屬於農業區,地勢平坦、良田眾多。但彼時村裏有不少人採礦挖石,東搭西建的屋舍也割裂了農田。

  陳余良和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把葛山等礦坑和32家“低散亂”企業全部關停。

  這只是第一步,隨後雪水港抓住全省開展“千萬工程”的契機,逐步推進村莊綠化美化、垃圾集中收納、優美庭院創建等,還發展起了高效現代農業,2023年村集體年收入達400余萬元。

  攤開一張張規劃圖,雪水港只是上面一個小點。2006年,縣(市)域總體規劃“一張藍圖模式”在全省鋪開。2007年,浙江全面實行“規劃一張圖,城鄉全覆蓋”。

  如雪水港一樣,這些年,全省一萬多個行政村在更深層面、更廣範圍地發生著改變。更為難得的是,浙江在鄉村規劃和設計上,仍然保留濃厚的本土特色,讓城鄉花開兩朵、各美其美。

  (三)

  從交通互聯看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

  一條101公交線路見證的城鄉變遷

  南湖區鳳橋鎮三星村的桃花又開了。101路城鄉公交車,載著一撥又一撥的乘客,趕赴這場花的盛會。

  2004年3月那個桃花初綻的下午,有一批特殊的乘客也坐上了這趟公交,觸摸統籌城鄉發展的脈搏。他們正是此次到嘉興調研的習近平同志一行。

  習近平同志調研不是只聽彙報,他要坐著公交車去親自體驗,親自感受公交車“村村通”是否真正方便農民出行,是否真正方便農民進城辦事,對城鄉居民的互動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習近平同志在車上談到,農村通了公交車,車票便宜,乘坐便利,就會方便農民進城辦事,方便農民購物、就醫、賣農産品,也會增進城鄉之間的交流。

  聽著乘客們説説笑笑,公交車駕駛員沈水根也不住地點頭。

  原來嘉興城鄉公交涇渭分明,城區公交定時定點、按站停靠,票價統一,而郊區路線則由沈水根等私人來承包經營。

  2003年,嘉興在全省率先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改革,101路成為首條完成改革的線路。沈水根和他的中巴車,自此按照城區公交的標準統一管理,公私聯營。

  下車後,習近平同志覺得了解還不夠深入,他走到附近村民中間,問大家現在進城方不方便。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點讚城鄉公交,説公路都通到了村口,坐公交車就能進城。

  推進城鄉一體化,習近平同志很關注農村交通建設,因為這與農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只有路更通暢,人的往來更便利,一體化的“物理條件”具備了,城鄉融合的“化學反應”才有可能實現。

  囑託,入耳入心。

  20年來,嘉興陸續實現城鄉客運公交化、公交“村村通”、城鄉公交國有化、市域公交一體化。目前,嘉興農村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一,基本做到了通村達組到戶,全市所有鎮(街道)15分鐘均可上高速。

  這些年,沈水根看著車裏車外熟悉的一幕幕,一年年地發生變化。

  從前,村民搭著公交車進城,賣水果、看病、讀書。現在,越來越多的城裏人搭著公交車來村裏,摘桃、看風景,還有孩子們來研學。

  交通互聯只是浙江省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的縮影。

  2003年,浙江啟動“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2006年,開展新農村電氣化建設;2021年,重點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完備度……

  如今,之江大地上,郵站、電話、寬頻等均實現了“村村通”,水網管道、農村用電“戶戶通”,廣播電視“村村響”,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的水準越來越高。

  (四)

  從農民增收看城鄉産業發展一體化——

  一隻蝸牛“爬”出來的共富路

  在中國,70%以上的鮮活蝸牛,都是從南湖區余新鎮的沈福良蝸牛養殖基地出發,“爬”上了高端酒店和西餐連鎖店的餐桌。

  “我不是一個人,我背後還有上百戶的蝸牛養殖戶,大家一起幹,才能一起富。”沈福良常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

  20年來,他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

  常常有外地的考察團問他原因,沈福良就會和他們講起一個故事。

  “真稀奇,省委書記怎麼會跑來看蝸牛?”2004年初春,沈福良的基地裏圍了一圈又一圈父老鄉親,大家紛紛問他省委書記來調研説了啥。

  “習書記很關心我們蝸牛産業哩!我跟習書記打了包票:把蝸牛産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農戶增收!”沈福良興奮地説。

  沈福良從1999年開始養白玉蝸牛,他腦子活泛,在其他人還在跑市場時,他花5000多元買了臺電腦,開啟了網上銷售。

  4年時間,沈福良成了遠近聞名的“蝸牛大王”,佔據全國市場的一大半。

  攤子大了,“蝸牛大王”反而迷茫起來:資源就這麼點兒、市場就那麼大,還能怎麼更進一步?

  養蝸牛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為了搶訂單,已經開始打價格戰。

  與其大家都虧本賺吆喝,還不如一起賺錢。沈福良與10多個村的100多戶農戶簽訂收購協議,以不低於市場價的保護價來收購他們的蝸牛。

  這個當口,習近平同志來到潛福公司對蝸牛産業進行調研。他關切地問沈福良,蝸牛的生長週期、吃什麼、公司帶動了多少農戶、産品定位和市場前景……

  問得細緻,沈福良也答得認真。

  送別調研組,沈福良還找了幾名養殖大戶一起商量,將來怎樣做得更好。他暗下決心:一是要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二是要開展蝸牛精加工,提升産品附加值。

  2005年,一個消息不脛而走:瑞安成立農村合作組織。獲悉這一基層創新舉措,習近平同志進行了深入調研和有力指導。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不但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更善於從群眾的豐富實踐中汲取營養。

  2006年,浙江探索建立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

  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讓農戶入股,分享更大的紅利!沈福良深受啟發。他參照新農合的運作模式,摸索出了一套運作標準,採取市場浮動價與保護價相結合的模式,為養殖戶提供生産資料,收購蝸牛,解決農戶供銷的後顧之憂,後來還推出了“技術骨幹+社員+養殖戶”創業幫扶機制。

  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安徽……如今,全國七省一市500多戶養殖戶跟著沈福良養殖蝸牛,戶均年增收10萬元至30萬元。

  浙江的田間地頭,出現越來越多的“沈福良”。這些年,浙江農民增收致富的途徑也更加多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農業經濟開發區……從散沙狀的“小農”到抱團式的“大農”,農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

  (五)

  從看病吃藥看城鄉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一體化——

  一個醫保報銷窗口背後的溫情

  99.79%。這是最新出爐的2024年秀洲區新塍鎮萬民村戶籍人口基本醫保參保率。

  看到這個數字,新塍鎮自然資源所工作人員、萬民村農村指導員徐志榮如釋重負。親身經歷過,他才更能體會,醫療保險制度如何為患病的村民撐起了一片“天”。

  徐志榮家住洪合鎮泰石橋村。2004年3月26日上午,他趁著輪休,趕到鎮衛生院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報銷窗口,為家屬代辦醫藥費報銷。

  當天,習近平同志來到洪合鎮衛生院調研,一方面是檢查村裏的衛生情況,一方面是看看農民就醫看病情況。

  轉了一圈,習近平同志詳細詢問了農民就醫看病方便不方便、貴不貴。

  徐志榮沒有認出來人的身份,但他興奮地接過話頭。他丈母娘年初在杭州動了一個腫瘤手術,醫療費花了2萬多元。

  2萬多元!差不多可抵一戶家庭一年的收入。

  只繳納20元,卻足足報銷8000多元!徐志榮連説了三聲“滿意”。

  興衝衝地趕回家把錢交給了丈母娘,看了新聞,徐志榮才知道和自己聊天的這位“特別關心老百姓生活的領導”,竟然就是省委書記。

  這一場大病痊癒後,徐志榮的丈母娘一直健康地活到了80多歲。

  看病方便不方便、貴不貴,還有報銷額度滿意不滿意,習近平同志調研時關心的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時任嘉興市衛生局副局長沈勤的心頭。

  當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出臺僅一年,村民參保意願並不算高,政府也著急。

  如何敲開村民的心門?有人出了個主意——讓享受實惠的群眾“現身説法”,讓領導“上陣吆喝”。

  2004年,嘉興各縣(市、區)分管醫保的領導都領到了一個“任務”——單次超過1萬元的報銷金由他們送到村民家。

  別説,這法子還真管用。村民看到了政府的支援,也看到了政策的好處。

  徐志榮也很忙。作為時任良三村的聯村幹部,他挨家挨戶協助收合作醫療籌集資金,還把替丈母娘報銷的經歷講給大傢夥聽。

  苦口婆心,讓群眾看到了政府的良苦用心。有人主動找到徐志榮,誠懇地表示:“要像為孩子交學費那樣參加醫保。”

  20年間,嘉興各級政府補助力度不斷加大,全市基金規模從1萬元擴大到30億元,參保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9.5%以上。

  如果説,20年前浙江省城鄉社會保障體系還是一艘“小船”,那麼如今,“小船”已發展成一艘覆蓋面更廣、層次更高、百姓更安心更暖心的“超級巨輪”。

  每週二,龍遊縣人民醫院康復科副主任醫師王安就會到龍洲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陽光社區衛生服務站坐診。“現在看病真方便,不僅村裏有衛生室,鎮裏有衛生院,省市縣大醫院的專家還經常下鄉義診。”現場的村民感嘆道。

  2009年,龍遊成為全省首批醫改試點縣,全面啟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5年,又與省級三甲醫院建立幫扶合作,推動優質醫療資源“雙下沉”。近年來,結合山區縣特點,龍遊構建起“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醫療保障體系,全面統籌醫保、醫藥、醫院、醫生等,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方便群眾就近看病、看得好病。

  (六)

  從讀書難題看城鄉社會發展一體化——

  一座圖書館點燃的璀璨“文化燈火”

  夜幕下的嘉興,總有一盞燈徹夜明亮,守候著夜讀人。這盞燈來自大大小小的圖書館,星星點點地分佈在鬧市街頭、鎮街村社。

  如今的嘉興圖書館,是全國“網紅”。一年400萬人次到館、舉辦5000場讀者活動、平均3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

  超高人氣何以煉成?在館長沈紅梅看來,這與20年前的這次調研密不可分。

  記者清楚地記得,在當時緊湊的行程中,調研組特地在嘉興市圖書館調研了近半小時,最關心的就是如何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一體化發展。

  習近平同志曾在多個場合講過:“多年來,我們被經濟發展水準低下這麼一個煩惱困擾。現在經濟發展了,溫飽問題逐步解決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會呈現出爆髮式的增長,就會産生多個煩惱。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是要靠文化。”

  “能不能把市圖書館的優質資源輸送到鎮村?”這次調研結束後,時任嘉興市圖書館館長崔泉森著手了一項課題研究——整合城鄉圖書館資源,由城裏圖書館和鎮村合作,出人出錢出技術!

  2005年,省委把加快文化大省建設、增強構成浙江綜合競爭力的軟實力作為一項重點工作,習近平同志親自主持該調研課題。

  同年7月,省委作出《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全面實施文明素質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護工程、文化産業促進工程、文化陣地工程、文化傳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文化建設“八項工程”。

  嘉興也從市級層面出臺實施政策,聯動各方資源,解決農民讀書難、借書難問題。2007年底,由區、鎮和市圖書館各出資10萬元,嘉興首個圖書館鄉鎮分館——余新分館開館了。

  如今,不僅是圖書館在浙江城鄉遍地開花,“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建設讓各地的公共文化場館和公共文化空間的地域分佈更為均衡合理,讓城鄉居民走出家門,步行15分鐘內,就可以到達公共文化場館和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間。

  當城鄉一體化的春風吹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在浙江的城鄉間劃上等號。

  (七)

  從水鄉治水看城鄉生態環境與保護一體化——

  一場久久為功的“碧水保衛戰”

  初春的傍晚,微風和煦,48歲的嘉善縣西塘鎮東匯村村民朱利明吃過飯,來到祥符蕩畔的生態公園裏散步。3400多畝水域中,“水下森林”初長成,水清岸綠、魚翔鳥棲。

  誰能想到,20年前,和祥符蕩比鄰的東匯村卻面臨著“水鄉無水可用”的尷尬。

  矛頭指向了豬。2000年左右,朱利明等十多名東匯村村民開始養豬。富了口袋,但長年累月排放的豬糞,也讓人苦惱不已,河水變黑髮臭,魚蝦也沒了蹤影。

  這在當時也是很多地方的通病。新世紀初,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問題,成為橫亙在現代化征途上的一大障礙。

  水環境已經到了非重視不可的時候!2003年5、6月之交,習近平同志帶隊,用3天時間,攀海塘河堤,查江湖溪流,到嘉興等5個市為水籌謀。

  時隔一年不到,在嘉興的這次專題調研中,水環境治理也是調研內容之一,記者深深感受到習近平同志對於城鄉生態環境的重視。

  嘗過污染帶來的澀果,人們的心情就更加迫切,決心要恢復那一汪碧水的清冽甘甜。

  圍繞建設生態省,習近平同志領導全省集中而持久地開展了一系列重大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行動,實施了“萬里清水河道”工程、“萬里綠色通道”工程、“生態家園富民計劃”工程等項目。

  後來,習近平同志還把嘉善作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聯繫點,先後4次到嘉善調研視察,12次對嘉善工作作出批示。

  2019年11月,嘉善與上海青浦、江蘇吳江一起被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身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先行啟動區的祥符蕩,與嘉善一同承載起了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而後,嘉善累計投入1.98億元,對雜亂無章的祥符蕩水系開展水生態修復工程、景觀提升工程等建設。

  湖蕩還是那片湖蕩,如今水質已達到Ⅱ類水標準,周邊生物多樣性提高了30%。

  城與村的邊界也已模糊。在湖蕩畔,在村莊旁,一個佔地120平方公里的祥符蕩科創綠谷正崛起。一批長三角高端科研院所相繼入駐,500多名科研人員在此長駐,大量前沿高端項目在此萌芽、生長。

  以生態起步,但不止于生態。浙江持之以恒地推進生態省建設,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省,城鄉風貌完成了歷史性飛躍。

  從2004年到2024年,春去春回。浙江以省域為單位,率先破解著城鄉區域發展二元結構難題,不斷繪出一幅城鄉均衡發展的生動圖景。城與鄉,如同並蒂蓮,花開兩朵,各有芬芳。

  站在這方夯實的地基上,統籌城鄉發展又被賦予更多、更飽滿的期待。2021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援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賦予浙江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省域範例的重任。

  關山初度,路在前方。之江大地上,城鄉人民的生活在這根指揮棒下,將繼續迸發出更加璀璨的火花。

  春風過處,盡豐收。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周咏南 沈燁婷 王雨紅 李茸 顧雨婷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