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青春留痕,金石為印:訪西泠印社社員金恩楠
發佈時間 | 2024-03-16 15:40:01    

   個人名片:金恩楠,朝鮮族,1992年出生,黑龍江林口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學院專任教師,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學博士在讀。2013年8月參加西泠印社大型國際篆刻選拔活動暨天竺山杭州總決賽,以第五名的成績現場入社,成為全國最年輕的西泠印社社員。

wps_doc_0.png

圖:西泠印社社員金恩楠

  “藝術這條路是偉大而又孤獨的,需要我們發自內心的持久的熱愛。”從一個青澀的年輕人,成長為成熟穩重的藝術家,談起篆刻藝術,金恩楠如是説。

  他曾三次結緣西泠印社。第一次,通過了篆刻藝術評展海選,沒能進入決賽,認知到差距,他潛下心去,專注于技藝提升;第二次,他闖入總決賽,知曉了中國美術學院,將其作為攻讀目標,最終叩開了藝術殿堂之門;第三次,他如願以償,成為“天下第一名社”最年輕的社員。

  中國美術學院副校長沈浩教授曾評價他,“一個來自中國最北方的青年學子,用手中鐵筆描繪著他內心深處靈秀、細膩和豪邁、奔放的雙重性格”;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恩師沈樂平教授則説他“清醒而冷靜,敏銳而突出”,這些特質,淬煉出他作品的豐富性和層次感,且具備廣闊的成長空間。

  他以“守正”為己任,致力於篆刻教育的普及,“到源頭取水”,讓篆刻藝術的“根”埋得更深;他以“創新”為手段,多角度解構篆刻藝術之美,“與偉大同行”,講述傳統技藝的新時代故事。

  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也看到了“百年名社”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追溯年輕書法篆刻藝術家的成長成熟之路,領略新一代西泠印社“弄潮兒”的風采,近日,浪潮新聞對金恩楠進行了獨家專訪。

  浪潮新聞:您21歲就入社了,是年齡最小的社員。當時是什麼契機,促使您加入西泠印社?

  金恩楠:契機是參加2013年的西泠印社第八屆篆刻藝術評展。其實,我在07、08年就參加過兩次西泠印社的海選,最好的成績是進入總決賽,來到杭州參加現場考試,可惜沒有獲獎。但是通過比賽,我知道了中國美術學院是全國首個開創書法專業的院校,並在2011年考進這座藝術殿堂,為我的藝術成長提供了肥沃土壤。2013年,我進入西泠印社第八屆篆刻藝術評展杭州總決賽,以第五名的成績入社了。作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建社120年來,只有800多位社員,現今在世600多人,可以説是泰斗雲集,大師輩出。入社後,作為最年輕的社員,老師們常常鼓勵我,希望我在專業上持續探索,不斷提升自己,這些都成為我專注于篆刻藝術,匠心突破的重要動力。

  浪潮新聞:如今,您已入社11年了。這些年,您從一個青澀的青年成長為成熟穩重的藝術家,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

  金恩楠:入社以來,我經常參加社裏舉辦的藝術交流活動,期間,前輩們給了我不少鼓勵和支援,也會提一些利於成長的建設性意見,拓寬了我的藝術視野,也堅定了我的藝術信仰。與此同時,隨著在美院的學習不斷深入,從本科、碩士到博士階段,我的專業學習也隨之變化。在創作上,一方面更加凸顯自己的個性和藝術語言的塑造,另一方面,在學術研究上也有所側重。這些年,得益於兩大藝術寶庫的滋養和熏陶,我對篆刻藝術的理解逐漸深刻和豐富。

  浪潮新聞:對於學習和創作篆刻藝術,您有什麼方法上的建議?

  金恩楠:在學習打基礎的階段,要耐住心性,不斷夯實基礎,基礎紮實了,再尋求篆刻語言的形成和塑造。文、字、印都是篆刻藝術的靈感源泉,我們在塑造篆刻個性語言的同時,對書法、理論、文字等都要有所涉獵,吸收各個學科的思想養分,融會貫通,淬煉成熟的創作風格。去年,中國美術學院95年校慶時,高世名院長就提到,“到源頭飲水,與偉大同行”,我們年輕人要去源頭尋找養分,汲取藝術源頭的能量,同時,還要學會與時代同頻共振,用藝術語言闡釋當下故事,印證時代變遷。

wps_doc_1.png

圖:金恩楠作品

  浪潮新聞:入社以來,您在創作方面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金恩楠:本科應該屬於書法基礎的學習階段,碩士開始了行草書法的探索,到了博士我更側重於理論研究了。藝術無止境,每個階段,我都會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圍繞著目標,心無旁騖,全力去突破。

  浪潮新聞:在第19屆杭州亞運會期間,您不僅參與了央視《遇見浙江》——《西泠潮涌》等專題節目的錄製,還用印章為亞運會送上祝福,與傳統方式相比,您認為您在傳播和展示篆刻藝術方面,實現了哪些創新突破?

  金恩楠:2023年9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正在拍攝《非熱愛,不遺傳》系列短視頻節目,以非遺藝術家為採訪主體,通過短視頻的傳播方式,把我們的非遺文化、傳統藝術展示給年輕群體。當時,編導余騰龍聯繫到我,想乘著亞運會的東風,借助篆刻藝術形式,展現傳統技藝的新時代風采,經過一週的拍攝,最後形成了3分鐘左右的短視頻,社會反響還不錯。現如今,我想繼續借助年輕人喜歡的新媒體平臺、新的傳播技術和手段,強化線上參與度和互動性,促成傳統技藝活化。同時,推動不同學科之間的碰撞、融合,這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

wps_doc_0.png

圖:金恩楠作品

  浪潮新聞:文化是在守正創新中傳承與發展的,您認為篆刻藝術的未來在哪?

  金恩楠:説到文化的守正創新,我認為,篆刻藝術的未來和根基首先還是體現在“守正”上。篆刻是一個比較小眾的文化藝術類型,但是需要多學科作為支撐,在物質富足、文化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我們首先要思考如何把它更好地傳承下去。教育教學方面的普及相當重要,一些中小學可以嘗試先把書法課、篆刻教學開展起來,把藝術的種子播下去,從根基上去培育。杭州在這方面就做得不錯,一些教育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可能還不具備這種條件。比如,杭州市濱江區江南實驗學校聘請我在學校開設了“金恩楠名師工作室”,通過開展特色教育活動,幫助提升教師和學生們的書法、篆刻水準,同時,我所帶領的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學院研究生黨支部也參與開展了學校黨建相關的藝術傳承與傳播活動。將書法藝術、篆刻藝術引入日常教學,提升中、小學生對這類藝術的認知,這是一個很好的探索。

  浪潮新聞: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了解並愛上了篆刻藝術,您想對像您一樣熱愛篆刻藝術的年輕朋友説些什麼?

  金恩楠:藝術這條路是偉大而又孤獨的,需要我們發自內心的持久的熱愛。選擇篆刻藝術,朋友們一定要穩住心,堅持不懈,持續深耕,假以時日,定會有所斬獲。當前,投身篆刻藝術的群體依然屬於少數,彰顯篆刻魅力,讓這種傳統文化瑰寶,散發出新時代的光芒,任重道遠,還需要大家聚沙成塔,共同努力。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爽 張曉欣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