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科技創新如何讓新質生産力持續“上新”?三位院士這樣説
發佈時間 | 2024-03-08 09:33:07    

   “新質生産力”成為今年兩會的高頻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那麼,科技創新能為新質生産力發展帶來什麼?對接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有著怎樣的“關口”?差異化競爭之下,浙江又該如何利用自身科技優勢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近日,聚焦科技創新視野,記者邀請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工學部主任、高端裝備研究院院長楊華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華東合成生物學産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鄭裕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等三位來自科技領域的代表委員,從三個層面剖析新質生産力形成中的科技力量。

  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産力發展帶來什麼?

  國産盾構在地下“開疆拓土”,造就如今縱橫交錯的地鐵線路;將人體內的細胞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做成藥物,糖尿病並發癥等疾病就此有了更優治療方案;生物技術與化工、醫療、材料等重要工業産品製造融合,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科技創新,如同撬動新事物的杠桿,總能迸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強大力量。

  在專家看來,新質生産力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産力,是以高新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以新産業新業態為主要支撐、正在創造新的社會生産時代的生産力。

  2018年6月,李校堃院士團隊在《自然》發文揭示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新的重要功能,打開了生長因子新的“黑匣子”,該研究為糖尿病、慢性腎病等代謝性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並引發代謝藥物研究範式的新的思考。生長因子是生物進化過程最保守的基因之一,其編碼的蛋白質FGF家族,參與了人體修復再生與複雜調控,可用於治療潰瘍和加速損傷組織再生,讓損傷的皮膚與組織得以較完美修復。

  “隨著生長因子FGF更多‘秘密’的揭曉,很多原創的對重大疾病有治療作用的管線藥物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也為相關醫藥産業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李校堃院士説。

  當前,技術突破創“新”與産業升級增“質”正共同塑造新質生産力,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新動力。

  醫藥化學品合成面臨傳統醫藥化學合成過程原料消耗高,三廢排量大、環境負擔高等挑戰。鄭裕國院士認為,相比于傳統製造方式,生物製造在生産原料、加工工藝等方面另辟蹊徑。加快化工、醫療、材料、輕工等重要工業産品製造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將推動經濟發展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

  如在醫藥行業的前沿——“手性”醫藥化學品有機合成領域,利用生物製造相關合成元件,實現高選擇性合成具有藥效高、副作用小等突出優勢。

  “理論上,全球一半以上的重要化學品可以用生物製造方法獲得,但目前真正實現生物製造的産品僅佔很小一部分。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成為世界各國搶佔生物製造科技制高點的原因所在。”鄭裕國院士説。

  對接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有怎樣的“關口”?

  在採訪中,幾位院士不約而同提到“科技成果轉化”一詞。

  如果説“從0到1”代表著科技創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轉化進入市場就是“從1到無窮”的路徑演進。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準,是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對接的“關口”,也是轉化為新質生産力的關鍵。

  以高端裝備領域為例,楊華勇院士認為,新質生産力不僅需要具備高效率、高品質,更要實現高可靠性和高可持續性。

  在楊華勇院士看來,實驗室裏自主研發的成功只是科研的第一步。在技術轉化為産品後,高校科研人員應該幫助企業解決産品可靠性問題,使企業能夠實現大規模穩定生産,最終才能真正解決高端裝備設計製造的自主性問題。

  “由於資金、人才等投入巨大,目前高端裝備領域對‘1到10’‘10到100’關注度還遠遠不夠,而這正是高可靠性和高可持續性生産力所必需的環節。”楊華勇院士説。

  2007年以來,浙江持續深入實施製造業首臺(套)提升工程,有力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支撐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目前,浙江累計培育首臺(套)裝備2026項,“國際班”成員達9名。

  從全國來看,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前不久聯合印發《製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中試平臺5個以上,增強中試對製造業支撐保障作用。

  生物醫藥産業是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在李校堃院士看來,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需要政府、高校院所、企業多方形成合力。

  在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向高端化粧品行業成果轉化過程中,李校堃院士團隊就遇到過不少阻力。“生長因子作為藥品已上市多年,其作為高端化粧品的添加原料,在有限的劑量範圍內,也被實驗證明是安全有效的;但在目前的化粧品審批上,藥品和化粧品有著嚴格界限,業界對生長因子的認知也有待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科技成果轉化的速率。”李校堃院士説,在多方“博弈”中,不斷完善産品品質,同時形成科技成果市場轉化新模式和新理念,這樣的良性迴圈將為科技創新“生態雨林”的形成,提供深厚沃土。

  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正如一位專家所説,要著力構建創新安全的技術生態體系、完善開放的産業科技創新體系,才能真正促進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在幾位院士看來,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發展新質生産力,各地要立足自身技術實力和産業基礎,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生産力。國家層面加強系統謀劃,在基礎性、公共性、通用性領域加強投入,在市場化、競爭性、個性化領域加強政策引導,避免地方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

  在今年兩會上,楊華勇院士將目光聚焦在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和大科學裝置謀劃建設上。“杭州灣擁有浙江省68%的經濟總量、55%的人口、78%的發明專利申請量、76%的高新技術産業産值、78%的境內上市公司,和75%的中國民營500強企業,經濟基礎和科研資源、人才資源等創新資源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楊華勇院士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打造,對浙江新質生産力的加快形成,以及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浙江共有“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和“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兩個大科學裝置在建,但相比北京、上海、廣東、安徽等地,仍有著明顯差距。

  楊華勇院士建議,在製造業領域,浙江應主動謀劃有標桿意義的大科學新裝置。“製造技術正從微納製造加速向原子級製造演進。原子級製造成為發達國家競相部署的戰略科技。在大科學裝置預研時,應充分考慮行業發展趨勢,從而為未來産業發展打下紮實基礎。”

  李校堃院士則細細剖析了長三角地區大健康産業發展態勢。在他看來,當前,長三角三省一市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生物醫藥産業集群。如上海為長三角區域生物醫藥産業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的中心,形成了浦東張江—周康等為核心的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産業基地;浙江形成了杭州、寧波為核心的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産業生産與研發聚集區;江蘇形成了蘇州、南京、泰州、連雲港等一批生物醫藥産業研發及生産基地;安徽則形成了以合肥為核心的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産業生産基地。

  多中心、差異化的佈局形式,正成為生命健康領域特色生産力形成的重要基礎。

  俯瞰之江大地,從“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到大科學裝置、省實驗室打造,從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斷提升,到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在科技創新引領下,一幅事關新質生産力的宏偉畫卷正徐徐展開……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黃慧仙 徐雪純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