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有農村過年興這個——回鄉拍張“全村福”,意義幾何?
發佈時間 | 2024-02-18 08:48:28    

   2月16日上午,紹興市上虞區小越街道倪梁村一辦公室內,村黨總支書記倪建君正瞇眼盯著一台筆記型電腦。他右手操控著滑鼠,一下一下往右移。電腦螢幕上的,是幾天前(正月初三)倪梁村村民們新照的一張“全村福”。

  今年,倪梁村有700余名村民一起合了影。倪建君和攝影師團隊瞇眼看了這張大合照好幾天,找出了十來個“照得不太好”的村民,這兩天一一到府進行了補拍。

  “再最後檢查一下,確保每個人表情、形象都到位,然後趕緊把照片洗出來。”倪建君打聽了好幾戶常駐外地的村民的離村時間,催著製作單位在元宵節前把照片包裝好送到每家每戶。“得讓大家帶著‘全村福’回去!”

  這個春節,浙江不少村子都組織村民拍攝了“全村福”。讓大家能帶著“全村福”回歸到各自繁忙的工作與生活中去,是包括倪建君在內的不少村幹部近來操心的事。

  一張“全村福”,對村民們來説究竟意味著什麼?

  “年味”或許從來沒淡過

  都説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熱熱鬧鬧的春節,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可如何定義“年味”呢?

  在倪梁村村民張志玲看來,700多個鄉里鄉親聚在一起的這一天,絕對是這個春節難得一見的熱鬧日子,年味十足。正月初三早上9點左右,男女老少結伴而來,聚攏到村裏的機械廠房廣場上。

  倪梁村有1200余名戶籍人口,張志玲一直覺得村子挺大,但沒想到會有這麼多沒打過照面的鄰里,“大家互相挂上了紅圍巾,領了紅包,打了招呼,道了祝福。”

  今年是倪梁村第二次拍攝“全村福”,上一次是在2019年。那一年,村里正在積極創建全國文明村,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倪建君在一次村幹部會議上提出,想用一種“有意義”的方式記錄下村子和村民的變化,“不如召集大家拍一張大合照,以後每兩年拍一次,若干年後還能找找回憶。”這個想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援。

  第一次拍“全村福”,村民們都很新奇。在村裏的一片小空地上,大家光是排站位就排了近兩個小時。但也正是在那“鬧鬨哄”的等待時間裏,不少許久沒見的村民拉起了家常,從外地趕回的後輩問候了同村“看著自己長大”的長輩。

  第一張大合照,被許多村民放在了家裏進門最顯眼的位置。村幹部們見大家都喜愛這張照片,便組織工作人員把它印在了村文化禮堂和文化長廊裏。這些年,村民們路過總會停下腳步多看兩眼。

  因為疫情等原因,倪梁村第二次“全村福”的拍攝延期到了2024年的這個春節。“村民們等待這一天很久了,我們要把屬於倪梁村的年味找回來。”

  拍攝當天,倪建君和村幹部們早早來到現場,他們把一張120米長的大紅毯,從廠房入口處鋪到拍照集合處。“討個好彩頭,寓意著我們的村民們都會走上幸福大道!”

  以拍“全村福”的名義讓村裏人聚在一起,樂樂呵呵、熱熱鬧鬧拜個年。年味,不就來了嗎?

  嵊州市下王鎮石溪村,自2014年起就有春節拍攝“全村福”的傳統。村民們一直覺得,因為這張集體照,石溪村的新年年年都過得有趣又熱鬧。

  今年正月初一,石溪村800余位村民在村裏一處河灘上拍下了“全村福”。拍攝開始前,村裏還專門請了專業演員為村民們帶來越劇、歌曲表演。

  “逐步變淡的年味,這幾年正在村裏慢慢被找回。”在哈爾濱工作的石溪村村民任國超説,村裏的新年,讓外鄉遊子尤為惦念。一張照片、一曲戲腔,是回家過年才有的禮物。

  “團圓”一詞有了具象意義

  嵊州市下王鎮石溪村稱得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家庭”。這個由石舍、溪後兩個自然村合併而來的村子裏,97%以上的村民都姓任。

  “村子是個大家庭,村民都是一家人。”石溪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任團結還記得,2014年,村裏想給大家族做一本家譜,於是順勢提出,給村民們拍上一張“全村福”。

  當時的村幹部們或許也沒想到,這個儀式能獲得村民們的高度認同,並成為每年過年期間村裏不成文的傳統。“書記,今年挑在哪一天拍?”幾乎每個春節前,任團結都會被村民問到這個話題。大家都等著定下日子後,把在外的子女喊回來一起拍。

  “往年都是上午拍,今年在徵集村民們的意見後,我們選在了正月初一的下午,這是為了讓更多人趕上這次合影。”任團結説,今年,也有不少趕巧在拍攝期間來到村裏做客的外地客人,被邀請一同拍進了這張“全村福”裏。村民們對“家”和“團圓”的概念,正在不斷深化。

  與石溪村相同,江山市大陳鄉大陳村的第一張“全村福”,也拍攝自2014年。當時,三四百位村民在村幹部的號召下,留下了難忘一刻。這張近4米長的珍貴照片,至今依然張貼在村黨史館的醒目位置。此後的每一張闔照,都跟在它的身後。

  今年正月初一,大陳村拍下了第八張“全村福”(2021、2022年因疫情停拍)。這兩天,村黨總支副書記邱紅星正在張羅著,把這第八張闔照放進黨史館內。

  “把這些照片放在一起,你會看到時間的流逝。”邱紅星説,村民們平日裏總愛來這裡看看照片,有的是為了看年輕的自己,有的是為了看老去的長輩。時間一久,這些照片的意義不言而喻。

  今年,村民汪衍勤如往年一樣早早來到拍攝場地,但他也有些不同的心緒。幾年前,他還能攙著自己的老母親一同前來,兩人排在一前一後,拍照時神采奕奕。母親離世後,他再也沒有了與她合照的機會。過去為數不多的幾張“全村福”,如今他視為珍寶。

  以春節為節點,拍下每年都在變化著的你和我,留下每年都在累積的思念和牽掛,這些照片,何嘗不是與親人“團圓”的另一種載體呢?

  “歸屬感”藏在每一張相片裏

  依然是大陳村。90後姑娘柴易伶是嫁到這裡的外村人,平日裏在江山市區工作。連她自己也覺得有意思的是,這幾年,“我們大陳村”這幾個字像口頭禪似的常挂在她的嘴邊。

  從2014年參與第一次“全村福”的拍攝到如今,柴易伶越來越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是大陳村的一份子。這份“歸屬感”讓她覺得安心。

  翻看前幾年的照片,她能明顯看到孩子的成長、長輩的衰老,她也在見證鄰里的變化、村子的進步。

  “每年和家人一起拍下‘全村福’,也是在一次次提醒自己,我們從這裡出發、屬於這裡。”因此,柴易伶不願錯過每一次“全村福”的拍攝。今年,她特地提前一天帶著家人回到村裏,“拍照已經成了我們過年的重要儀式。”

  找到了歸屬感,是許多村民,尤其是長年在外打拼的村民的共同想法。他們回到家鄉,回到從小成長的地方,並在這裡留下一年一度的痕跡,留予未來做回憶。他們也又重新感知家鄉的溫度,並思考能為這裡做些什麼。

  在上海打拼數十年的倪梁村鄉賢沈國坤在收到村裏發來的“全村福”拍攝邀請函後,第一時間取消了旅行計劃。“上一次就錯過了,這次可一定要趕上。”他還給在紐西蘭讀書的兒子轉發了邀請函,叮囑他正月初三前回到村裏,務必趕上這一次拍攝。

  從小在村里長大的沈國坤對家鄉有著很深的感情,在外工作多年,他常惦記著村裏事。幾年前,他加入了村裏的鄉賢會,組織或響應了不少村級愛心活動。他也常與村幹部討論村子發展的大小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

  今年“全村福”拍攝當天,沈國坤見到了不少自己資助過的村民,雙手緊握的一刻,他覺得自己的付出格外有意義。

  不少村幹部也感嘆道,“全村福”確實拉近了村民與村之間的距離。如今,村民們有建議會直接提出,村裏有需求也總有人會自發前來幫忙。

  大家可喜地看到,村民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在一張張開滿笑臉的相片中,留駐了。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徐添城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