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貼春聯、掃房子、準備年夜飯,超九成受訪青年會堅持過年傳統習俗
發佈時間 | 2024-02-08 15:12:36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回想起小時候的年俗,在北京衚同里長大的王紅腦海中就會響起這首童謠。如今,雖然有的習俗王紅不會照著做了,但在除夕這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依然是她家過年最重要的活動。“餃子裏還會放花生或硬幣,誰吃到了就預示來年能有好彩頭。”

  你還會堅持過年的傳統習俗嗎?你看重哪些過年的“儀式感”?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333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4.1%的受訪青年會堅持過年的傳統習俗,76.7%的受訪青年注重過年的“儀式感”,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是受訪青年認為過年“儀式感”最重要的體現。

  “我覺得除夕那天一定要回家”

  隨著春節臨近,在呼和浩特工作的90後楊敏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濃了。從臘月初八開始的小黑河燈會,到呼和浩特博物院開展的書法老師寫春聯、送春聯活動,再到春節氛圍感拉滿的年貨博覽會,楊敏感覺,今年春節前的預熱活動比往年熱鬧不少。

  楊敏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巴彥淖爾市,每年春節她都會與父母、祖父母一起度過。“一般除夕夜我會和父母一起過,初一、初二會分別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家串門兒。”楊敏所在的家族規模較大,父母兩邊的親戚加起來有10多戶,每逢過年她都會跟隨長輩挨家挨戶地拜年,“對我來説這是一種陪伴,是親情的維繫”。

  “我覺得過年時要跟父母一塊兒過,尤其是除夕那天一定要回家。”今年30歲的锃亮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初五,他都會與家人共同度過,陪長輩走親戚、拉家常。

  在業餘時間,锃亮還會兼職做導遊,最近不少外地遊客聯繫他,準備過年期間來北京旅遊,“大部分都是南方遊客,除夕和家人團聚後,初一就一起來北京,除了逛天安門、長城等景點,也會逛廟會,感受北京過年的氣氛”。

  調查顯示,59.3%的受訪青年今年過年會回老家與大家庭團聚,19.9%的受訪青年會和自己的小家庭或朋友一起外出旅遊,10.6%的受訪青年會和自己的小家庭一起過年,9.7%的受訪青年會在工作地一個人或者與朋友一起過年。

  來自湖北黃岡的00後大學生宴文峰比較注重過年的“儀式感”,每年臨近春節時,她都會買當年屬相的窗花佈置家裏,也會給自己買一身新衣服,“每年過年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換一身新衣服,開啟新的生活”。

  在北京工作的95後陜西女孩呂思佳覺得,父母比自己更注重過年的“儀式感”:每逢過年,他們會給家裏貼上新的門聯、窗花,將家裏打掃乾淨。到除夕的晚上,還會把家裏的燈都打開,營造出熱鬧喜慶的氛圍。受父母的影響,今年過年,呂思佳想抽空和父母拍一套全家福,“我爸一直想拍,希望能滿足他的心願,也給新年添些福氣”。

  數據顯示,76.7%的受訪青年注重過年的“儀式感”。交叉分析顯示,受訪男性注重過年“儀式感”的比例(77.5%)略高於女性(76.1%)。90後受訪者注重過年“儀式感”的比例最高,為79.2%。

  具體來説,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是受訪青年認為過年“儀式感”最重要的體現,獲選率為69.2%,63.8%的受訪青年認為貼春聯、年畫能讓過年更有“儀式感”。此外,受訪青年覺得過年的“儀式感”還體現在:拜訪親友(49.7%)、拍全家福(47.9%)、大掃除、佈置家裏(47.3%)、買新衣、換新髮型(45.6%)以及挂燈籠、放鞭炮營造節日氛圍(40.9%)等。

  掃房子、包餃子是受訪青年堅持較多的過年習俗

  楊敏的家鄉巴彥淖爾市位於河套地區,當地有著豐富的飲食文化,每年人們從臘八開始準備年貨,炸麻花、蒸饅頭、殺雞宰羊……在年夜飯的餐桌上,通常都少不了“河套硬四盤”:外酥裏嫩的“酥雞”、鮮美糯嫩的“丸子”、肥而不膩的“扒條肉”和鮮美可口的“清蒸羊”。

  每到除夕夜,在巴彥淖爾市,當地居民還有“堆旺火”的傳統習俗。白天,各家各戶把院子裏堆上炭火,到了晚上11點到12點,人們會點著旺火,放煙花,象徵平安跨過除夕。

  在宴文峰的家鄉湖北黃岡,祭祀和守夜是過年不可缺少的環節。從小年開始,人們就會進行祭祀,正月初一到初四,每天也需要祭祀,“除夕的晚上,必須守夜到12點之後才能睡覺,這是我們家一直在堅持的習俗。”

  在宴文峰的記憶裏,要在臘月二十八之前,做完殺年豬、殺雞宰羊等工作。臘月二十九,家人會陸續買一些餅乾、堅果、糖果之類的零食,再把年夜飯需要的食材提前準備好。在宴文峰的家鄉,除夕不流行吃“年夜飯”而是吃“早午餐”,在團聚的餐桌上,魚、牛羊、白菜是必須要有的,寓意“年年有餘”“牛羊到處跑,工作生活越來越好”“吃白菜會發財”。

  調查顯示,94.1%的受訪青年仍會堅持過年的傳統習俗。具體到過年前,近五成(49.0%)的受訪青年表示“二十四掃房子”是必不可少的活動,40.4%的受訪青年還堅持除夕包餃子的傳統。39.8%的受訪青年表示“蒸饅頭,殺豬割年肉”是過年重要的準備工作。其他還有:宰雞趕大集(37.7%)、祭祖上大供(33.5%)、磨豆腐(33.3%)、祭灶(31.4%)和宰鴨、打糕蒸饃貼窗花(30.3%)等。

  數據顯示,不同地區受訪者的年俗習慣有一定差異。在華北地區的受訪者中,更多人會堅持“除夕包餃子”“二十四掃房子”“蒸饅頭,殺豬割年肉”等年俗,而華南地區和西南地區的受訪者更看重“祭祖上大供”等習俗。

  來自福建三明的90後廖元清生活在一個客家族群中。在當地,每逢重大節日,許多人家就會打糍粑,並與街坊鄰里一同分享。每到小年,每家每戶都會準備甜的花生糕祭灶王,以祈求來年幸福。到了正月,還會有民間的舞燈隊走上街頭舞龍燈,隨機進入幾戶人家送上祝福,一些當地特色的擂茶比賽也會在街頭舉辦,與老百姓互動。

  王紅最近特意去了趟地壇公園,她發現工作人員已在籌備廟會。“往年過年期間有挺豐富的年俗活動。”王紅記得幾年前去地壇廟會時,看過模倣皇家祭祀的演出,也有頂缸、中幡等雜耍表演。“圓明園有冰嬉表演,也挺火的。有一年在圓明園廟會裏,遊客可以把現金換成古代樣式的銅錢,在每個商戶消費時給銅錢,這種模式還挺有意思的。”

  受訪青年中,男性佔46.1%,女性佔53.9%。00後佔21.2%,95後佔21.3%,90後佔35.0%,85後佔13.3%,80後佔9.2%。來自華東地區的佔22.4%,華北地區的佔19.3%,華南地區的佔17.8%,東北地區的佔13.9%,西北地區的佔9.9%,西南地區的佔8.8%,華中地區的佔7.9%。

  66%受訪青年認為置辦年貨體現過年儀式感

  龍年將至,年味兒越來越濃。隨著年輕人開始置辦家中的年貨,他們對年味兒也有了新的定義。相對於傳統的生鮮年貨,豐富多樣的零食、時尚潮流的服飾和數位單品成為年輕人的過年“新寵”。春節將至,你做了哪些準備?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333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今年過年,超九成受訪青年家中會置辦年貨,39.7%的受訪青年會參與置辦年貨,堅果炒貨、雞鴨魚肉、茶酒等飲品是受訪青年常準備的年貨。

  父母輩仍是置辦年貨的主力 兩成受訪青年會主導置辦年貨

  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的90後楊敏在呼和浩特工作,最近她到當地的年貨博覽會購置了一批年貨。楊敏表示,最近幾年家裏的年貨主要是由自己置辦。“會準備一些過年走親戚的禮品,在內蒙古,過年大家基本會送牛奶,我們巴彥淖爾這邊産河套酒,也是送禮必備。”除了當地傳統的送禮物品,楊敏在購置年貨時也會買一些網上流行的零食禮盒等,給老人們嘗鮮。

  來自湖北黃岡的24歲女孩宴文峰則表示,目前在置辦年貨方面,自己家還是以父母為主,因為自己每年回家比較晚,父母會提前準備好過年的“硬菜”,等她回家後,會和父母一起去超市採購零食和拜年禮品。

  宴文峰感覺,在購置年貨方面,自己和父母有一些區別。除了常備的瓜子等炒貨,父母會更多地考慮到家裏客人的情況,為年紀大的老人準備軟糯的糕點,也會考慮到小孩子們的喜好。“他們買的食品可能更適合聊天時吃,我會選擇自己更愛吃、更休閒的零食,比如辣條、糖果、果凍、餅乾等。”

  在北京衚同里長大的王紅目前已組建自己的小家庭,她感覺,結婚後在年貨置辦上自己的責任越來越重了,除了和丈夫商量自己小家庭要準備的年貨,他們還要陪各自的父母採買一些過年的“硬貨”,“老人們更喜歡買豬蹄、雞鴨魚肉之類的”。

  調查顯示,66.0%的受訪青年覺得置辦年貨是過年“儀式感”的體現。超九成受訪青年表示,今年過年自己家會置辦年貨。48.6%的受訪青年家裏主要由父母一輩置辦年貨,21.2%的受訪青年會主導置辦年貨,18.5%的受訪青年會與長輩共同置辦年貨,10.2%的受訪青年家由祖父母一輩主導置辦年貨。

  堅果炒貨、雞鴨魚肉、茶酒等飲品是受訪青年常準備的年貨

  在北京工作的95後呂思佳是一名西安人,在她印象中,每年除夕一大早,西安回民街賣臘牛肉的攤位就會排起長長的隊伍。“這是我們每年過年一定要吃的。”

  來自福建三明的90後廖元清表示,每年從小年開始,家裏就會準備年貨,一般會準備一些自己家吃的或宴請親戚的食材,“我們會先列一個清單,計劃好什麼時候去買比較新鮮”。

  廖元清説,除了採買雞鴨魚肉,有些人家還會提前準備好蒸糕,餃子和面也是一些家庭過年必備的食物。他介紹,當地大部分家庭會把紅菇、香菇一類的山貨當作禮品送給親友。此外,牛奶、油、芝麻、茶葉等,也是主流的送禮物品,“做擂茶是我們這邊比較傳統的一門手藝,我們會送一些製作擂茶的食材,也會將做好的擂茶送給長輩,這些傳統習俗現在也在年輕人中間流行起來”。

  在王紅家,除夕晚上的功能表一定要有魚。“一般會準備兩條魚,但不能吃完,要留到新年,象徵‘年年有餘’。”另外,四喜丸子、扣肉、炸咯吱盒等也是部分人家準備的過年特色食品。除了吃食,在年貨準備上,王紅表示老一輩人更愛買春聯、窗花,也會採買一些像金桔、水仙等有著好意頭的年宵花。

  調查顯示,堅果炒貨(54.8%)、雞鴨魚肉(53.2%)、茶酒等飲品(52.4%)是受訪青年常準備的年貨。其他還有:米麵等主食(48.5%)、紅紙、年畫、春聯等裝扮物(48.5%)、甜點果品(48.4%)、油鹽醬醋等調料(48.2%)。另外,走親訪友的禮品(40.8%)、棋牌等玩耍之物(40.7%)、新衣、新帽(36.7%)、數位産品(20.7%)、鮮花綠植(17.0%)等也是受訪青年購置年貨時的主要選擇。

  受訪青年中,男性佔46.1%,女性佔53.9%。00後佔21.2%,95後佔21.3%,90後佔35.0%,85後佔13.3%,80後佔9.2%。來自華東地區的佔22.4%,華北地區的佔19.3%,華南地區的佔17.8%,東北地區的佔13.9%,西北地區的佔9.9%,西南地區的佔8.8%,華中地區的佔7.9%。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撰稿:吳欣宇、李潔言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