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老家拍了拍你:是時候來口“家鄉味”了
發佈時間 | 2024-02-08 09:45:14    

“每個人的腸胃實際上都有一扇門,而鑰匙正是童年時期父母長輩給你的食物編碼。”

——陳曉卿《至味在人間》

倫敦大學的科學家們曾發表研究報告稱:在所有感覺記憶中,視覺記憶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就可能淡化,而産生嗅覺和味覺的事物卻能令人記憶長久。

01

家鄉味

/ 就是其一 /

家鄉味這三個字,對中國人來説並不陌生,因為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味道總是與地域、文化息息相關的。

如,熱播劇集《繁花》裏,汪小姐説:外面的東西再好吃,和排骨年糕總是不好比的。而放眼老上海,炸好的排骨,色澤金黃,香味四溢,肉質飽滿,是屬於老上海人的經典家鄉味。口碑電影《人生大事》中,三哥和小文則上演著武漢人的全民運動——過早,用一碗熱幹面詮釋著屬於武漢的氣味靈魂。

如此種種的家鄉味,還有很多很多。而每到春節,那些極富特色的家鄉味代表,便成為了當地民俗特徵的印證,也沉澱出了人們的時代味覺記憶。東北的殺豬菜、四川燒白、山西刀削麵、廣東年糕、江蘇獅子頭、北京八寶飯、福建佛跳墻等皆是如此!有人戲稱,過年的時候,少了這些代表菜,這個年都不算完整!

而順著味覺記憶挖,你會發現,每個人心中還會有一道特定的菜,一道被深深印刻在心裏,背後有著某些故事的菜。順著這道菜,人們可以去回味它帶給你深刻記憶的原因,去重溫那個美好的故事,讓你更清晰內心深處的想法和呼喚,在沉浮喧囂的世事中,不至於迷失方向。

就像汪小姐為什麼對排骨年糕有那麼高的評價?因為每一次她和阿寶談事的時候,吃的都是排骨年糕。那一塊塊的排骨年糕,見證了寶總和汪小姐一路的“革命情誼”。

而對於@文姑娘來説,她難以忘懷的,是2010年深耕成都PK掉競爭對手,拿到升職加薪機會,和三五好友吃火鍋慶祝的故事。那天的那股辣味,沁人心脾,辣的漂亮。還有同事分享的,小時候和爸爸一起坐火車進貨,爸爸把一碗康師傅紅燒牛肉麵泡好喂她的故事,是她見證父愛如山,用責任感撐起一個家的成長過程。

因為這一件件故事的滋生,味覺的意義才更得到了深化。它用事實證明,美食&味道不止存在於舌尖,更深埋了豐富的心理意義。戈特弗裏德曾評:“這正是我們記憶系統的美妙之處。”

02

從一味到百味

/ 更受年輕人喜愛的“家鄉味” /

中國人的烹調手藝與眾不同,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佳肴,都是中國人經驗積累的結晶。

盤點其中味道,以地域劃分,西南地區的人定是少不了辣貨、西北地區的人少不了酸辣和勁道口感之物、東南地區的人離不開鮮甜之物、華北、東北地區的人必食濃香味。有了這些味道作為基底,流浪在外的人們哪怕在節日之外,也免不了沿著這股味道尋找可滿足自己口腹之欲的美食。麵食,則是其中最常見的美食傾向之一。

畢竟中華麵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種類繁多。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可以説每個地方都有當地專屬的一碗麵。而大部分人首碗下廚煮好的面,大概率都是速食麵。不誇張的説,每10個中國人就有9個吃過康師傅的紅燒牛肉麵。

你可別小瞧了這一碗速食麵,如今的它,已經繁花盛開,口味創新到了300多種味道,幾乎包羅了整個中華美食序列。可以説每個地區都有了自己鍾愛的local版速食麵。比如:

東北家宴頭牌味道:小雞燉蘑菇面

西北特色代表:油潑辣子酸湯麵

華北平原濃香味替:番茄雞蛋打滷面

華中地區至愛的:爆椒牛肉麵

雲貴川渝沉迷的:小米椒泡椒牛肉麵

當然還有,傳承山西老陳醋五道工藝,將“千年文化底蘊”蘊含其中的老陳醋酸辣牛肉麵;沿襲四川偏麻飲食文化的藤椒牛肉麵等。無論哪一款面,康師傅都在努力汲取其中精髓,踏實做到 “一碗麵,解鄉愁”。

據悉,康師傅組建了一支20多人的口味研發團隊,他們用了8年時間走遍了中國各個省份。每一款口味從想法到真正上市,都要經過實地探訪、試吃品評、專家訪談、科學論證等層層關卡。著實有心!

康師傅美味館

而我們則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見證著中國美食的傳承與創新,更看著速食麵如何與現代生活方式相融合,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享受著這即時可獲的美味果實。或許誰也不曾想過,未來的有一天,小小泡麵桶裏竟有五湖四海的中國味道。

這是速食産品的升級,也是康師傅對中國多元飲食文化的一種傳承和致敬,不斷的滿足著歸家路上人們對“家鄉味”的即時需求。也讓自己成為無數離家在外之人必囤的家鄉味。

03

春節將至

/ 回家首頓,你想吃點啥? /

網友A:在深圳三年了,老家東北瀋陽的,想吃我奶奶做的鍋包肉和疙瘩湯。

網友B:南昌人!麵食重度愛好者,必須要來一碗瓦罐湯配一碗贛州魚面!

網友C:昨天跟在海外留學的女兒聊天,她説她就著豆瓣醬吃了兩把小蔥,竟然吃出過年的感覺。聽了心裏酸酸的.....我開玩笑的説她,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從山東來的。

網友D: 求學工作到現在,想念我大四川的臘肉、擔擔面、火鍋……

網友E: 老家陜西安康,如今在蘇州上班。想吃媽媽做的飯,也想念正宗的油潑面、BiangBiang面、涼皮肉夾饃!

網友F:下高鐵就想去嗦一碗貴陽腸旺面+雞絲豆花面!

……

高鐵站奔波在回家路上的人們

如此種種的味覺偏好,道出了中華美食的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為了這一口偏好,在春節之際,回得去家的人,哪怕跨越千里,跋山涉水,也要抵達。這看似是團圓在召喚,實則也是味覺在召喚。

就像近日 “人在囧途”的他們,在面對極端的大範圍的降雪、凍雨時,並沒選擇放棄。因為在湖北、河南高速路邊的一些村民,擔心被困的車子裏人沒吃飯,自發頂著風雪去送熱水、送泡麵,為這些歸家心急的人們帶來了一絲溫暖慰藉。

古有雪中送炭,今有“雪中送面”。那句隨意的“下去吃口面吧“!讓速食麵這個看似普通的食物,用不同的口味,香辣的、酸爽的、紅燒的,適配著人們的味覺。也讓速食麵在那一刻閃耀著對平凡英雄的致敬,鼓勵著每一位回家的人繼續前行。

04

新年康是福

/ 有你真幸福 /

為什麼有人常説“這世上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因為美食從不拒絕任何人。每個個體,在幸福地填飽肚子時,不被時間和社會所束縛,短時間內可以隨心所欲,不被打擾。這是現代人都平等擁有的最高治愈。

早上出門,買三個剛出籠的包子,肉餡飽滿帶著湯汁,配上香濃醇厚的豆漿,喚醒一天的充沛活力,是幸福!心情低落時,來點甜的,等所有的甜都融化在胃裏,心也隨之柔軟,是幸福!夜晚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給自己泡一碗熱氣騰騰的紅燒牛肉麵,麵條勁道爽滑,再喝一口醇厚的牛肉湯,徹底驅散寒意,是幸福!

而能健康的享用,更是福!

食物帶來的味覺體驗早已超越了其實質功能,成為了象徵意義的重要媒介,是情感、文化發展的載體,以及跨越差異的橋梁。為什麼春節之際,吃一口 “家鄉的味道”下肚,仿佛能將一年的奔波與勞累,瞬間溫柔撫慰掉?大抵就是因為品嘗熟悉的食物,總能給人一種莫名的幸福陪伴感和安全感吧。

新年“康是福”,美好生活正是這個“味”。

(推廣)

來源:信陽日報    | 撰稿:康師傅    | 責編:谷晟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