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電話手錶建起了“抄作業群”?寒假裏,這個東西讓家長又愛又惱
發佈時間 | 2024-02-07 09:27:51    

   不知不覺間,電話手錶在當下,已經成為孩子們常態化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小學生,幾乎人手一隻。

  寒假期間,家長忙著上班,方便通話、定位的電話手錶,給親子關係加上了一層安全感;但具備社交、遊戲屬性的電子産品,同樣也帶給家長“孩子會不會無法自控”的煩惱。

  假期一到,讓人又愛又惱的電話手錶,又成了家長們討論的熱點。

  老師找家長“告狀”,電話手錶建起了“抄作業群”

  家長想購買電話手錶,初衷都比較簡單,具備電話、定位功能的手錶,方便孩子及時跟家長聯繫,家長也隨時能知道孩子身處何地,萬一發生什麼緊急情況,隨時找得到人。

  不過,寒假開始不久,有媽媽群就討論起關於電話手錶的話題。

  “想買一款電話手錶,方便假期給孩子用,有推薦的嗎?”這個話題,媽媽們基本都有發言權,畢竟電話手錶現在幾乎已經成了中小學生的標配,尤其在小學生中很受歡迎。

  有“過來人”媽媽建議,一定要買功能簡單的,最好只有電話和定位功能,不然帶有遊戲、社交功能的電話手錶,真的會讓孩子“心變野”。

  “一人建N個群,拉這個拉那個,還發朋友圈,很逗,看得我笑死了。”

  “一年級就有社交需求了,學校裏鬧矛盾,就會把人刪了,過幾天又會加回來,很折騰。”

  家長説,現在的電話手錶,碰一碰就能加好友,讓很多小朋友心動,但因為缺乏自控力,也會帶來很多問題。有家長就已經沒收了孩子的電話手錶。

  “一到假期,天天接不完的電話,微聊不是跟這個聊,就是跟那個聊。”關鍵是,孩子做數學計算,還用手錶查,走路也是天天舉著手表放在耳邊聽故事,“挺後悔給他買了電話手錶,功能太多了,小孩子自控力差,心都野了。”

  因為電話手錶激發的家庭矛盾並不少。

  “真的大禍害。本來小學低年級都是班裏前幾,不用操心,就是因為期末考得好,爸爸獎勵了最新款的電話手錶,結果開始沉迷,成績下滑、叛逆,真的是苦不堪言。”

  更誇張的是,有媽媽説,兒子的電話手錶裏,還有一個“抄作業群”,是有同款電話手錶的同學互加的。

  “家長根本不知道,後來是被老師發現了,來問家長。”家長説,一聽到這消息,血壓都飆升了,“老師當然要問家長,為什麼開通這些功能,家長也是有苦難言。現在的小學生,玩這些東西賊溜。”也有初中家長説,孩子也會用電話手錶來傳遞答案。

  除了抄作業、傳答案,還有孩子拿著電話手錶,在被窩裏跟同學聊到半夜12點、淩晨1點的。“天天盯著這麼小的螢幕,慢慢的視力就會下降。”

  邊做作業邊聊天,爸爸一氣之下砸了電話手錶

  在採訪中,很多家長説,自己的孩子有電話手錶,有的是成績考得好,家長獎勵的,有的是孩子生日時長輩朋友送的,還有的是充話費搞活動送的。潮新聞記者搜索發現,小朋友熱門的電話手錶品牌,基礎款的五六百元,升級版的近2000元,價格越高,功能也越多。

  相比定位、電話,孩子對電話手錶功能的研究,顯然比爸爸媽媽更掌握。加為好友後,孩子們可以通過手錶的微聊軟體聊天,發朋友圈、相互點讚、刷步數、線上支付、視頻通話等,簡直就是一個兒童版的微信,兼具“社交”“娛樂”“學習”等多重屬性。

  “別説小學了,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研究清楚。”張先生有個幼兒園大班的女兒,使用電話手錶已經一年多,不僅知道如何加好友,還會聽故事、拍照片、開盲盒、挖寶藏,“手錶給她,叮咚叮咚響個不停,一會搜附近的好友,一會又聽起了故事,連吃飯的時候都放不下。”女兒跟好友見面時,還會特地提醒爸爸,讓對方也帶上電話手錶,這樣能當面加上好友,“結果加上沒多久,兩個人回家後在電話手錶裏互飚狠話,又把好友刪除了。”沒想到年紀小小,就能把這些功能用得這麼順暢。

  為了“戒斷”女兒的癮頭,張先生只有在週末或者必要時才給女兒的電話手錶充電。

  還有爸爸説,小朋友的電話手錶加了小區其他孩子好友,結果假期在家的時候,一邊做作業,一邊聊天提示響個不停,一氣之下就把電話手錶砸了。“媽媽説可以代為保管,我覺得砸了才能以絕後患。”

  在小朋友中,尤其是小學生人群中,電話手錶的社交屬性才是真正的吸引點。

  “我兒子會運動刷分,掙積分,説實話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説是要給班裏過生日的同學疊蛋糕……”媽媽陳女士特地去研究了積分的意思,“每天登錄搖一搖,運動計步、疊蛋糕,都可以獲得積分,然後抽權益卡,合成更高等級的卡片放入卡包。”陳女士説,好友間可以互相查看積分等級,還可以集勳章,“孩子之間也是在比較的,跟大人的一些社交圈差不多。”

  大多數學校不允許攜帶,老師建議理性看待

  該怎麼管理孩子的電話手錶?有家長簡單直接,沒收;有家長粗暴乾脆,砸掉;還有家長包容引導,控制——可以設置禁用功能,讓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使用。

  記者也隨機詢問了多所學校,大多數班主任説,並不建議孩子將電話手錶帶到學校。有些學校還提供學生卡,如果要跟家長溝通,可以放在學校電話機上使用。也有家長説,學校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想著電話手錶問題比較多,就自覺地沒有讓孩子帶到學校去。

  對於如何看待電話手錶?有老師説,自己所在的班級,是允許同學們將電話手錶帶來學校的。

  “有同學是坐校車上下學的,有時候做值日的同學可能離校比較晚,存在放學和到家的時間差,有了電話手錶,能讓家長掌握孩子的行蹤,更有安全感。”不過這位老師説,雖然同意同學們將電話手錶帶來學校,但進校後是要統一上交的,班裏還有專門的管理員負責收集,“有一個小盒子,是用來保管電話手錶的,放學後再統一發還。”因為一直這麼操作,同學們也很自覺,基本沒有出現不上交偷偷玩的情況。

  另外有老師説,雖然平時不允許孩子帶電話手錶到學校,但春秋遊的時候,還是會讓孩子帶上。“這種特殊情況不會禁止攜帶,尤其到了小學高年級,春秋遊在一些樂園裏,一般是在規定時間內集合,小朋友以小組為單位,老師就會允許小組長戴上電話手錶,記好老師的電話號碼,如果遇到問題,可以及時跟老師溝通。”

  至於電話手錶附帶的社交功能,老師們的建議,基本都是家長不必太過緊張。

  杭州湖畔學校三年級班主任王璐老師介紹,據她了解,八九成孩子用的電話手錶都是同一個品牌,因為方便加好友聯繫,“這也孩子的社交需求,他們會群聊、發朋友圈、互相留言點讚,就和我們大人玩微信朋友圈差不多。”電話手錶是資訊發展的産物,尤其小朋友假期見面並不是很方便,偶爾聊個視頻、打個電話都很正常,“寒假的時候,就有小朋友會用電話手錶給我打電話,説想我了,還會邀請參加生日聚會。”

  對於家長來説,與其沒收甚至砸掉電話手錶,王老師建議,倒不如學會溝通和控制。“可以設置電話手錶的禁用功能,跟孩子商量好,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

  王老師説,自己的兒子從3歲開始使用電話手錶,如今已經上初中,並沒有沉迷的情況。“一開始就建立使用規則,只有在作業完成的前提下,最多玩半個小時。而且也不要攀比,基本功能保障就可以了。”在允許範圍內使用,讓孩子遵守約定,讓電話手錶發揮正向功能。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朱麗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