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家庭養老床位,是張什麼“床”?
發佈時間 | 2024-02-02 09:11:33    

   1月22日,溫州瑞安,下起難得一見的雪。

  和大部分本地人的歡呼雀躍不同,楊誠(化名)卻有擔憂。

  氣溫急劇下降,楊誠考慮的是父母的身體吃不吃得消。他的母親,8年前不幸中風,再沒能下床,衣食起居等都需要專人照顧;他的父親,今年已85歲高齡,雖説身體康健,但也無法獨自照顧病床上的老伴。而楊誠與妻子,常年在外經商奔波,很難顧及家裏的事,只能靠老家的兩位姐妹照顧。

  看著父母,楊誠也時常焦慮:有一天自己老了、病了,家裏的獨生女兒,該如何承擔起照顧雙親的重任?

  “養老焦慮”,是楊誠的顧慮,也是中國許多家庭的困惑。

  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9697萬人。截至去年三季度,全國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床位僅820.6萬張,僅靠養老機構無法滿足需求。

  針對這一問題,從國家到地方,都在持續探索答案。

  在2024年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上,一組數據引人關注:我國目前通過開展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已累計建成家庭養老床位23.5萬張、為41.8萬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到府服務。

  家庭養老床位是張什麼“床”?如何建得更舒適?圍繞這一話題,從專家學者到普通老百姓,紛紛有話説。

  探索:家庭養老床位來了

  “我爸有時候會跟我説‘要不我們去養老院住吧’。”楊誠心裏清楚,這是老人的試探。如果自己稍有猶豫,老人情緒就會立馬不對。“我得假裝跟他翻臉,説‘你想都別想’,他這才高興。”楊誠説。

  為方便照顧臥病在床的母親和年邁的父親,楊誠這些年請過不少護工專門照料老人的生活,但他發現,要麼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要麼遇到好的人卻很難留住,“母親有時候情緒化嚴重,很多阿姨都受不了”。

  這幾天,楊誠看到新聞,便和姐姐商量著,想去了解一下家庭養老床位服務。

  家庭養老床位,到底是張什麼“床”?

  據新華社報道,我國九成以上老年人傾向於居家養老。但對於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來説,在家雖有兒女環繞,卻少了專業照護,翻身、吃飯、洗浴等“小事”卻是一家人的“難事”。

  一面是養老機構的缺口,一面是居家養老的極大需求,家庭養老床位應運而生。這一模式帶來的服務由養老護理員等具有專業資質的服務人員提供,更符合失能老人需求。

  可以説,這張“床”,是把養老服務機構專業照護服務向家庭延伸,從而緩解老人,特別是失能老人家庭養老難題。不僅讓老年人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專業機構的服務,還減輕了家人照護的負擔。

  在全國各地,這張“床”的建設在穩步推進——

  從頂層設計層看,相關政策在不斷完善。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對加大老年人照護等服務供給作出部署。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負責人李永新表示,將重點從增加養老服務供給、培育養老服務新業態、強化養老服務要素保障等三方面做好工作,加強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路建設,制定家庭養老床位等行業標準。

  民政部會同財政部實施了2023年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為符合條件的特殊困難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設家庭養老床位、提供居家養老到府服務。

  地方實踐探索,也是各有創新。

  在杭州,“e床養老”數字賦能家庭養老床位功能提升場景上線啟動,支援通過一次建床申請,完成融合床位建設、床位互轉有序銜接、享受服務長期延續,提升居家養老、居家醫療和居家康復的綜合服務水準。

  在北京市石景山區,當地將養老家庭照護床位項目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深度融合。參與長期護理保險的老人可在一定範圍內報銷70%至80%居家護理服務費用。

  在四川省眉山市,則按照每戶不高於2500元的標準,對家庭照護床位建設經費給予補助,並對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家庭照護床位實行“以獎代補”。

  ……

  探訪:這張“床”舒適嗎

  對於家庭養老床位,嘉興市秀洲區84歲老人孫志龍並不陌生。

  2020年,作為秀洲區家庭養老床位適老化改造的第一批對象,孫志龍家完成了改造。“床上裝了一個小方塊,平時可以監測我的睡眠、心率、血壓等情況,監測的數據都比較準,能實時傳輸到我兒子的手機裏。”孫志龍説。多年來,他獨居在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內,兒子兒媳長住南湖區,工作也很忙,平時溝通多半通過視頻聊天。

  因為早些年動過心臟手術,家裏人總是擔心老人獨居時的身體狀況。在秀洲區民政局和蓬萊社區工作人員的“安利”下,孫志龍主動申請了家庭養老床位。

  在孫志龍家中,記者看到,從臥室到衛生間,雖然只有幾步距離,沿途卻安裝了不止一個安全扶手。衛生間入口處墻壁上有一個報警器,如果老人不慎摔倒,會自動報警。在另一頭的淋浴房,靠墻設置了折疊椅,老人可以坐著洗澡。陽臺地面鋪上了防滑瓷磚,廚房裏還安裝了智慧煤氣報警器。

  試點建設家庭養老床位是秀洲區“美好頤養”項目的內容之一,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養老服務,讓老人晚年生活更幸福。按照失能、半失能和高齡輕度失能的標準,當地將家庭養老床位的服務對象分為A、B、C三類。其中,孫志龍屬於C類服務對象。

  “雖然我平時經常一個人在家,但一點也不覺得寂寞,因為身邊有很多關心我的人。”孫志龍説,除了進行適老化改造外,還有專業的護理人員定期到府為他提供服務。

  椿熙堂嘉興分公司醫護人員王麗萍是孫志龍的結對護士,主要負責老人的用藥指導、健康檢測等。“我們有醫護和護理兩支隊伍,C類老人護理人員需要每週兩次到府為老人開展居家清潔、血壓測量和康復護理等服務;醫護人員則每月到府一次,為老人進行用藥指導、健康檢測等。”她説。

  睡在這張“床”上,不僅老人舒適,家裏人心裏也踏實。

  此外,秀洲出臺了全省首個《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管理規範》,為家庭養老床位改造立下標準。

  為了讓家庭養老床位進入更多有需求的老年人家中,秀洲區民政局與區財政局聯合發文開展秀洲區家庭養老床位提升擴面工作,提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品質和數字化管理水準,破解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難題。

  截至2023年底,秀洲已建成家庭養老床位532張、接受護理訂單48384次、開展巡療13527次,已基本覆蓋該區有需求的老人。

  探討:如何建好這張“床”

  在我國,家庭養老床位的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想要進一步普及推廣,無疑還有諸多難題有待破解。

  “家庭養老床位的定義究竟是什麼?”採訪中,一位基層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坦言,對於這個概念,自己也還沒有完全摸透。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理事、南開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雯告訴潮新聞記者:家庭養老床位是指養老服務機構通過對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利用資訊化管理方式和技術,由符合資質的養老服務機構派出養老服務團隊到府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專業照護服務的一種養老服務方式,尤其是為失能失智、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符合養老機構服務標準的專業照護服務,是機構養老與家庭養老的一種創新性結合。

  “從各地發佈的相關政策文件可以看出,雖然各地普遍認可這個概念內涵,但在服務對象、服務主體、服務內容、服務條件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異。”胡雯説。

  目前,對於家庭養老床位的推進建設,因為缺乏統一的概念界定,各地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因而在探索推廣中,標準、目標、效果往往也不一致。

  ——在秀洲區民政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項振強看來,他們將家庭養老床位的側重點定為“一張床的改造”,“我們聯合本地智慧床企業,對老年人睡覺的床進行智慧化改造,安裝了智慧感應設備,通過智慧感測器對老年人實現24小時的看護。”

  ——北京市朝陽區則重視對家庭照護人員的培訓,提高照護技能。當地建立了符合當地特點的動態協同工作機制和家庭養老床位服務運作監管體系,利用大數據優化老年人的養老服務。

  ——上海市靜安區則聚焦服務的定制化、標準化和智慧化。通過第三方評估,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的照護服務,並使用智慧化設備和管理平臺來提高服務效率和安全性。

  在聯繫採訪的過程中,多名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婉拒了記者採訪,他們坦言,“怕調門過高,辜負了群眾的預期”“這項工作的可持續性還有待檢驗”……

  對此,胡雯分析:“一方面,是目前家庭養老床位定義和操作化還不夠明確;另一方面,是推廣過程中管理監管的難度大。”

  “但簡單地回避,不利於養老服務的創新發展,也限制了老年人獲取多樣化養老服務的權利。”胡雯建議,應在堅持規範監管的前提下,積極為創新探索創造空間。比如,加強行業規範和標準建設、完善政策支援和社會監管、與創新服務的推動者加強對話溝通等。民政部門作為行業監管方,應主動作為,在規範基礎上支援養老服務模式的創新,為老年群體獲取更優質、豐富的護理服務創造條件。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濤在接受潮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家庭養老床位服務的可持續化推行,需要有公共政策的可靠保障。“國家政策的制定,將成為刺激需求的助推器。”劉濤説,家庭養老是多數人的期待,以德國為例,該國1995年出臺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極大地刺激了德國居家養老方面的需求,如今已發展形成完備的醫養康養老模式,“如果缺乏系統性的頂層設計,服務將難以普及、難以實現全民化。”

  在家庭養老床位的探索中,亟待解決的難題也相當突出。比如,人力供給。原本在機構中,一個工作人員可同時照護兩到三名老人,若到府服務只能是“一對一”,人力和時間成本增加;再如,服務監督。畢竟是進門入戶,又有一定的專業門檻,如何保證服務品質和居家安全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

  有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多數地區的家庭養老床位覆蓋密度低,會造成服務成本增加,在後續推廣過程中,隨著密度增加,成本也將相應地降低。

  對此,嘉興秀洲區在實踐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南陽村,距離城區中心較遠,我們就在村裏招募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之後,由她來照顧南陽村的居家老人。”王麗萍説,同時,每次到府服務時,服務人員都要在系統上進行定位打卡、提供服務照片、形成服務報告等。

  在同記者的對話中,楊誠問得最多的,是“家庭養老床位到底好在哪”;王麗萍説得最多的,則是“我們還能在服務中給老人提供些什麼”。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9697萬人,佔全國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1676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5.4%。

  “居家養老産業在發達國家也是一個經濟增長點。”劉濤認為,家庭養老需要社區、社會的力量參與。可以從完善政策、健全服務、改善基礎設施等方面著手,滿足居家養老的需求,形成完備的産業,這也將成為我國今後的一個經濟新增長點。

  胡雯也建議,將家庭養老床位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報銷範圍,降低老年人經濟負擔,這樣也可以提高群眾申報服務的積極性。“‘十四五’時期,家庭養老床位必將成為社會養老服務發展的熱點和焦點之一。”她説。

  此外,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現在各地也在探索“醫養+康養”養老服務模式,但實踐過程中,僅靠民政或衛健等單一個部門很難去完成。他呼籲,能夠由一家牽頭部門來統籌資源力量,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

  近日,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通過完善標準規範,進一步明確家庭養老床位功能定位、服務內容、服務品質等,做好風險防控,切實解決居家失能老人專業照護需求,並推動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葉芝的詩抒情柔美。我們也期待,在全社會的舉力之下,人人都能享有舒心的晚年。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張亦盈 鬱馨怡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