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出海與回歸,風靡全球的自行車新“頂流”你心動嗎?
發佈時間 | 2024-01-31 16:08:03    

   在“自行車王國”中國,全民騎行的熱度儘管已降溫,但作為戶外運動的“新頂流”,它的熱度依舊不減——社交平臺上,“騎行”話題瀏覽量破億,個人發佈的相關筆記日均發佈量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92%。

  現在,一種來自中國的特殊自行車又在全球“躥紅”。這是一種叫E-bike(Electric bicycle)電動自行車。通過在自行車上加裝電機,定價一般在1000-5000美元,折合人民幣約0.7-3.5萬元。根據第三方Statista數據,E-bike市場將以10%的複合年增長率,從2020年的250億美元增至2028年的485億美元。而全世界E-bike製造端的中國份額,已達到九成佔比。

  為何國外會掀起E-bike騎行風潮?這陣風會吹進國內嗎?中國作為“自行車王國”有哪些優勢,又會面臨何樣挑戰?

  誰在買?

  E-bike,儘管也叫電動自行車,但它不同於國人熟知的那種完全以電力為驅動的車子;相反,它長得就是一輛自行車,只是在傳統自行車基礎上,搭載了以感測器為核心的動力系統,配上電機與鋰電池。這種新式自行車在使用上比自行車省力,比電動車便捷。

  “騎行愛好者”“中産”“精緻美好生活”,可謂國外E-bike消費群體與國內萬元自行車消費群體的共同標簽。

  家住溫哥華的Johnson便是E-bike的忠實消費者。

  63歲的Johnson,身材健碩。早在13歲,他便常常騎著一輛山地自行車,翻山越嶺。50年過去了,他還是時不時約上好友,來段40多公里的騎行馬拉松。平地騎行對他來説,“狀態好的時候不在話下”,但最刺激的爬坡,“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E-bike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Johnson告訴記者,不僅保留了騎行之樂,還省力。

  但如此百億市場,定不只是中産騎行愛好者追求精緻美好生活那麼簡單。

  “更直接的原因是,疫情期間,很多人會選擇儘量減少乘坐公共交通的次數,以降低感染風險。”專注鋰電池E-bike研發、設計、製造的有諾(EUNORAU)創始人方小康説,E-bike比自行車更省力,又比摩托車落地流程少,大量國外的消費者開始選擇E-bike,2020年起,銷量直線上升。

  此外,雖然單價不低,在國外買E-bike,政府多有補貼。

  在美國,市民購買E-bike最高可獲1500美元補貼;德國慕尼黑等地,最高可獲500歐元補貼。英國沒有直接補貼,但消費者可以申請銷售額30%、最多1500英鎊的稅收減免。

  “這也算如今最便宜的通勤方式了。”在倫敦留學的“00後”中國女孩諾諾(化名)説,從2023年3月起,倫敦交通票價上漲5.9%,她和身邊不少留同學紛紛下單,騎E-bike出行,“去年6月到現在,省下了的錢已經回了買車的成本”。

  近年來,如此騎行新方式,也出現在國內的城市街頭——記者在杭州偶爾也能看見戴著頭盔、護目鏡,身著緊身衣的騎行愛好者,騎著一輛E-bike,風馳電掣而過。

  轉動的車輪,帶動相關産業隨之轉動。

  “看見市場,我們來了。”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E-bike前一輪的自行車市場高峰,還是2017年前後的共用單車“大戰”。這一次,他們感覺“明顯不一樣”,更小資的E-bike正在興起。

  誰在賣?

  E-bike在國外的大熱,國內大量廠商隨之興起。某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E-bike整車出口高達996.13萬輛,已成為E-bike的主要出口國。從亞馬遜端口來看,目前,E-bike60%的份額被中國品牌佔據,國內E-bike頭部Velotric、Himiway等品牌份額,也開始逼近海外頭部品牌。

  資本也紛紛向品牌加注。據悉,2021-2023年間,中國市場中OKAI、URTOPIA等20家E-bike相關企業,受到了包括騰訊、大疆在內的資本青睞,總融資額突破100億元。

  浙江金華是我國E-bike的重要生産基地之一。數據顯示,2021年,金華市主營生産的E-bike出口額同比增長99.6%,來自海外的E-bike訂單增幅也普遍保持在20%以上。

  2009年在國外起家的有諾,集開發、生産、銷售,服務於一體。“每年銷量在兩萬台左右,如今客戶群體已經比較穩定。”據方小康介紹,他們的産品覆蓋山地車、公路車、城市車等,價格5000-20000元不等,主要銷往美國、澳大利亞、歐洲等地,“2023年剛轉戰回國,來到杭州”。

  據悉,E-bike産品價值主要受三方面影響——第一方面“能不能”,能不能越野、能不能載貨,涉及車型的問題;再往上“好不好”,E-bike用多大容量的電池,能跑多遠?電機如何,省電又省力?機械零部件用的什麼,騎行感受如何?

  “中高端産品,更看重第三方面——産品的附加值,包括工業設計的審美、智慧化的服務等。”某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如今E-bike行業的“內卷”程度,與新能源汽車不相上下。低端市場已趨近飽和,品牌玩家走上舞臺。“E-bike市場,一直有‘老’人離開,同時不少‘新’人在鳴鼓進場。”從業15年的方小康坦言,“我們算為數不多的依舊在做、還做得不錯的老品牌之一。”

  如何走得更遠?

  “E-bike行業,方法論都是一樣的,就看誰能執行得最快、最好、最到位了。”某廠商告訴記者,目前,E-bike賽道的底層技術已較為成熟,很多廠商都會選擇“多方採購+組裝”的方式生産自己的E-bike。多家國內廠商就是在將自己變成一個簡單的拼裝工廠,以壓低售價,形成競爭優勢。

  但據業內人士透露,如此模式下,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不少廠商毛利只有15%-20%左右。

  此外,産品安全也受到影響——據外媒報道,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已經針對2家中國E-bike品牌發出召回令,原因均是低價電池配件導致燃燒、爆炸事故。中國E-bike品牌口碑一度下滑。

  憑藉供應鏈、生産製造與技術優勢,國內廠商該如何突圍,搶灘市場?

  業內人士紛紛表示,雖然E-bike市場體量大、近兩年增速快,但市場空間依舊很大——美國市場滲透率不到4%,即便是滲透率20%的歐洲,也還沒到市場飽和的階段。

  “E-bike市場,細分品類和運用場景非常多。”最近,有諾便準備向通勤領域鋪開,“上新更便宜的折疊款,進一步擴大我們的消費群體。”

  在細分市場上發力外,一些國內品牌也改變戰略,投入大量資金迭代産品性能——比如如何提高定位水準、防偷能力;如何提升續航、提升速度、降低風阻系數;如何將材料改進得更輕便、折疊後更精巧……據悉,一旦某個技術得到突破,産品溢價或市佔率的提升會非常明顯。以E-bike的電助力系統為例,海外老牌廠家博世便是以250W中置驅動器的可靠技術,為很多歐洲高端自行車選用,長期佔據主導地位。

  “哪個零部件如果能輕幾百克,E-bike售價可能就可以翻幾倍。”方小康告訴記者,有諾的下一步,便是準備嘗試AI上車,提高産品智慧化。

  國內E-bike出海,“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結束,“但品牌2.0時代正來臨,我們看好市場!”方小康自信道。

來源:潮新聞    | 撰稿: 謝丹穎 實習生 王浩然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