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省政協委員潘華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讓我倍感自豪
發佈時間 | 2024-01-25 07:31:37    

   “如果要用一個關鍵詞來形容,那就是‘自豪’!”談及此次參加省兩會的感受,省政協委員、杭州亞組委競賽部競賽技術處處長潘華群如是説,“政府工作報告有整整兩頁全是關於亞運會的內容,當時別提有多驕傲了。”

  在潘華群看來,從申辦、籌辦到舉辦,八年磨一劍,全浙江擰成了一股繩,為亞運會打造出一流的賽事組織與環境。 “浙”裏的人們上下一心,為世界奉獻了一場“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文化盛會,這讓參與其中的潘華群有了很大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潘華群自去年擔任省政協委員以來,第一次完整參與省兩會,去年的兩會時間,他還在科威特跟亞奧理事會的相關負責人對接杭州亞運會的辦賽事宜。他説,兩會期間,與其他社會各界的政協委員一道參政議政,感到十分光榮。政協就像個大家庭,很有歸屬感。

  潘華群的兩會,依舊離不開兩個關鍵詞:亞運會,馬拉松。

  後亞運時代,打鐵要趁熱

  從1998年浙江省運會,2000年首屆全國體育大會(寧波),2001年第九屆全運會,2003年東南亞運動會,2005年東亞運動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1年第八屆殘運會,直到去年杭州亞運會,都有潘華群參與競賽組織工作的身影。按照他的説法,30年的體育系統生涯,完成了運動會組織工作的“小滿貫”。

  “亞運會雖然結束了,但是關於杭州亞運之城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後亞運時代,我們體育人如何趁熱打鐵、趁勢而上?這是我近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深感責任在肩。”潘華群説,關於全民健身的推進,他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他看來,針對當下的跑馬熱,除了大型的馬拉松賽事之外,區縣一級的行政區域內也可以開設五公里跑、十公里跑賽事,降低馬拉松的參賽門檻,讓更多長跑經驗不足,卻想要參與其中的大眾跑起來、動起來。

  另外,潘華群希望越來越多有社會影響力的人能夠發揮榜樣效應,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參與到體育鍛鍊當中。“我希望我們的政協委員都能夠參與一項體育鍛鍊,通過他們‘榜樣的力量’來影響更多的人提升健身意識。”

  亞運會時,各大競賽場館的觀賽門票一票難求,不少杭州的中小學還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孩子們到場觀賽,為運動員們加油。在潘華群看來,這是很好的運動啟蒙教育形式。他希望學校間也可以多舉辦校際聯賽,以賽代練提高同學們的運動競技水準,為足籃排三大球等運動培養更多人才。

  “一屆亞運會,成功激活了杭州這座城市的運動脈搏,以及大眾的觀賽意識。上個月舉行的2023世界羽聯巡迴賽總決賽,如同亞運會一般一票難求。”潘華群認為,體育産業完全可以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助推。浙江的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十足,完全有能力依託體育産業這把火,點燃當地文旅産業發展的新動能。

  從杭馬,看到城市的變遷

  從2010年入職省體育競賽中心,到2020年赴杭州亞組委任職前,潘華群都是杭馬的核心組織者。2020年開始,他又成為了杭馬的親身參與者。十餘年間,潘華群見證了杭州馬拉松從銀牌賽事、金牌賽事一直到國際金標賽事;從鮮有人問津,一次就5000千人參賽,到現如今15萬人參與搖號……

  “我剛開始也不喜歡跑步,在賽事組織中,看到那麼多人熱衷於這項運動,就想要參與其中,了解他們為什麼如此偏愛。”開始迷上跑步之後,潘華群逐漸發現,這項運動門檻低、包容性強,不受空間場地和設施器械的限制,不斷刷新自己的個人PB(個人最好成績),還會讓你有很大的成就感,“隨著年紀的增長,卻發現自己的配速提高了,運動心率下降了,心肺功能在不斷變好,感覺特別驕傲。”

  在潘華群看來,杭馬賽事的逐年火爆,反映了當下人們健身觀念意識的不斷增強;而杭馬賽道的設置外延,也影射出了杭州城市發展脈絡的變遷。

  “杭馬的主題是‘跑過風景跑過你’,以最初的起點武林廣場來展現杭州最核心區域的繁華,而終點則不斷向南延伸。”潘華群介紹,2011年,杭馬一口氣跑到了錢塘江邊的錢江新城;2014年後奔上錢江一橋,沿著濱江“最美跑道”,奔向G20舉辦地;2020年跑到了舉辦亞運會的奧體;2023年跑到了亞運時選手們居住的亞運村。路線的延伸,不斷刷新著杭州現代化建設的圖景。線路從歷史出發,跑到現代,再跑到未來,把杭州這座城市的最美風景展示給人們,彰顯出城市綜合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城市的靚麗風景線在不斷外擴。

  “打造體育強省和賽事強省,始終是我們浙江體育人奮鬥的目標。”潘華群希望,在今後的亞運之城杭州,以及浙江各地,能夠承辦越來越多的知名賽事,在強健大眾體魄的同時,也能向更多的外地友人,展示浙江的詩畫江南之美。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趙磊 丁一格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