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以高品質數字化推進開放教育現代化
發佈時間 | 2024-01-22 18:14:13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開放教育作為繼續教育的重要形態,是推進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的重要力量。如何提供更高水準、更高品質的終身教育,促進人的全生命週期公共服務優質共用,助力學習型大國建設,是開放教育現代化的一道必答題。

  以人本價值為導向釋放開放學習新需求

  當前,我國開放教育以承擔成人學歷教育為主,在滿足成人學歷與技能提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壓力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成人學歷教育市場需求的自然增長勢必持續下降,非學歷教育需求的自然增長不斷增加。未來,開放教育的需求側勢必從過去青壯年成人學歷教育轉向全齡人口的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不同,非學歷的學習需求具有職業性、多樣性、生活性與個性化等特點,不僅要滿足學習者生存與職業提升的需求,更要關注學習者自我價值的實現。“開放”的核心是促進人的發展,面對學習者學習動機與需求的變化,必須探索新的教育供給方式。

  一是堅持“技術導向”賦能“教育價值”的理念。開放教育與資訊化相伴共生,是資訊技術推動教育變革的産物。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變革,我國的開放教育形態也經歷了從初級到高級的多階段發展。從早期的“廣播+教育”和“電視+教育”到現代的“網際網路+教育”和“人工智慧+教育”。這種轉變不僅僅是技術應用的創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技術賦予教育新的可能性,使得教育更為開放、個性化和普及。但在這背後,真正的核心是如何利用技術為教育價值服務。“技術導向”並不意味著盲目地追求技術或者以技術為中心,而是要清晰地認識到技術與教育之間的關係,堅定地以“教育價值”為核心。技術應當成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品質、推進教育創新的工具。只有當技術真正地服務於教育的核心價值時,開放教育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潛力。為此,開放教育在應用新一代教育技術的同時,更要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等層面上全方位、系統性改革。

  二是構建全齡友好的開放學習新空間。如今,開放學習空間早已突破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局限,實現了網路化、平臺化,使學習者能夠在任何地點、時間獲取優質教育資源。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習者更加靈活地安排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聯合國《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提供全納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的發展目標,強調所有人都應有終身學習的機會。為此,在開放學習空間的建設中,不僅要滿足學生的需求,更要兼顧各年齡段的學習者,真正做到全齡段的友好。這意味著,不論是兒童、青少年、成人還是老年人,都能在這樣的開放學習空間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和方式。全齡友好的開放學習空間要求我們在內容設計、技術應用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深度的融合和創新。在設計全齡友好的開放學習空間時,應考慮到不同年齡段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對於兒童,學習內容應以趣味性和遊戲化為主,以激發他們的興趣;而成人的學習則需要與職業發展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和工作中。

  以數字化為引擎推動開放學習形態變革

  數字革命的浪潮不斷加速教育變革,新的教育、學習場景不斷涌現,為教育的系統性變革帶來無限可能。基於開放學習需求的市場變化,必然要求學習形態的變革。傳統上,面對學歷教育的開放學習形態,在目標、形式、任務等方面已無法完全滿足全齡段的非學歷學習需求。面對新需求的釋放、新空間的塑造、新形態的變革,開放教育必須以整體性變革推動人才培養。

  一是構建更加高效、個性化的智慧教學體系。新的課程觀、課程定位呼喚新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突破知識傳授桎梏的課程變革,教學的作用不再僅僅是單純地傳遞知識,而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實踐與思考,使他們成為真正的知識創造者和應用者。在這一過程中,人工智慧技術為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潛力。數字技術已經成為推動教育創新和發展的關鍵,不僅改變了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促進了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轉變。為此,要以教育技術應用為抓手,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新型教學體系,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標,強化基於情境的自主學習機制。為此,建設開放共用學習資源,要重在開發應用智慧學習分析技術,構築開放互聯的協作性學習空間,重構以核素養提升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形成自主學習導向的教學模式,構建智慧型學習場景,實施個性化閉環學習評價。

  二是搭建基於演算法的個性化課程推薦系統。開放教育以網路學習為主,本質是為學習者提供大規模開放式學習平臺,為學習開展個性化學習提供選擇。因此,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更符合學習需求的課程體系是開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為此,要利用5G、AIGC(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等新一代技術,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提供適需的學習內容。系統分析學生的歷史學習數據、學習偏好、專業背景以及長期、短期學習目標。基於演算法,為學生推薦與他們當前知識水準、興趣和目標相匹配的課程。另外,演算法推薦系統還應具備社交功能,鼓勵學習者之間互動交流,分享學習經驗。基於此,學習者不僅可以從推薦的課程中獲得知識,亦可從其他學習者獲得啟發和支援。然而,儘管演算法推薦有著巨大的潛在價值,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風險,如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演算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等。因此,必須在技術層面進行數據加密,確保為學習者提供高品質的學習資源以及安全和可靠的學習環境。

  以知識全譜係整合開放學習資源供給體系

  實踐證明,單純的學校教育體系已不足以滿足當代社會多樣化、個性化的開放學習需求。在知識更新加速、技能要求日益細化的今天,單一的教育模式已經難以適應人們多元的學習目標。儘管開放大學在提供更為靈活的學習時間、方式和環境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但它仍然受限于傳統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評估機制。面向終身學習的開放教育體系必須整合蘊含于全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才能夠真正滿足“人人可學”的需要。

  一是整合全譜係、全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教育資訊化 2.0 行動計劃》提出實施教育大資源共用計劃,推進開放資源匯聚共用,打破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傳統壁壘,為各級各類學校與學習者提供海量、適切的學習資源服務。為此,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徹底打破開放大學與傳統大學、職業教育、社區教育等不同教育形態之間的界限和壁壘,形成一個互通互補的大型教育資源共用網路。政策層面明確各種教育形態之間的定位與功能,建立一個公平的競爭和合作機制,鼓勵各種教育資源的開放、共用和流動。管理層面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資源整合、調配和共用機制,確保各種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技術層面需要開發一套高效、穩定、安全的教育資源管理與交互系統,確保資源的快速、準確、安全傳輸和應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全譜係、全社會的教育資源整合,為所有學習者提供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平等、高效的學習環境。

  二是建立適需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服務體系。《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要創新教育服務業態,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用機制。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依託先進的資訊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手段,構建起一個切實符合學習者需求的數字化資源服務體系。這一體系不僅局限于傳統的課程和教學資源,更要涵蓋多種形態的學習內容、實踐活動以及互動交流等,滿足學習者的多樣化、個性化和終身化的學習需求。在建立適需的數字化資源服務體系時,關鍵在於將先進的大數據技術和學習分析工具作為基礎,以深入挖掘學習者的偏好、能力和學習軌跡,從而實時提供最匹配的學習資源和建議。此外,要加強數字化資源服務體系的開放性和互動性同樣重要,鼓勵學習者參與資源的創建、評價和分享,共同推動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總體而言,建立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結合資訊技術和大數據手段的開放、個性化、高效的學習環境,是推動教育資訊化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

  (作者 方偉軍  浙江開放大學)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方偉軍    | 責編:徐敏娜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