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當“90後”遇上“90後”,年輕人正涌入老年大學當老師
發佈時間 | 2024-01-19 14:48:08    

   兒子送媽媽上老年大學,反覆叮囑“好好上課,要聽老師的話”;頭髮花白的爺爺奶奶背著大書包走進學校,被網友關心“學業是否太重”;課堂上,老師帶領一群老年學生做熱身運動,動作整齊劃一,讓人忍俊不禁……

  最近,在網際網路上,網友們紛紛圍觀“老同學”,有的還分享起“老爸老媽上學記”。放眼全國各地,不少老年大學近來備受追捧,甚至出現“一座難求”的盛況。去老年大學當老師,也成為不少“90後”的就業新出路,他們直呼這裡是“精神烏托邦”,得到滿滿的治愈。

  看似離年輕人還很遙遠的老年大學,究竟有什麼魅力?為何能夠“圈粉無數”?我們的社會又需要什麼樣的養老氛圍?

  老學生們拿出認真勁兒,視頻獲得超百萬點讚

  午後陽光和煦,61歲的趙梅用保溫杯泡了一杯茶,一陣電話鈴催促她急匆匆地出門。

  儘管老年大學放了寒假,趙梅也沒閒下來,她和同學們自發組成一支樂團,團裏有二胡手、琴手,主唱則是她。幾乎每天,他們都聚在公園一隅,用頗為專業的架勢,為一首首歌曲努力練習。

  其餘時間,她還會和老年大學的同學在KTV辦班級派對,一展歌喉。每每唱到新曲子,趙梅要用手機錄下來,求點評:“董老師,我唱得怎麼樣?”

  她口中的董老師,是在江西九江市濂溪區老年大學教聲樂課的“90後”老師董福順。

  起初,為了方便學員們回家練習,也讓老人的子女了解父母的學習情況,董福順開始拍攝視頻。沒想到,他將視頻發到社交媒體後,卻引發來自五湖四海的網友們大量的關注和評論,在網上一下就收穫超百萬的點讚。

  視頻中,偌大的教室站滿頭髮花白或佝僂著背的“老學生”,他們跟著老師彈奏的旋律,上下揮舞拳頭,身體也跟著左右擺動,動作整齊劃一,眼神認真而專注,讓人覺得可愛又有趣。

  評論區,網友們紛紛調侃:“幫我們家麗芬把帽子摘了,別熱著老孩子”“咱奶第一天來上課,沒哭吧?”董福順的回復更有梗:“她和梁志超奶奶上課罵街”“下次來讓爺爺把後面同學的假牙還了”……

  “評論提到的上課打瞌睡、做小動作、説話等,都是課堂上偶爾會出現的小花絮,老年大學的叔叔阿姨們和小朋友很像,有時會勻一點你杯裏的水,有時下課還相約一起上廁所,看到他們這種狀態,感覺又回到了曾經上學時的快樂時光。”董福順説。

  “隔輩親”雙向奔赴,“忘年交”相互學習

  爺爺奶奶們為何踏進老年大學?

  其實,他們大多帶有一個塵封已久的夢想,可能是“大學夢”,也可能是“音樂夢”“舞蹈夢”。

  “他們中很多人年輕時不得不為生活奔波,現在終於有時間完成夢想,我用自己的專業所學幫他們圓夢,這很有意義。” 董福順説,很多老年人上課後的精神面貌不一樣了,他們不僅忙著上課,還一起參加演出,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找到了新身份,消解了退休後的孤獨感和失落感,從而獲得情感滿足和精神愉悅。

  而另一方面,“不僅是我在幫他們圓夢,他們也是我的心靈導師。”董福順説。

  有時,董福順遇到煩心事,一進教室,還沒開口,“老學生”們就讀出了他的心聲。“很多叔叔阿姨馬上來開解我,給我一些長輩的引導,讓我少走一些彎路。”董福順説。

  在老年大學兼職的6年裏,董福順最大的收穫就是從老年人身上學到了對待生活、為人處世的豁達自如。

  “我有時候做事會有些衝動,還有的時候忙起來就不太愛惜身體,叔叔阿姨們經常説,‘遇到任何事都不要著急,沒有什麼比開心健康更重要。’”董福順感嘆,“在這樣的想法下,我發現日子會越過越好。”

  在杭州老幹部大學授課近2年,24歲的劉凱祺也悄然發生了不少變化。在“姐姐們”的督促中,她最先改變了不吃早飯的壞習慣。她口中的“姐姐們”,是一群55-69歲的老年舞蹈學員,最大的學生比她年長45歲。

  “每次上9點的早課,她們都會關心我有沒有吃早飯,給我塞各種零食,熱情得讓我不敢不吃早飯就來。”劉凱祺説,她們經常給予自己像媽媽輩的關懷,“關心我的結婚大事,給我介紹對象,向我分享她們的人生經驗。”

  課上2小時,劉凱祺是“姐姐們”在舞蹈世界的領路人;課間20分鐘和課後的閒暇時光,“姐姐們”卻更像她人生的引路人,“給我各種中肯的建議。”

  劉凱祺坦言,過去,自己聽不進父母的“嘮叨”,覺得兩代人有代溝,可“姐姐們”打破了自己對老人的傳統印象,“她們樂於接受新鮮事物,會和我聊穿搭,聊美食,了解年輕人流行的東西,我經常會忘記她們的年齡。”

  “姐姐們”對舞蹈十足的熱愛也超乎劉凱祺的想像。“很多人從零基礎開始,年紀大記性差,可學習很積極,仍有藝術追求。往往課前一小時就有人到教室練習,課後也有人主動留下加練,有的人一天學習舞蹈的時間達到5小時。”在她們身上,劉凱祺看見了自己想活成的老年模樣,“希望我到這個年紀的時候,像她們一樣,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追求。”

  29歲的長笛老師孟慶鵬也一次次被老年學生們積極好學的態度所打動。“一到課間休息,大家都會圍過來,向我請教各種問題,一起鑽研,能感覺到他們發自內心的熱愛。”孟慶鵬對班上幾位70多歲的學生印象深刻,他們年紀偏大,有時身體不舒服,提前發小作文來請假,言語中滿是抱歉和遺憾,讓身為老師又是晚輩的孟慶鵬深受觸動。

  在老年大學,年齡的界限正變得模糊起來,孟慶鵬和劉凱祺都更傾向於把自己和這些老年學生的關係定義為“忘年交”。閒暇時,劉凱祺和“姐姐們”偶爾一起外出聚會、旅遊,相約去莊園摘水果,去西湖邊的茶館,一起拍美照、錄視頻。眼下,孟慶鵬也正謀劃著,找時間和叔叔阿姨們一起去戶外吹長笛。

  剛進入寒假的老人們則不約而同地申請提前開課。“昨天,還有人在我的朋友圈留言,‘想你了,想早點開學。’” 劉凱祺笑著説。

  老年教育開啟“第二青春”

  從事老年教育14年,杭州老幹部大學校長李輝發現,近些年,尤其是2019年以來,應聘老年大學任課老師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在李輝看來,老年大學之所以吸引年輕老師,是因為這裡呈現了理想的教育環境。“從幼兒到小學直到大學,教育總是帶有升學或就業等各方面壓力,在教學過程中打下很深的烙印,而老年教育沒有超出教育本身的目的。學員完全出於興趣愛好,而這種熱愛恰恰對教育有極大的推動力,他們往往更積極主動。”李輝説,這意味著,老師可以純粹注重於教育本身,讓各種教育手段、方式方法有了可以充分釋放和施展的空間,雙方都能享受教育帶給人的愉悅。

  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一環,李輝認為,老年教育也非常需要年輕力量。“一方面,‘隔輩親’是更容易溝通的,老人大多都很喜歡年輕老師。另一方面,年輕人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方法,能夠把自己的青春活力和年輕視野傳遞給老人,帶給他們不一樣的教育感受。”李輝補充道,相對於歷史、文學等,需要閱歷和積澱的專業課,聲樂、舞蹈、攝影等藝術課更需要年輕老師的活力。

  目前,我國正處於中度老齡化社會。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2.9億人。而未來幾年,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可能都在1000-1500萬人。

  “老年教育是夕陽工程、朝陽産業,前景廣闊。”李輝説,隨著老齡化時代加速到來,老年人增多的同時,退休人員的文化層次也不斷提高,文化養老需求必然越來越高。

  退休後是“第二青春”的開始。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朱勤説,很多老人年輕時沒機會讀大學,當他們有穩定的退休待遇,有空余時間,就可以開始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通過老年大學圓自己的大學夢。另一方面,退休後,老人的社會網路發生較大變化,如果兒女也不在身邊,容易感到孤獨。通過參加老年大學加入新團體,就擴大了社交面,這也有利於積極老齡化。

  “老年大學是同時滿足精神需求和學習需求的一種教育方式。”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謝立黎説,對於老年人而言,老年大學最大的意義在於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保持身心健康,也在給老年人提供與時俱進的機會,“老年教育給老人提供了擴展社會網路的平臺,使他們與社會保持密切聯繫,也有助於提升老年人的社會適應化能力,一定程度上促進老年人參與到社會發展中。”

  2024年開年,首場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聚焦老年人群,研究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政策舉措。正所謂“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除了基本的生活健康保障,老年人還需要豐富的文體學習、娛樂活動。文件提出,搭建全國老年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支援老年文化團體和演出隊伍交流展示等。眼下,多地老年大學人數屢創新高,甚至出現“一課難求”的情況,這也是“夕陽紅”愈加朝氣蓬勃的證明。

  朱勤認為,可以擴大社會力量供給,讓更多的社會主體參與進來,提供更加多元的老年教育方式。李輝也期待,未來,聯合社區、街道或企業,開辦起更多的“家門口的老年大學”,滿足他們熾烈的文化消費需要,讓精神樂活起來。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張蓉 金檬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