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邊感嘆數字醫療的便捷,一邊又陷入就醫無人陪伴的失落。一種新興的職業悄悄地誕生了。無論是數字健康人“安診兒”的雲上陪伴,還是市場化明碼標價的“陪診師”,抑或是醫院裏志願者提供的“陪診服務”,無疑是填補了“就診個性化需要”的空白。
日前,潮新聞·錢江晚報推出“安心陪診”系列報道之後,收到了不少讀者的反饋:“規範的陪診服務可解燃眉之急”、“不再擔心年老之後的獨自就醫了”、“保留了老人在現代化、智慧化就醫過程中的體面”……其中,有網友提問:醫院的志願者提供的“陪診服務”,到底是怎樣一種體驗呢?
近日,潮新聞記者跟著80多歲的陳大伯,體驗了一次陪診服務。陳大伯的兒子陳先生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這不僅僅是一次就醫體驗,志願者的服務很貼心,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杭州這座城市的溫度和品格。”
針對80歲以上的患者提供陪診服務
上午9點,陳大伯和兒子從網約車上下來,來到“接頭地點”——杭州某三甲醫院的急診門口。
陳大伯看上去身體不錯,走路雖然慢但是穩。陳先生介紹,老父親自理能力很強,近期腰椎不舒服,在紹興當地醫院看了,沒什麼起色,所以就趕到了杭州。
“現在都是智慧醫療了,我們在網上挂的號。當時我在公眾號上看到,有針對80歲以上的患者提供陪診服務,在我們紹興是沒有的,我蠻好奇,就申請了。”陳先生説,陪診服務不是想像中的“一鍵預約”,而是需要做一份“調查問卷”,其中包括了患者的行動方式、體重、病史、就診日期和具體時間段、陪診原因和陪同項目等。陳先生在填寫完之後,就接到了醫院工作人員的電話,確認細節問題。“當時挺意外的,想試試看,沒想到還真有,他們的工作很細緻。”
雖然陳先生對杭州很熟悉,但是對杭州的醫院還是陌生的,“不經常跑醫院,哪棟樓哪個科室,我們都搞不清楚的,在裏面瞎繞繞,浪費時間,人也吃力。如果有個熟悉的人帶路,那我們能省事兒不少。”但是對於陪診服務的具體操作,他很期待。
志願者始終保持著專業的“界限”
穿著紅馬甲的志願者章勤(化名)已經注意到了我們。
章勤是個30多歲的女士,溫婉利落。彼此打過招呼之後,她就開始簡單介紹整個就診流程:“我們今天是先去做核磁共振,再去其他樓看專家門診。老爺子能走路嗎?需要輪椅嗎?”
陳大伯身體吃得消,覺得還是走路方便,就謝絕了輪椅。
接下來,我們跟著章勤去取號,很快在放射科完成了核磁共振的檢查,不用現場等結果,我們直接轉戰專家門診,沒有等太長時間,我們就進入了診間。醫生看病期間,章勤始終陪伴左右,並記錄下了醫囑的要點,在陳先生有遺忘的時候予以補充。
結束問診,章勤幫忙跟醫生預約了下一次來復查的時間,並在診間結算完成後幫忙取了藥。
整個過程,章勤不會直接幫忙結算,也不會接觸醫保卡之類的物品,保持著專業的“界限”,不會過分熱絡,也不會特別疏遠。她會關心陳大伯:“走路累不累?腰疼不疼?”也會在等待的時間裏介紹:“現在醫院針對8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優先就診的待遇,我們等待的時間不會長。”
陪診流暢又順利。陳大伯對章勤滿懷感激,原本計劃一整天都耗在醫院裏,沒想一小時就結束了。“要是沒有你,我們哪能這麼快就能看完病,真的少走不少冤枉路。”
陳先生也在一旁附和:“確實,你們這個服務太貼心了,這個過程環環相扣,給我們家屬減輕了負擔,從此上醫院也不再焦慮了。”
面對誇讚和感恩,章勤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下次有需求,還可以找我們。”
當章勤把父子倆送上網約車,這次陪診服務才算結束。
在浙江,不少大型三甲醫院都推出了陪診服務,如果大家有這方面的需求,可以在各大醫院的公眾號上進行相關預約,或者電話諮詢。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楊茜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