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中國相親角 闖進老外的視野
發佈時間 | 2024-01-16 09:16:35    

   “他居然現場跟我求婚!”

  前不久,西班牙博主可佳(tiktok:kejiainquiries)在Tiktok上,通過短視頻介紹了上海人民公園的相親活動。視頻中,公園地面上擺滿了相親“簡歷”,她和朋友們穿梭其中,身邊圍了不少家長要向她介紹自己的兒子,更誇張的是一名男士竟然直接向她求婚。

  正是這條視頻,在海外社交平臺引起轟動,僅一天內就獲得超過350萬次觀看、30萬個點讚以及3100多條評論。據環球網報道,此事還被西班牙大報《先鋒報》報道,讓這一獨特的中國相親公園,火出國門。

  上海人民公園的相親角從誕生至今已有十餘年,它承載著一代代家長們為孩子婚事發愁的焦慮。然而,不少外國網友卻是第一次見,並對這樣的現象直呼“震驚”。那麼,這個相親角的背後究竟有什麼魔力,能夠在海外引起如此高的傳播量?背後又有怎樣的文化差異?新年伊始,潮新聞記者採訪了西班牙博主可佳並前往“相親角”一探究竟。

  玩笑到現實:他們向我“推銷”自己的孩子

  1月初,記者通過社交平臺聯繫上了可佳,她遺憾地告訴記者自己去上海是為了旅遊,目前長居深圳,可能沒有辦法見面溝通。於是,她選擇通過視頻接受了採訪。

  可佳今年25歲,在大學學習了中文專業後,2019年來到中國的語言學校工作,也因此對中國獨特的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她選擇一邊工作,一邊旅遊,體驗多樣的民風民俗。

  偶然間,她在社交軟體上看到了朋友在上海旅行時拍攝的一張照片,上面記錄了人民公園相親角的盛況。“看到的時候我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地方。就像Tinder(國外手機交友APP)的線下版本,他們會有自己的介紹,但沒有照片。”正因如此,當她去上海旅遊時,告訴夥伴們必須要去現場看一看。

  冬日的上海,寒風淩冽,但週末的人民公園人山人海。可佳回憶起當時的場面,公園的花壇邊、路邊坐滿了一位位年過半百的叔叔阿姨,在他們面前的地上鋪滿了一張張寫著自己孩子的收入、年齡、工作、學歷的A4紙。

  視頻中,可佳熱情地給同行的朋友們尋找另一半。一位1994年出生的女生是公司的貿易主管,年收入20萬元。可惜的是,她對男方的要求是有獨立婚房或可以共同買房,她的朋友並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只能“遺憾退場”。

  一開始,可佳用“joke”(笑話,玩笑)一詞來形容當時的想法。她認為這不是一場真正的相親,而是彼此間的一種玩鬧方式。所以,她大膽地告訴在場的叔叔阿姨,自己是來“找丈夫”的。但當他們因此被叔叔阿姨團團圍住後,她才意識到,這是一場嚴肅的相親會。

  “有很多家長給我介紹他們的兒子,以及他的喜好、房子數量、職業等等,還有些家長加了我的微信。”可佳告訴記者,這讓她有一種置身於“超市”的錯覺,就像商家向買菜的人推銷自己的蘋果,這些叔叔阿姨們也在向她“推銷”自己的孩子,告訴她自己的孩子有多優秀,希望別人來“購買”他。

  讓可佳印象深刻的是,現場有一位50歲的男人,告訴她自己擁有200萬的財産並詢問這是否符合她的標準。在了解了她的來歷和喜好後,甚至向她求婚。視頻中,可佳驚訝地面對鏡頭講述自己被求婚的事,一時讓她覺得非常驚訝和好玩。但當她再回想起來,巨大的年齡差讓她覺得有些怪異:“我25歲,他50歲,他的年紀都可以做我的爸爸了。”

  可佳告訴記者,在她的國家西班牙,是否結婚不是那麼重要。但在中國,她認為似乎大家很看中能否在年輕時安定下來。而這,對於可佳而言是一種全新的婚戀觀。她問了記者一個問題:“家長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養兒防老:在相親角等待的4年

  為了解答可佳的疑惑,記者決定去到現場看一看。

  1月上旬,早晨9點的人民公園,地上已擺滿了寫著基本資訊的A4紙,不少頭髮花白老人坐在自帶的小馬扎上吃著乾糧,守著孩子的“簡歷”,張望著四週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到來。也有一些家長把孩子的資訊夾在胸口,或貼在扇子上在廣場中行走。

  在廣場中央,有一位穿著皮衣、頭髮花白的老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徐大伯今年70歲,這是他來相親角幫女兒尋找另一半的第4年,這期間的每個週末他都會在公園裏坐上半天。面前的小推車上夾著他女兒的個人資訊,上海本地公務員、年薪20萬元以上、有房有車。

  “這麼多年也沒碰到合適的,我女兒快40歲了,再不找真的要找不到了。”徐大伯嘆了口氣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下來,身邊親戚的資源也差不多用完了。和那些婚介中心和線上的形式相比,人民廣場都是家長們面對面交流,更加真實可靠,起碼不會被騙。

  一旁的阿姨打趣到:“在他眼裏別的什麼都不重要,只有她女兒的婚事才是頭等大事。”年復一年,徐大伯直言這裡的成功率非常低,他本人只聽説過一兩例,但總比在家裏坐以待斃來得有希望。

  在廣場上,目測這樣的父母至少有100多位,他們期待著自己的孩子能夠早日成家。而這也讓可佳感受到了兩國文化的差異,她告訴記者,或許在很久之前,西班牙人會對家庭、結婚比較看重。但在近些年,女性會更想要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路,去賺錢、開公司、學習,單身與否都沒關係,只要開心就夠了。

  在早日成家的期許背後,是不少家長們所秉持的“養兒防老”的信念。張阿姨是第一次來相親角,她選了一個最邊緣的角落坐下。她的女兒今年30歲,博士畢業,卻因為工作忙一直沒有成家。

  眼看著時間一點點流逝,張阿姨決定自己幫女兒來找個對象:“等你到了四五十歲就會明白,有一個自己的孩子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錢財、房子都是空的,對於女人來説孩子才是真的,老了能有個依靠。”

  正因如此,女性的年齡在相親角也成為了被評判的標準,25-30歲左右的女孩是“搶手貨”。一些年齡超過30歲的女性則往往會降低對另一半的標準,讓自己能夠更快地“嫁出去”。然而,可佳的家人所持的觀點恰恰相反,他們希望她能夠更自由地做任何事,因為在西班牙,早早地擁有孩子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爆火之後:外國人也需要相親角了嗎?

  在視頻的評論區,不少國外網友對此感到十分新奇,“沒想到會有這麼大的傳播量,或許是因為大家都沒見過這樣的場面”可佳説。

  “相親”這一現象對於國內外的人都不陌生,只是存在的形式各不相同。在中國,自古至今流傳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一句話;在日本,鐮倉時代,媒人這一職業就開始出現。

  記者在相親角遇見了幾位同樣來自西班牙的留學生。“第一次看到這種線下形式的大型相親活動。”巴勃羅告訴記者,據他所知,如果身邊的朋友想要戀愛,很多都是通過一些交友軟體或主動出擊,線下的這種方式會讓他們“很害羞”。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青年副研究員杜世超認為,“相親”現象並不是中國獨有,但模式和西方相比有它的獨特之處:“西方的相親多限于私域當中,而中國,它不僅僅像相親角一樣可以在公共領域裏被討論,而且還可以滲入到他人的私域當中,比如我們身邊的叔叔阿姨,他們熱衷於幫孩子們牽線搭橋。”

  這樣的行為背後,也體現出了中國自古以來在家庭觀念上的一些特徵。古代,中國家庭內部實行同居共財制度,各個家庭成員在經濟上不獨立,必須依賴家庭的共同財産生活。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個人幾乎沒有婚姻自主權。近代以來,這一觀念也在不斷變遷。

  “我們認為當下的中國家庭變遷處於傳統和現代化雜糅的過程中,有原來傳統因素,但也沒有實現完全的個體化。”上海大學人口學研究所暨亞洲人口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蓉表示,在變遷過程中,家庭的凝聚力並沒有減弱,父母為孩子去操心的一個局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下來。這也是中國家長在相親角中表現得焦慮的原因之一。

  雖然在很多人對國外的印象中,個人主義是主流,婚姻取決於自身的想法。但實際上,很多國家都存在重視傳統家庭價值的文化,可佳視頻下也有評論稱:“如果墨西哥有這樣的地方,我媽一定會去推銷我”、“美國人也需要這樣的地方”。

  這一現象在一些影視作品中也可窺見一斑,電影《我盛大的希臘婚禮》中,女主便天天被她的父母催婚。被父母送去希臘語學校學希臘語後,學校裏學的例句都是和結婚相關的:“如果Nick有一隻山羊,而Maria有九隻山羊,他們什麼時候會結婚?”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些文化上的差異,讓上海的這一老牌相親角帶著中國特有的相親文化,闖入了“老外”們的視野。未來,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相親角是否會真的走出國門呢,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潮新聞    | 撰稿:祝依凡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