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參加年前的相親局了嗎?婚介所門庭若市
發佈時間 | 2024-01-09 13:28:44    

   新年伊始,每個人都帶著期待奔赴未來。

  對於大部分單身男女而言,2024年最大的心願便是:脫單。

  面對父母的催婚壓力,世俗對大齡的偏見,他們試圖找尋一段浪漫關係,邂逅心中“完美”對象,完成轉身。

  隨著結婚意願的增強,開始吐槽長輩催婚的人少了。

  這一點,也反映在回暖的數據上:民政部發佈的2023年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結婚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約19萬對。以杭州為例,僅2022年,領“紅本”的人增加了5488對,同比上升9.2%,創四年來新高。

  杭州多家婚介所負責人亦告訴記者,1月上旬,來諮詢的人正成倍增長。各大婚戀平臺也頻頻發力,陸續上線遊輪派對、高端相親局等各類交友活動。

  春節將至,在親朋好友的問候到來前,又會有多少單身男女完成找對象這門“功課”?

  年輕人開始走進婚介所

  註冊成為婚戀平臺會員的單身男女們,動機通常有三種:父母催婚逼得急,要給個交代的;身邊結婚的人越來越多,感受到危機的;希望找到優質股,實現階層跨越的。

  在經歷了疫情三年,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頻繁出現在生活中後,曾經追求獨立、自由的年輕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情感生活。

  醫院看病時有人能忙前忙後掛號付費、高燒不退時遞來一顆退燒藥、崩潰大哭時有個溫暖的懷抱……

  一場疾病,帶走了一個人的堅強。

  知乎上有一個“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的熱門話題,一些網友評論説:“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我和siri成為了好朋友。在沙發上看電視睡著了,醒了發現一切如舊,沒人給我蓋被子,沒人關電視”……

  城市越喧囂,內心越寂寥。

  傳統婚介所再也不只是焦慮父母光顧的地方。單身男女們主動擇偶的意願正逐漸加強,通過細化擇偶標準,以期精準匹配到契合的良緣。

  杭州拱墅區老舊的商業樓裏,時而有打扮時髦的青年進出其中。

  一家名叫“創世紀情緣”的婚介所就開在其中。門口展示著相親活動照片、喜慶的大紅色標語,紅色的愛心軌跡線一頭連著“脫單”,另一頭寫著“家和”。

  店內,一樓是紅娘們的辦公格子間,走廊上挂滿了錦旗。二樓七八十平方米的接待處,用推拉式塑膠卷簾門,隔成了幾間。

  這個看起來有點年代感的地方,元旦小長假期間卻門庭若市。

  店裏一天要接待二十幾位客人,負責人楊慧從早上10點一直忙到深夜。服務的單身男女年齡段,以90後為主,其中也不乏一些00後的身影。

  經過2個多小時的情感諮詢,有人會毫不猶豫地交會費。接著,等待7個工作日內匹配第一位相親對象。“火急火燎的,好像付錢簽約了,就完成一項任務,有對象了。”

  楊慧大致統計了一下,父母來的和自己主動來打聽情況的各佔一半。

  同樣,蕭山區的金點子婚介所,也迎來了一波節前小高峰。

  7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中,沿墻的一排排文件,裝著婚介所最重要的資産——單身男女的資料,主要是為了單身男女“策劃愛情良緣,指點迷津覓愛”。

  李繼延有6部手機,對應6個微信號,微信提示音從早響到晚。好友列表裏,是近2萬名找對象的人。

  69歲的李繼延,入行24年,去年一年促成了100多對。

  他調侃自己開了家“A級批發公司”。

  在“框架”裏精準匹配

  十年前的婚戀市場,主要針對的還是二婚人群。現在,優質單身未婚男女則成了主要服務對象。

  《2023年Q4單身人群調研報告》顯示,超六成單身青年表示今年有相親經歷,其中3.9%的人表示每週至少能相親約會一次;9.67%的人每月至少一次;9.94%的人只要節假日都會有相親約會的安排。

  除了傳統的紅娘介紹相親模式,各大以年輕人為目標用戶的社交平台中,也涌現出了諸多組織交友活動的線上相親機構。與線下婚介所不同,這些網路相親機構大多數以“單身交友”“城市青年單身俱樂部”等命名,顯得更加輕鬆、活潑。

  同時,客服也會按時發佈群體活動資訊在朋友圈。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如郵輪晚宴、高品質單身群、美食沙龍、情感走心派對等。其中,還有一類盲盒飯局,主打“社交”“不確定性”“未知”等特點,受到年輕人追捧。

  從事社區工作的葛延(化名),27歲,他在去年年底參加過一場三四百人規模的大型交友活動。活動現場,每個人身上都有號碼牌,女性是粉色的,男性則是藍色的。主辦方給參與者每人準備了一朵玫瑰,如果遇到心儀的對象,可將鮮花送出。

  在破冰環節,對應號碼的男女先相互介紹,留下初步的印象。接下去,則進入到遊戲互動環節、晚宴環節。

  葛延最後收到3朵花,加了十幾個微信。但一個多月過去了,他並未和任何一人線下約會。“這種活動的社交屬性很強,大家主要是為了新鮮感去的,體驗一下。”

  為了找到合適的伴侶,單身男女們都有著固定的標準。而這通常也成為了紅娘服務對象的準入門檻。

  年輕人會把物質和精神需求綜合起來考慮,絕大多數人要求:學歷本科,對方年收入15萬元以上,有穩定工作,在一線城市有分期購房的能力,三觀正,無不良嗜好。

  一位27歲的蕭山女孩,登記的擇偶標準裏寫道:“本人身高1.65米,溫柔漂亮,本科學歷,企業管理,覓本省內,一本學歷,最好是體制內工作,年齡大二三歲之內,身高1.75米以上,陽光男生。”

  另一位女生,99年,蕭山人,研究生學歷,曾在國外留學多年,愛好運動、旅遊等,年薪25萬元。“找本省內有相對穩定工作的,本科學歷,1.72米以上,健康、陽光,帥氣有責任的男生。”

  在婚戀市場裏,醫生、老師、公務員和國企員工是最搶手的職業,此外,大廠員工、私企管理層、工程師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李繼延為此還制定了一套細緻考察的標準:芝麻信用分超過650分,算徵信優秀,無任何逾期欠費問題;學位證、畢業證通過學信網證明;有犯罪記錄、有嚴重傳染病者等《十種情形者婚介謝絕》清單考察……

  紅娘們會通過這種形式,經歷層層篩選、把關,讓服務對象在“框架”裏選擇對的人。

  婚戀背後的煩惱

  從婚戀交友、戀愛社區到高端相親局,曾經恐婚的年輕人,開始找尋能夠支援自己、幫助自己的伴侶。

  從民政局公佈的數據來看,2000-2022年全國結婚率數據呈“先升後降”趨勢。2013年全國結婚率最高,為9.9‰,而2022年結婚率僅為5.2‰。離婚率從2019年的3.4‰,下降為2021年的2.0‰。

  與此同時,年輕人數量下降、適婚人群總量減少是結婚人數和結婚率下降的一個關鍵因素。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80後、90後、00後人口分別為2.23億人、2.1億和1.63億,整體呈不斷下降趨勢。近8年20歲-29歲對應出生人口總體下降11%。

  在結婚率“先升後降”的同時,線上婚戀平臺的發展也日益明顯。根據共研産業諮詢機構發佈的《 2023-2029年中國婚戀交友服務市場深度調查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數據表明,預計到2026年我國婚戀交友市場規模將達到65.4億元,2021至2026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6.6%。

  但是,在高速發展的時候,也出現了無序、混亂的陷阱。

  社交媒體上不乏充斥著各種吐槽的聲音——

  有人被收取天價服務費後,“紅娘”客服的微信變成了一個感嘆號;

  一個月相親十幾次,卻顆粒無收,甚至連對方的身份資料都是偽造的……

  楊慧有一位客戶,參加了幾個月前在上海舉行的鑽石婚戀酒會。4個小時的活動,會費是9.9萬元,單身青年的準入門檻需達到年資産5000萬元以上。“其實90%的人都達不到這個門檻,但這個噱頭引起了足夠的關注。”

  前不久,就有機構因為一張“資産千萬高端局之法喜寺心覓之旅”的宣傳海報惹上了麻煩。雖然寺廟辟謠係主辦方自發活動,並且該機構也發佈了道歉聲明並取消活動,但這背後製造噱頭、誇大宣傳的問題,仍不可忽視。

  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前相親機構的運營狀況,記者以單身女性的身份諮詢了幾家機構。

  通過微信添加好友後,機構發來了一份個人資料統計表。表中除了姓名、年齡等基本資訊外,還涵蓋了學歷、個人住房、車輛、擇偶標準等內容,能夠更全面地展示個人狀況與條件。

  重點是這幾家機構並未讓記者出示任何相關證明材料。

  隨後,名為“1%單身私董會”的機構,向記者發來1月6日假面酒會的活動邀請。活動海報上寫著:資産千萬、高顏值單身、正裝出席的要求。

  另一家機構的服務老師提到,最近他們開設了本碩博專場,專門針對高學歷的優質青年精準匹配,有服務老師和情感老師全程輔導。“有個女孩子上個月月初入會的,半個月就找到對象了,和男生特別投緣。”

  對此,有婚戀行業的資深從業者透露道,機構所謂的“一條龍”服務,接待的服務人員可能甚至連本科文憑都沒有,“低工資+高提成”的模式,讓他們更像靠著話術拉單子的“銷售”。

  “她們會用各種話術充分挖掘用戶們的資訊,再隨便推薦幾個人完成相親,達成自己的月度KPI。”服務者在牽線搭橋的過程中,為了維持銷量,有採用婚托、編纂虛假資訊吸引用戶等情況存在。

  “整個行業需要規範,設置統一的標準。”像楊慧、李繼延一樣,從業多年的紅娘呼籲,婚介平臺,不應該只是一個服務機構,更多的是要教會年輕人愛與被愛。

來源:潮新聞    | 撰稿:俞倩瑋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