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大豆、玉米、小麥價格下跌,後續糧價有望進入相對穩定期
發佈時間 | 2023-12-24 10:10:38    

   糧食價格關係國計民生,一頭連著生産者,一頭連著消費者。近段時間以來,國內糧食價格下跌引發關注。當前糧食價格整體處於什麼水準,出現下跌的原因是什麼,未來走勢如何?

  仍處中高水準

  本輪糧價下跌主要集中在大豆、玉米和小麥。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截至12月6日,小麥、玉米、大豆和稻穀(以粳稻為例)收購價格分別為2907元/噸、2578元/噸、4886元/噸和2825元/噸。與2022年同期相比,收購價格跌幅依次為大豆15.53%、小麥10.42%、玉米10.89%,稻穀收購價格同比微漲2.47%;與11月份相比,收購價格跌幅依次為小麥1.26%、玉米0.69%、大豆0.51%、稻穀0.21%。

  本輪糧價下跌首先從大豆開始,接著是玉米、小麥。大豆收購價格從6月份的5316元/噸下跌了430元/噸,玉米收購價格從9月份的2826元/噸下跌了248元/噸,小麥收購價格從10月份的2959元/噸下跌了52元/噸,稻穀收購價格從10月底的2847元/噸下跌了22元/噸。

  雖然近段時間以來糧價持續下跌,但趨勢偏向震蕩回調,糧價依然處於疫情以來的中高水準。具體來看,2020年初,糧食整體價格處於低位水準,4種作物的收購價格分別為小麥2319元/噸、玉米1755元/噸、大豆3532元/噸、粳稻2599元/噸;2022年中下旬,受地緣衝突、天氣等因素影響,糧食最高收購價格分別為小麥3245元/噸、玉米2893元/噸、大豆6088元/噸。不過,稻穀價格最高點出現在2021年年初,為2880元/噸;截至12月初,4種作物收購價格相比最高點時均有所下跌,跌幅分別為小麥10.42%、玉米10.89%、大豆19.74%、粳稻1.91%。

  國內糧食價格形成是以市場供需為主、政策協調為輔,同時受國際糧價波動的影響。本輪糧食下跌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國際糧價下行影響外,主要還是國內供強需弱。

  供給儲備充足

  2023年全國糧食總産量13908.2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漲幅1.3%,我國糧食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儘管今年受天氣影響小麥和稻穀略有減産,分別減少了22.7億斤和37.8億斤,但我國小麥和大米自給率高且庫存充裕,小麥供應充足,自給率基本穩定在98%以上(除2021年小麥自給率為92.18%),加上去年豐産,不考慮進口的情況下結余達115.87億斤,結轉率高;隨著新稻上市,大米供應持續增加。玉米與前兩類作物不同,雖然國內供給存在微量缺口,但今年玉米播種面積比去年增加1723.2萬畝,産量比上年增長4.2%達到5776.8億斤。11月下旬以來玉米上市量明顯增加,農戶售糧進度加快,市場流通玉米糧源持續增多。作為供應壓力最大的大豆,這兩年我國大力擴種取得實效,大豆産量持續增加,在去年比前年增産23.71%的基礎上,今年産量又增加了2.8%,達到416.8億斤,且今年國産大豆繼續增産且品質明顯好于常年。

  糧食進口是保障國內糧食穩定供應的重要渠道,我國多年來致力於構建糧食進口多元化格局,糧食進口規模也不斷擴大。今年以來,國際糧價不斷走弱,我國強化進口增加儲備。據海關總署數據,1月份至11月份,我國累計進口糧食14373.7萬噸,同比增長9.1%;其中,進口大豆8962.5萬噸,同比增加13.3%,進口小麥1083萬噸,同比增加37.7%……隨著進口體量的增加,小麥、玉米、大豆等品種對國內市場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大。今年以前,國內外糧食市場受多種因素影響,供需發生錯配。今年,這些因素影響逐漸變弱,需求回落,供應壓力開始集中顯現;此外,受美聯儲貨幣政策影響,前期驅動糧價暴漲的投機資金回流,糧價逐漸回歸基本面。11月份,受世界玉米價格驟跌影響,國際粗糧價格環比下跌5.6%,國際小麥價格下跌2.4%,國際糧食價格下跌將進一步對國內糧價産生影響。

  力促糧價穩定

  當前國內糧食需求總體偏弱,具體表現為食用需求低迷,飼用需求偏弱,工業需求一般。

  糧食食用需求表現低迷。小麥和大米是我國的兩大傳統口糧。2022年小麥和大米口糧消費分別佔兩種糧食消費總量的69.17%和73.79%,而大豆和玉米食用消費分別佔13.79%和3.41%。受經濟大環境等因素影響,麵粉、豆製品等消費偏低迷,雖然臨近年底,但需求增長不及預期。就小麥而言,居民家庭消費需求不旺,市場缺乏一定囤貨情緒,麵粉企業開機率偏低,以庫存消耗為主,補貨小麥需求有限。食用需求不強對糧價支撐乏力,價格持續走跌;稻穀需求雖然穩定,但由於需求單一,且口糧需求不斷趨弱,價格也不斷走弱。隨著新稻上市量不斷增加,供應壓力持續增大,稻穀價格進一步承壓;大豆方面,國産大豆主要用於食用,進口大豆主要用於飼用和壓榨,在進口成本走高時,國産大豆也會進入壓榨領域進行補充。但是國産大豆消費走弱,供應端增産後,原本需求較弱的市場也無法消化增加的産量。

  糧食飼用需求表現偏弱。我國養殖業的飼料配方以玉米和豆粕為主,豆粕是大豆壓榨後的副産物,飼用需求直接影響玉米和大豆。4種作物中,玉米的飼用消費通常佔總消費量的60%以上,大豆的壓榨消費佔比通常在85%左右(每噸大豆壓榨産生約780公斤豆粕),小麥飼用消費佔比根據小麥與玉米的比價關係,通常在9%至23%之間,而稻穀飼用消費比例在7%至12%之間,近年來呈上升趨勢。飼用糧需求疲軟的原因主要是需求端生豬價格持續低迷,養殖處於虧損狀態,肉禽、蛋禽端也不樂觀。飼料企業飼用糧需求量處於歷史偏低水準。據飼料工業協會數據,10月份全國工業飼料産量2762萬噸,環比下降2%。以大豆為例,農業農村部因豆粕消費需求不及預期,進一步下調12月國內大豆壓榨預測量92萬噸。而小麥飼用需求受玉米和豆粕需求低迷落價影響,麩皮價格也進一步走低。

  糧食工業消費需求表現一般。糧食作物中工業消費佔比最高的首先是玉米,其次是小麥,最後是稻穀,2022年分別佔各類總消費量的28.17%、9.25%和7.86%。11月份,玉米深加工産品價格穩中有漲,以澱粉和酒精為例,全國均價分別較上月上漲40元/噸和30元/噸左右。在深加工方面,玉米消費有望改善,對玉米價格起到一定支撐作用。

  面對糧價下行,近期多地也在出臺多種措施促進糧價穩定運作,預期回歸基本面。在穩供給方面,我國已經構建起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支援體系,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及時啟動,明確糧食市場的“政策底”,多地下發2023年一次性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糧食主産區嘗試實現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全覆蓋,並進一步試點大豆種植收入保險,這都將降低農民的經營風險。在促需求方面,臨近春節,對畜禽肉類的需求增加有望提振飼用糧需求,口糧需求也將有所增加,疊加工業用糧需求的改善對後續糧價有一定支撐作用,後續糧價有望進入相對穩定期。

來源:經濟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