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上半年是音樂節的狂歡,下半年是馬拉松的盛宴。
12月17日上午8時30分,杭州馬拉松鳴槍起跑,這也是史上第一場在冬季開跑的杭州馬拉松。天氣雖冷,但氣氛火熱。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馬拉松賽事不斷,僅上週日,湖州、千島湖、景德鎮、澳門等多個城市馬拉松在同一天開跑。而過去的11月,全國有近100場馬拉松賽事,熱度可見一斑。甚至有人調侃:“馬拉松太多,腿都不夠用了。”
我們不禁好奇,馬拉松的魔力在哪?這一連串“跑馬”賽事,又跑出了什麼?
人生新狀態
已經參加10多屆杭州馬拉松賽的郭貞,又一次參加了杭馬。
2009年,郭貞被同事帶著一起去杭州黃龍體育中心報名了半馬。彼時,他最多跑過10公里。“第一次訓練不足,經驗也不足,跑到18公里時就有難受的反應,但我堅持下去了。”對跑向終點的那段記憶,郭貞至今都尤為清晰,他和全馬的選手,一起衝向了終點。
那一刻,耳邊是熱情的歡呼聲,心中是堅持的成就感。郭貞第一次感受到馬拉松帶來的快樂。“原來普通人,也能站上賽道,跑出自己的精彩。”那以後,郭貞開始系統訓練,從半馬跑進了全馬,從一個人單獨跑變成帶著更多人一起跑。他的微信好友裏,跑友有2000多人。
像郭貞一樣的跑友因熱愛跑步,進而加入“跑馬”陣營。隨著人數不斷增多,不少大城市的馬拉松已需“抽籤搖號”才能參加。今年的北京馬拉松,13萬人搶3萬個名額;上海馬拉松更甚,中簽率僅為13.7%。馬拉松,正在悄然成為一項全民體育運動。
國際上有一個流行的“馬拉松週期”之説,當一個國家每人平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後,這個國家往往以馬拉松賽事為依託,進入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週期。馬拉松熱潮的背後,是中國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騎車、游泳、足球、籃球、擼鐵、瑜伽、羽毛球……運動項目如此多,為何那麼多人熱衷馬拉松?“它是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界線最為模糊的運動。”在浙江師範大學田徑高水準運動隊教練員、浙江省學校體育協會田徑分會副秘書長胡輝看來,跑步是人類的一種生理本能,強戶外和低門檻是其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不需要基礎,不講究技巧,不需要專業場地。跑步,大道至簡,説跑就跑。
上個週末,湖州首場馬拉鬆開跑。28歲的小夥姚聰聰將自己的首個全程馬拉松賽獻給了這座從小生活的城市。因為一個人到健身房鍛鍊太孤單,姚聰聰2年前加入了湖州悅跑團,跟著跑友們每週堅持練3次。
身高183的姚聰聰,也喜歡打籃球,然而他直言,雖然對籃球運動熱情還在,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激烈的對抗易受傷,在運動場上也漸漸失去一席之地。
有數據顯示,跑步圈層中,30歲以上跑者佔比超六成,其中31-40歲年齡群佔比最高,達33.34%。郭貞等人發動組建的杭州第一個社區跑團——風雅錢塘小區跑團中,225位跑友就集中在35歲至50歲之間。
“跑起來,就覺得自己年輕了。”已經45歲的郭貞如是説道。不難理解,人到中年,各種壓力來襲,跑步進而參加馬拉松賽,成了他們應對職業和家庭壓力、關注個人健康、尋求生活平衡的方式。
城市新名片
跑步熱潮之下,這幾年馬拉松在全國各城市“井噴”式發展。中國馬拉松官網顯示,截至今年11月,全國馬拉松賽已達367場。賽事的密度,已超過平均一天一場。
那麼,為何有這麼多城市“戀上”馬拉松?
在胡輝看來,跑馬亦是“跑城”。不論全馬還是半馬,這既是馬拉松比賽的距離,也是感受地方文化、城市底蘊的體驗之旅。
國際田聯路跑事務部官員肖恩·瓊斯也曾説,要想認識一座城市,跑步是最好的方式。
“賽事太多,我會選擇性地去一些沒有去過的城市。”已經跑了8年馬拉松的磐安人羊小軍,前不久剛參加完錫山宛山湖馬拉松賽。他説,在他參加的馬拉松賽中,很多都頗有特色。如北京馬拉松,開跑之前還能去天安門看升旗儀式,氛圍感拉滿;廈門馬拉松,沿途都是海景,耳邊時不時傳來浪拍打海岸的聲音。
誠如羊小軍所言,這兩年,全國各地的馬拉松賽也開始“卷”起來,各地利用自然地理文化資源,在特色上做文章,辦出辨識度。
不難看出,馬拉松已不再僅僅是一項賽事,它更是一場現象級城市行銷活動,是提升城市形象與影響力的重要載體。
更高階的策略,還利用馬拉松來招商引資。如南京曾在2019年以馬拉松為契機,召開“跑步到南京來投資”招商推介會,成功吸引140余位企業家選手到場。
眼下,馬拉松的熱度不只在城市,還下沉到了縣城、鄉鎮街道。
背靠國家級影視産業實驗區,橫店馬拉松從誕生的那一刻就極具辨識度。每一屆賽道路線都會串聯起橫店多個影視景區,現場還有劇組演員、影視劇扮演者陪跑互動。跑友們説,這是“最穿越、最撞星”的馬拉松。
浙江橫店體育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綜合部負責人透露,在全景式直播、全平臺式推送下,橫店影視城的品牌形象—“影視文化名城 休閒夢幻之都”獲得了宣傳和推廣,還帶來了超過3萬人次的客流量。
“馬拉松不僅可以讓選手愛上一座城市,也能夠通過口碑效應,一傳十,十傳百,把城市名片打響。”但胡輝同樣也注意到,不少城市舉辦馬拉松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比如,賽事現場補給不充足、組織工作不到位、醫療服務不專業……他表示,歸根結底馬拉松還是一項體育運動,而不是為了圈錢掙錢的文旅項目。既然要辦,必須進一步規範賽事的發展,引導馬拉松文化健康、可持續地生長,否則得不償失。
産業新賽道
馬拉松萬人“奔跑”的背後,還有一筆經濟賬。
“我每跑一個城市,都會去這個城市旅遊,有時候還會帶上家人。”姚聰聰算過一筆賬,主要涉及交通、住宿、餐飲以及遊玩等費用,平均一場花費在2000元左右。
一人跑步、多人消費、全家旅遊,成了馬拉松賽事的新特點,更推動著舉辦地文旅産業和經濟發展。各地發佈數據顯示,今年鄭州馬拉松帶動文旅體消費和産業效益1.46億元;無錫馬拉松産生經濟效益達1.95億元。
為此,不少城市還圍繞馬拉松佈局,構建起更為廣闊的消費場景。2023年重慶馬拉松期間,舉辦了“重馬國際消費節”,北京馬拉松,則辦起了美食節。
馬拉松賽事熱,還帶動著整個路跑産業鏈的發展。《中國馬拉松人群與消費洞察報告》顯示,中國跑友年平均花費為11418元,主要花在跑步裝備和賽事開銷上。
“相比打球、騎行、滑雪等戶外運動,跑步花銷並不算多。”郭貞説,他買的最多的是跑鞋,價位200-1000元不等,此外還有運動服、運動補給、運動手錶等。
郭貞已經算是跑友中的節省派了。有些追求裝備的,計時器、競速背心、空頂帽、壓縮褲、能量膠、太陽鏡、壓縮襪……一套下來,花上萬也是常事。甚至不少跑友尤其是年輕跑友還願意為服務和知識付費。“我會在運動類軟體上購買會員。”90後跑友許唯就是其中之一,她説,有了系統的課程訓練,會讓她更加專業。
這些年,各大運動品牌也紛紛進入跑步賽道,開啟裝備突圍戰。如特步押注在跑鞋細分領域,2022年特步營收129億,同比增長近30%,跑鞋成了貢獻最大的産品;今年上半年李寧以跑步和籃球的專業鞋為核心,擴大核心科技産品矩陣,並在跑步服飾上也針對馬拉松賽場和日常路跑兩個不同場景,提升産品體驗。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約有47萬家體育賽事相關企業。近五年來,體育賽事相關企業年註冊增速穩定在30%——40%,年註冊量也從2018年的4萬家增長到2022年的11萬家。
當下,馬拉松的“賽事本體經濟+賽事衍生經濟”模式已逐漸清晰。
據中國田徑協會測算,到2025年,國內路跑及相關運動賽事數量有望增加至2500場,大眾馬拉松參加人次將增加至1000萬人次。如此廣闊前景,與之相關的賽事服務、運動培訓、旅遊餐飲以及體育用品製造業的發展,也更值得期待。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吳麗燕 薛文春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