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拒絕消費:一杯奶茶、一頓外賣、一件某品牌裙子。”
晚上9點,29歲的教育工作者楊晴在筆電上記錄了“今日省錢成就”,“把每一次起心動念但又沒有太大必要的消費項目記錄下來,督促自己省錢存錢。”
楊晴不是年輕人中的個例。在豆瓣網上,“不要買”小組吸引了逾36萬年輕人聚集,討論如何更理性消費;雙十一前,B站和抖音等平臺許多博主爭相推出“拔草視頻”;“存了3萬以後感覺自己變摳門了”登上小紅書的熱門話題榜。
年輕人不熱愛買買買了?一些年輕人表示,相對於無處不在的消費誘惑,希望通過理性消費杜絕不必要的浪費,並獲得心理上的平靜。
有人寫了自己設計的“消費12問”
每次花錢之前先做一遍問卷
楊晴是豆瓣“不買組”成員之一。這個名為“不要買|消費主義逆行者”的小組,如今已有近36.6萬人,小組介紹裏表示“不盲目跟風,不被消費主義裹挾”。有人寫了自己設計的“消費12問”,每次花錢之前先做一遍問卷,能超過8個再消費;有人則介紹自己身處消費意願強烈的社交環境時,如何既堅定又不失風度抵禦消費誘惑的實用技巧,比如“同事湊單買下午茶,就説自己控糖不喝任何飲料”。
小組還進行過“物盡其用成果彙報大會”並進行評獎,匯集網友們為節約物資而進行的各種手工改造,比如有人自己畫設計圖,用紙箱子改造出一個寵物狗屋。
以“不買”為目標的小組在豆瓣還有不少。擁有超5000人的“不買年”小組,設有“不買月嘗試”“不買年打卡”等欄目,鼓勵組員嘗試減少額外消費;而擁有8000多人的“剛剛我忍住沒買XXX”小組,成員們日常記錄當天“忍住沒買”的東西,發帖中奶茶、零食、外賣、包等各類消費品和服務都有。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視頻平臺上,隨著“雙十一”到來,與各類“種草”“安利”視頻同步,“拔草”“踩雷”“智商稅”成為今年不少博主們的視頻素材。在抖音上,11月1日一條“臨近雙十一,希望大家能避開這些智商稅的産品”的6分鐘視頻,剪輯了兒童商品、補水産品、小家電等多類産品視頻,已被轉發超9.8萬次。還有人在短視頻中化身“守錢俠”,分析雙十一促銷中的各種套路,收穫超8萬點讚。
上海女子糾結一個月
乾脆不買了
“不買組”的介紹中,分析了如今從直播帶貨到網紅分享等無處不在的消費需求背後,是“通過煽動起焦慮情緒,讓每個人因為焦慮,不斷去購買,以滿足自己的偽需求”。
“過去消費是為了減緩焦慮,如今不消費也是為減緩焦慮。”市民陳女士在一家外企工作,每天通勤要經過南京西路的大商場,精緻體面的套裝和名牌手袋幾乎是所有同事的標配,“前幾年剛入職的新人也會把名牌包作為目標。”這樣的消費在當時的她看來,除了是精緻生活的體現,還具有相當的社交價值,“一直有各種説法來合理化這種消費,比如著裝對工作業務有幫助,‘先敬羅衣後敬人’嘛。”
但讓她煩惱的是,當身處這樣的環境,自己會不自覺被裹挾。上個月她想購入某品牌的包,周圍人勸她“黑色更百搭”“麂皮不保值”。糾結一個月,她乾脆不買了:“量入而出,不為周圍環境消費,只為自己喜歡而消費,心裏雜音反而少了。”
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的喬亦常常會被種草網紅和銷售們“蠱惑”:一件自己喜歡的商品一旦被説“産量有限”“即將停産”,她就一次購入三四件。而一些商品打上“限量”噱頭,千元價格能炒到上萬。“前一段時間迷戀購買各種香薰蠟燭和香水,現在家裏堆滿這些重復購買的東西,味道都快散了。”
但“踩雷”多次之後,喬亦對著一堆積灰的消費品感到“沒什麼非買不可的”。“減少消費內心反而清靜。就算真的停産,未來還有更新更好的産品,慌什麼呢?”她一度把“拒絕跟風”四個字做成了手機屏保。
喬亦後來加入了有3.8萬成員的“我的家裏空無一物實踐小組”,成了網上一批“拔草”博主的粉絲。在B站上,UP主“羅蘭朵女士”以舒緩平靜的語調吐槽自己裝修、消費等生活中的遭遇,收穫近77萬粉絲。在最近一期視頻中,“羅蘭朵女士”家裏露臺的花死光了,於是把院子裏“倖存者”搬來,“又填滿了,都不要買新的。希望生活就是日復一日。”喬亦很愛看她的視頻,“以生無可戀的語氣把消費吐槽上升到哲學層面。”
一些年輕人在攢錢中體會到別樣的快樂。剛工作三年的宋濤曾是“月光族”,“玩遊戲、叫外賣,好像哪兒都省不下來。”去年他因為一筆業務獎勵存下1萬元,開始想方設法存錢:自己做飯、公交出行、以戶外運動代替遊戲……他坦言看著存摺上的數字增加會感到快樂,今年已攢下7萬元。在小紅書的熱門話題下,有許多網友都像宋濤一樣分享自己攢錢的快樂,有人評論“摳搜真的會上癮”。
“不要忘了我們生活在上海,這本身就是一大資源”
最近,“不買組”一個帖子引起了楊晴和很多網友的討論。發帖網友稱自己的母親喜歡購買價格高昂的小家電,“但很多功能用不上,選擇合適的就好。”但在另一個網友的帖子裏卻認為,消費就是“能力範圍內買最貴的才是合理消費”。在楊晴看來,如今年輕人雖然討論著“不買”,其實大家交流的是“怎樣買得更好”。
前段時間,楊晴頸椎酸痛,打算學同事買個電腦架子抬高螢幕,這樣的産品從宜家到設計品牌都有,價格從數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楊晴將裝修時購買材料的木製包裝盒疊起來,不僅墊高電腦,還多了分類儲物空間,“消費之前先看看自己已有的物品中是否具備類似功能,而不是立即購入新商品。”
楊晴是在結婚裝修房子時改變消費習慣的。當時看了大量博主推薦、公號幹貨和直播後,她感覺“腦子塞滿了”:垃圾粉碎機、全屋凈水、廚房中島……但和家人、設計師商討之後,很多所謂的“需求”其實是被創造出來的,“比如剛裝修時都説開放式廚房擴大空間,現在又流行半封閉廚房了。”數次與家人、設計師爭辯之後,楊晴放棄了大多數商品,“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不要忘了我們生活在上海,這本身就是一大資源。”在喜歡各類文化創意展覽的喬亦眼中,上海為她提供了足夠多免費的文化享受。“比起逛街,豐富的免費展覽、演出活動更精彩。不如把零零碎碎的消費攢下來,提升消費品級。”對此宋濤也有感觸,“黃浦江邊都能騎車、跑步,上海最好的風景都是免費的。”
婚後楊晴和丈夫自己做飯,才發現維持生活品質未必需要更高的消費。“以前點外賣希望乾淨健康一點,都選品牌飯店,一個人一頓近百元也很‘正常’。”如今夫妻自己做飯,會在超商選購品質好的原材料,“開銷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而陳女士對自己的更衣間進行了精簡處理,最近三個月只添置了一件新衣,雖然價格不菲,但“材料和剪裁很好,摒除了流行元素,能穿很多年。”
不過,迷上烹飪的楊晴也發現,新的消費“大坑”又出現在面前:功能分類細緻的烹飪工具、提升質感的新廚具等同樣琳瑯滿目,“套用網上的一句話,‘美食博主家真是什麼都有呢’。”如今在她眼中,保持理性、精準消費,是一項“長期自我修行”。
來源:上觀新聞 | 撰稿:簡工博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