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一片葉子,在浙江演繹著怎樣的故事?
發佈時間 | 2023-11-09 08:52:01    

   茶是中國的符號,也是浙江的金名片。

  17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茶博覽》雜誌發表《世界茶鄉看浙江》一文,寫道:“浙江茶葉連續20年的持續增長,不僅解決了百萬戶農民的增收問題,也為農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道路,浙江堅持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三茶”統籌發展理念,茶産業成為分佈地域最廣、經濟帶動效益最強的優勢特色産業之一,茶葉産量産值、品牌建設、科技發展等領先全國,翹首世界。

  這片葉子,在浙江演繹著怎樣的故事?

  茶文化,走向世界

  寧波三江口,有一塊“海上茶路”啟航地的主碑和四塊副碑,以及茶葉形船體和船栓群。

  “甬為茶港”,茶從浙江走向世界。唐永貞元年(西元805年)九月,高僧最澄攜浙江天台山、四明山産的茶葉、茶籽從明州(寧波)回日本,是為中國茶種傳播海外的最早記載。

  寧波東亞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竺濟法説,浙江的茶器、茶葉猶如珍珠般散落在通往世界各地的航道上,也見證了浙江是“海上絲路”中的重要部分。

  2012年底,浙江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提升發展茶産業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大力推進茶文化建設,明確將茶文化建設納入文化強省建設內容。

  茶文化發展脈絡,越來越清晰。浙江通過發掘全省各地傳統的茶器、茶室、茶具、茶歌、茶、人等資源,鼓勵支援文藝創作和文創産品的開發,做好傳統制茶技藝等非遺系統性的保護。2022年,由浙江牽頭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躋身世界非遺之列。

  同時,浙江以茶為媒、以茶為友,持續多年舉辦中國國際茶博會、國際茶日等重大活動,培育中國茶葉大會、中國茶商大會等茶食品牌,創新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持續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出去。

  做強茶文化,浙江聚焦茶文旅深度融合,茶葉小鎮發展迅猛。生態茶園、創意加工、主題民宿、特色莊園、風景名勝珠聯璧合,讓茶有了更多想像空間,也衍生出更多産業空間。2022年,浙江茶休閒、茶旅遊、茶養生等第三産業産值高達150億元。

  茶文化傳承,關鍵要有傳承人。以西湖龍井為例,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正在實施新生代手工制茶技術人才培養戰略。今年,報名參訓年輕人炒制技藝的學員從2020年的12人猛增到341人,80後、90後、00後佔比高達83%。

  目前,浙江正圍繞茶文化積極謀劃並開展各項工作。中國文化特色茶館團體標準實施工作正在有序推進,調研製定茶文化優秀企業團體標準。在茶文化研究方面,進一步發揮中國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茶器具文化委員會、茶葉品牌建設專委會、興文強茶聯盟、紅茶聯盟、茶館聯盟、茶企聯誼會等工作平臺的作用,加大做好茶文化的研究成果。

  茶産業,帶富群眾

  淳安鳩坑茶、開化龍頂茶、平陽黃湯茶……在浙江,茶産業是山區26縣重要的生態富民産業。山區小縣景寧,就因當地特産惠明茶尋到了一條生態發展之路。

  2005年8月,習近平同志到景寧縣澄照鄉三石村的茶山調研時,叮囑大家要好好發展這個生態産業。

  “這些年,我們開發荒山、優化品種,茶園面積達到2005年的5倍多,村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近10倍。”三石村黨總支書記陳興和説,引進縣裏的龍頭茶企,村裏創新推出“養羊控草”等生態茶園管理模式,還投資建設了全縣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場。

  在景寧,惠明茶是真正的惠“民”茶,全縣4萬名茶農每人平均茶葉收入1.1萬元以上。為進一步增強産業競爭力,今年初,“惠明”系列商標所有權從民營企業轉讓至景寧國有企業,當地茶企可以通過統一的區域公共品牌、統一公版包裝“抱團”拓市場,産品溢價達35%。

  早在2002年11月第一次到景寧調研時,習近平同志就注意到了當地的特産惠明茶,特意囑咐“這個品牌要打大一點,響一點”。如今,浙江已培育200多個茶葉品牌,其中茶葉區域公共品牌有50多個,逐步形成了龍井茶、安吉白茶、麗水香茶、浙南早茶等品牌集群。

  有“中國白茶第一村”之稱的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正把“把白茶從論斤賣變成論杯賣,把賣白茶轉化為賣文化、賣風景”的設想,一步步變成現實。黃杜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盛阿偉説,兩個月多前,村裏和周邊4個村共同成立金葉子旅遊服務公司,要在民宿、停車位等村莊建設方面提質升級,爭創4A級景區。

  在安吉,白茶産業已成為年産量2300噸、産值35.88億元的農業支柱産業。2022年,浙江全省茶園畝均産值達8502元,高出全國平均水準41.1%,在全國主要産茶省中排名第二。

  但浙江不止步于“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2018年4月,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提出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鼓舞下,黃杜村的茶苗、技術被送往湖南、四川、貴州三省五縣,帶動受捐地66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受捐的37個貧困村全部脫貧。

  “當地白茶産業不斷發展壯大,有了自己的銷售渠道,也有地方推出了品牌。”盛阿偉説,從“輸血”到“造血”,茶産業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主導産業,鋪就了一條前景廣闊的産業發展之路。

  茶科技,日新月異

  綠意盎然的茶産業,不光為萬鄉千村帶來了産業發展活力,更厚植于科技的沃土中,推動和支撐産業創新、高品質發展。

  坐落于杭州梅家塢茶園旁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茶葉科研機構。2004年4月,習近平同志到茶葉研究所調研,向科技人員和採茶女工關切地詢問茶園建設、新品種推廣和生産等情況。

  “從田間尋找科學問題、用實踐檢驗科研成果,近20年來,茶研所始終遵循總書記的囑託,聚焦茶産業發展需求和前沿科技問題,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産品的研發和應用。”茶葉研究所所長姜仁華説,圍繞茶葉全産業鏈,所裏先後取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5項、省部級獎50項,實施了90%以上的國家和農業農村部委託的行業各類科技計劃重大項目。

  圍繞産業鏈佈局創新鏈,茶研所深加工首席科學家尹軍峰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盡可能把茶資源“吃幹榨凈”。“我們建立的夏秋茶高值化利用技術體系,獲2020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他説,茶研所的不少深加工技術創新,已廣泛運用於新式茶飲行業,催生出一批新興茶葉深加工龍頭企業。

  “茶産業近年來愈發呈現出融合創新趨勢,這也要求我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深加工技術和産品,更高品質地服務於産業生態創新。”尹軍峰説,茶深加工與多元化利用創新團隊已整合30余個專利技術群,其中有15項專利成果的轉讓合同總金額突破1500萬元。

  浙江的茶葉種植面積、茶葉産量和茶葉産值均居全國前列,如何進一步發揮産業優勢?近20年來,茶研所從9個國家收集了3700多份茶樹種質資源,基於機械化採摘、品質安全、茶的多元化利用、健康成分富集等方向開展育種。

  目前,浙江省茶樹新品種數量穩居全國首位,由茶研所選育的茶樹登記品種數佔全省的六成以上。今年,特早生優質新品種“中茶108”首次被農業農村部列為茶樹的主導品種,這是茶研所用我國綠茶主栽品種“龍井43號”作為母體選育出的新品種,發芽期能比“龍井43”提早2至3天,還推廣到湖北、四川、陜西等地,在全國推廣種植面積超過130萬畝。

  除了提升品種選育數量、品質,3年前,茶研所還完成了“龍井43”的全基因組測序和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組裝,基於這一創新性成果,所裏開發出首款茶樹高密度基因晶片和一批功能性(高兒茶素、低咖啡鹼、高苦茶鹼等)分子標記。“這相當於掌握了品種的生長密碼,借助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我們得以更快對種子的重要性狀進行快速篩選,將新品種育種時間提早五年以上。”茶研所副所長、茶樹遺傳育種首席專家王新超説。

  立足浙江、面向全國,小葉子裏蘊藏的新科技不斷被發掘,撬動全産業鏈的有機更新,也讓中國的茶産業更具魅力和競爭力。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張姝 祝梅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