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攝影為媒,美麗鄉村的破圈試驗
發佈時間 | 2023-11-02 14:54:42    

   在龍泉,有美景的地方就有攝影師,有故事的地方就有攝影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幾個年輕人拿起相機拍攝家鄉美景,讓龍泉的美麗風光成功“走”出大山。此後數十年間,攝影藝術在龍泉大地紮根發芽,不斷開花結果。

1.jpg

△柳山頭村 張有鋼 攝

  如今,對攝影師來説,鏡頭中的鄉村,已跳出純粹的自然風光之美,有了更高層次、更多元化的價值面向。無數美麗鄉村的産業因光影而生、環境因光影而美、生活因光影而興,在綠水青山間定格出一幀幀“攝影共富”的精彩影像。

  攝影師眼中的“最美之地”

  在攝影師潘世國心裏,有一個龍泉最佳攝影地排名。前三強分別是屏南鎮車盤坑自然村、塔石街道李山頭村和蘭巨鄉官浦垟村。

2.jpg

△李山頭村 張有鋼 攝

  這三個鄉村儘管地處偏遠,卻因迥異的美麗景致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攝影師紛至遝來:

  車盤坑位於龍泉市西南琉華山山麓,村舍沿溪而建,環繞兩山之間,形如車盤。村中散佈著300多株百年古梨樹,每到花開時節,雪白的花朵映襯著黃墻黑瓦的古民居,分外美麗,車盤坑也因此成為不少攝影人攝影創作的理想目的地;

  “村落數百年、溪水村邊過、村無百丈平、梯田四時美”,這讓李山頭成為龍泉少有的梯田特色名村。春有水田漠漠、夏有碧禾涌浪、秋有金穗映陽、冬有銀蛇狂舞,李山頭的梯田層層疊疊,線條優美,在群山環抱中,好似一首山水田園詩,咏唱著質樸的農耕之美;

  提到官浦垟,幾乎每一個來過這裡的攝影師心裏就會浮現這樣一個畫面——農家屋頂上嫋嫋升起的炊煙,隨風一縷一縷飄向楓林,在縹緲的煙靄中,光影遊弋在茂盛的樹冠上,使樹葉顯得色澤鮮明,呈現橙紅、橙黃和橙綠的漸變。楓林的前景是殘墻與屋舍,中景是背靠的青山,遠景則是青山襯著的湛藍天空,共同構成了一幅層次感極強的深秋畫卷。

  不同於潘世國的“私人榜單”,對攝影師張有鋼來説,他心中的最佳攝影地會隨著四季更疊而變化。比如眼下,他最期待的是岩樟鄉柳山頭村的“秋日楓景”。

  柳山頭村依山而建,坐落于龍泉北面龍遂邊境的大尖山北麓,海拔800余米,是知名的古樹村。村內參天古樹超過500棵,其中樹齡千年以上的有300多棵,是華東地區稀有古樹名木最多的村莊之一。

  這也是張有鋼每年入秋後必去的創作地,已經持續了近20年。期間,張有鋼創作出了不少聲名遠播的獲獎作品,可他一直覺得,“沒有一件是我心中的滿分作品”。

  他的鏡頭在等待一個畫面——被雲海籠罩、楓葉紅遍的柳山頭村。但這樣可遇而不可求的景象,一直甚少出現。

  多變、難預測,是激發攝影師數十年如一日持續拍攝同一個點位的緣由,也是一個村莊因為攝影而“出圈”最大的秘訣。

  就像車盤坑,在攝影師眼裏,每一株梨樹花開的狀態,都影響著那一年的風景。在潘世國的車盤坑作品集裏,有一張攝于2016年的作品,畫面前景是一枝茂盛的梨花,遠景則是黃墻黑瓦的古民居,金黃的陽光灑在斑駁的墻面上,醞釀出歲月悠悠的意境,“後來發現,這枝梨花再也沒有這樣繁盛地開過。古老的黃泥墻也因為年久失修,坍塌了一半。”

  “每一次拍攝,都像開盲盒。”龍泉多變的美景,讓每一個本土或外來的攝影師在創作時都心懷忐忑,又迷戀不已,而不少鄉村,也因此悄然改變了命運。

  鏡頭助推鄉村“走出去”

  車盤坑的走紅,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村裏300多棵古梨樹密布于房前屋後、溪畔山間。每到春天,梨花競相開放,點綴在老屋、石階、樹林、翠竹、溪流之中,令整個村莊宛若“世外梨源”。2019年,屏南鎮舉辦首屆梨花節後,這一幕“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麗景致經網路傳播,至今讓許多網友唸唸不忘。

3.jpg

△車盤坑村 潘世國 攝

  可在從前,山水的重重阻隔,讓車盤坑人的日子過得很苦。“三四十年前,車盤坑是個非常閉塞的地方,當地人過著肩挑背馱的生活,沒有多少經濟來源。”據琉盤村村務領導小組負責人葉良宜回憶,那時,村民只能在每年梨果成熟的季節,挑著梨到附近鄉鎮叫賣,一斤梨售價0.2元,忙碌半個多月掙一兩百元,只夠補貼家用。後來,迫於生計,當地村民還發展過菌菇産業,但收效甚微,越來越多人不得不選擇背井離鄉外出創業。

  2005年,時任龍泉市人大副主任的陳來葆來到車盤坑,被保存完好的古梨樹群、古民居所吸引,當起了車盤坑的“義務宣傳員”,在他的推薦下,不少攝影愛好者慕名前來觀光采風,有的作品還在攝影大賽中獲了獎,令車盤坑聲名遠播。

  與此同時,村裏不斷加強旅遊宣傳,從2012年開始舉辦梨花節,吸引了眾多周邊地區遊客前來參觀遊覽。陸續舉辦多年後,2019年3月,屏南鎮將“梨花又開放”首屆梨花節暨2019年龍泉鄉村文化漫遊節(屏南站)安排在車盤坑舉行,更是讓車盤坑名聲大噪。

  李山頭村的“出圈”同樣很早。十多年前,村內的連片梯田吸引了一大批攝影愛好者前來創作。2010年,這裡還被麗水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市攝影家協會選為“攝影創作基地”。自此,李山頭開始加強和完善村莊道路、停車場、休閒涼亭等基礎設施建設,以美麗整潔的村莊環境為獨特的自然風光增光添彩。隨後,在龍泉舉辦的鄉村漫遊節裏, “夢幻梯田村,大美李山頭”一舉打響了名聲。

  可40年前的李山頭,由於並無所長而淹沒在數以千計的村莊中,讓人記住的可能只有那一擔擔靠人力運送的糧食,以及如今被人逐漸忘卻的名字“糧山”。在村黨支部書記邱章培的印象中,小時候走出家門,便是1000多畝稻田。秋收時,因地無百丈平,離溪河又遠,既不能以車代力,更無以水力代勞,山上的物産,全靠肩挑背馱送往30余裏外的城裏。

  隨著時間推移,留守家鄉的村民越來越少,“糧山”的糧食産量大不如前,稻田不斷閒置。直到2009年,因為一位愛好攝影的街道幹部對外推介,李山頭的命運發生轉變。

  發生改變的還有官浦垟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木頭經濟”盛行,官浦垟人靠著販賣木材掙了不少錢。隨著生態保護的加強和市場的變化,“木頭經濟“走入了死衚同。為了增加農民的收入,村黨支部書記張小平思考如何利用毗鄰龍泉山的優勢發展旅遊業。他首先想到的是以攝影為突破口,“麗水攝影節的舉辦,讓官浦垟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遊客也越來越多了。”

  攝影記錄鄉村幸福生活

  得益於“楓葉紅時”的美景,官浦垟村民季根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村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在2006年開辦了“林海之家”農家樂,第一年就掙了2萬多元。在遊客量蹭蹭上漲的同時,村民逐漸意識到農家樂也要轉型升級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源。2013年,季根友從“林海之家”搬到新建成的“林趣家園”,這裡各項配套設施更加完善,年營業額也隨之攀升至20多萬元。

  漸漸地,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村民回來了,將掙來的錢用於發展民宿。2016年,“80後”季益興返鄉,開辦了“大鐵鍋人家”農家樂,成為村裏農家樂行業的新生力量。“這幾年,夏日避暑的遊客越來越多,常常忙不過來。”結合旅遊的淡旺季,季益興將眼光瞄向香菇、筍幹、木耳、靈芝孢子粉等農副産品的加工與銷售,年收入達到了25萬元。

  因攝影而大力發展民宿農家樂的鄉村,還有一個叫下樟的村莊。村下有千年古樟,樟下有白雲飛瀑,這是下樟的真實寫照。這個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群的近郊村莊,生態環境優美,景點錯落有致,是攝影創作勝地。

  村民邱月英在村裏開農家樂已有十多個年頭,見證了農家樂的發展歷程:“十幾年前就有不少攝影師到村裏拍照,餓了睏了就向我們買吃的或借宿。在他們的作品影響下,來玩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索性開起了農家樂,慢慢發展到了今天。”

  在車盤坑名為“筱隱·溶月”的民宿綜合體裏,一個會議中心內部簡約時尚,外形卻依然保持著車盤坑原始民居特有的黑瓦黃泥墻。屋外,一條小溪潺潺流動,兩棵繁茂的古梨樹外加一座爬滿青苔的小木橋,構成了來往攝影師眼中“全村最美的畫面”。

  43歲的黃冠潔,是杭州廣晟民宿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2017年春天,他慕名來到車盤坑,漫步于村中的巷弄石道,看著潔白的梨花映襯著古民居的泥墻黑瓦,一見傾心。“中國的美麗鄉村並不少,但擁有如此多古梨樹的‘梨花村’,獨此一個。”於是,黃冠潔決定將公司旗下“筱隱”品牌的第五家連鎖民宿,開進這個美感獨特的小山村。2018年,他陸續與村民簽訂8幢民居租賃協議,逐步將老舊危房改造為精品民宿“筱隱·溶月”。自2020年3月民宿正式開門迎客以來,來自上海、南京、杭州、西安等地的遊客便絡繹不絕。

  從梨樹望見“錢”景的,並非黃冠潔一人。十多年前,村民郭水清和葉秀清就發現,每年梨花盛開的季節,來村裏賞花的遊客越來越多。於是,他們在村裏辦起了農家樂。如今,他倆的農家樂成為溶月民宿的“合作夥伴”——黃冠潔的民宿負責住宿接待,他倆則負責餐飲,攏指成拳的力量,使他倆的收入因此翻了番。

  前不久,位於車盤坑村口的旅遊接待處建成,這也標誌著車盤坑的旅遊發展産業進入了新階段——儘管車盤坑地處偏遠,但對城市遊客極具吸引力,鄉村旅遊産業骨架已經成型。

  光影流轉,麗水的攝影文化,讓越來越多的鄉村美景變成“錢景”,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除了捕捉“美麗”,更能收穫幸福。

來源:麗水日報    | 撰稿:劉淑芳 葉煒婷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