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鏡頭中的梯田20年
發佈時間 | 2023-11-02 14:50:19    

   豐收時節,錯落連綿的雲和梯田在陽光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風吹稻浪,流光溢彩。

  “今天的雲海很美,出片效果特別好。”“現在正是拍稻黃谷熟的最佳時節,錯過就得等明年嘍!”……因為熱愛梯田、熱愛攝影,52歲的農民攝影家李存仁每天都會來到梯田的瞭望臺,或是在梯田的田埂上站著、蹲著、趴著,從各個角度拍攝記錄梯田美景。

1.jpg

  留存千年的梯田,如同一部中國農耕文明的立體史冊。雲海、竹林、溪流、瀑布、村落點綴其間,勾勒出天人合一的生態畫卷。在無數“李存仁”的鏡頭定格之下,20年來,雲和梯田從名不見經傳到炙手可熱,引得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攝影愛好者紛至遝來。

  當攝影文化讓梯田肌理盡情舒展,當雲和梯田的千年農耕與光影的活力因子得以兼釋,人文與自然景觀互相交融,創造出極高的美學價值,田園、鄉村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得以體現得淋漓盡致,也持續吸引國內外目光的聚焦。

  將雲和梯田展示給世界

  “拍攝《雲海梯田伴日升》那一天,持續下了近一週的春雨,當天早上天終於放晴了,形成了久違的雲海奇觀。”攝影師鄭建文對自己成名作的拍攝記憶猶新,“當天淩晨3點,我與一行好友趁著夜色,驅車前往梯田,到達山頂時,天空已經微微泛起了魚肚白。因為當時不少攝影愛好者已經佔據了最佳拍攝位,我思前想後,決定到公路上方的小徑去取景。”

  2001年,鄭建文拍攝的《雲海梯田伴日升》讓藏在深山人未識的雲和梯田為眾人知曉。這幅作品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旅遊》《浙江日報》《中國攝影報》《香港旅遊》等數十家專業刊物上發表或轉載,讓雲和梯田幾乎一夜火遍全國。2004年,它還作為麗水攝影節發行的紀念明信片和央視四套《走遍中國》的VCD封面,漂洋過海抵達大洋彼岸。

  出生於雲和縣崇頭鎮大灣村的鄭建文,稱自己是“梯田人”。因為父親是攝影愛好者,他從小耳濡目染,也對攝影産生了興趣。2001年,鍾情于自然風光攝影的鄭建文,開始了以雲和梯田為主題的攝影創作。不僅如此,近年來鄭建文還在自媒體賬號上持續發佈雲和梯田的攝影作品,其中一幅《冬日即景》還獲得了美國攝影學會PSA銅獎。

  雲和梯田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梯田群,最多處達700余層,海拔落差約1200米,作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距今已留存1000多年。但在全球廣度造就雲和梯田盛名的,是無數像鄭建文這樣的攝影師。他們用相機鏡頭定格梯田風格迥異的美麗瞬間,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國最美梯田”的萬千姿態。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陸續有攝影家來拍攝梯田。20年前,隨著麗水攝影節的舉辦,關於雲和梯田的攝影作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視野中,這裡也成為攝影愛好者追捧的攝影勝地。”雲和縣攝影家協會會長呂周亮告訴記者,20年來,單是雲和本地攝影愛好者拍攝的雲和梯田攝影作品,就獲得了上百個省級以上獎項,“梯田每年出現雲海約100天,‘窗口期’的觀景臺上,每天都擠滿了‘長槍短炮’。在去年的攝影節上,我們展出了200多幅雲和梯田攝影作品。”

  任何一處景致要登上世界舞臺、與全球資源接軌,都需要有效的橋梁。攝影作為“無國界”語言,成為雲和梯田走向全球的紐帶。

  光影再現千年農耕之美

  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説,雲和梯田和他們是相互成就的關係;對於當地村民來説,攝影文化的生根也像是一種灌溉,使千年農耕文明結出了纍纍碩果。

  “芒種忙種,一人、一牛、一架犁;梅雨期期,蓑衣斗笠添稻香”——這鮮活的傳統農耕畫面,歷經千年依然在雲和梯田代代相傳,很多人並不知道,它曾險些消失在歷史中。

  “過去春耕時節,村民集體勞動的場景挺壯觀的,大家的收入也都依賴這片梯田。但隨著現代機械農業的普及,梯田由於地塊狹小、難以使用大型農機而遭遇産糧瓶頸,加上農村勞動力流失,梯田大量拋荒。”崇頭鎮下垟村位於雲和梯田核心景區下方,村黨支部書記陳方偉告訴記者,多年前,鎮裏對土地進行流轉復墾,通過引入外來承包主體推進糧食種植和地塊整治,“2018年後,梯田景區核心區農田的耕作實行統一規劃。”

  經過系統修復後,5000余畝梯田的土地拋荒率從2016年的45%下降到目前的3.3%。而最能見證這一變遷的,莫過於鍾愛拍攝梯田的攝影師。在梯田創作了18年的劉麗莉告訴記者,現在幾乎已經看不到拋荒的現象,“在核心景區,梯田最美的姿態已經得以呈現,對攝影師而言,真是創作之福。”

  “梯田的美,在於一年四季都變幻迥異的色彩,每次都給我不一樣的感受。”從“一眼鍾情”到“無法自拔”,從攝影“小白”到攝影“大神”,劉麗莉一年四季都蹲點梯田,在她看來,每年5月的梯田最動人,“6月要插秧,所以農人們在整個5月都要往田裏注水,站在高處俯瞰,非常壯觀,經過光影勾勒,梯田優美的線條和絢爛的色彩成為絕景。”

  美國CNN曾評選出中國40個最美景點,雲和梯田榜上有名。在鏡頭的羽化蝶變中,雲和梯田從名不見經傳到美名遠揚,越來越多遊客前來親眼一睹梯田風采。而雲和也逐步重視這個天賜的自然資源,持續開展景區打造、土地流轉、荒田復墾、梯田復種、移動基站轉移、開犁節非遺申報……2011年,雲和梯田成功創建4A級景區,2017年,啟動創建全國首個梯田類5A景區,2020年12月,順利通過國家文旅部景觀品質評審,拿到5A創建“入場券”。

  如今在雲和梯田,攝影作為一種群眾文化現象,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生命力,不僅助推産業發展,更燃起這片土地嚮往美、守候美的熱情,讓鄉村充滿生機活力。

  攝影與農耕碰撞無限火花

  “犁了一輩子田,從沒像今天這麼有范兒!”每年一到開犁節,成群結隊披蓑戴笠的農人就會步入高低錯落的田畈,一手扶犁,一手揮鞭驅趕水牛。田壟旁,一群攝影愛好者架持“長槍短炮”爭相取景,在他們的上空,還有嗡嗡作響的無人機盤旋航拍。

  如今,芒種時分的開犁節,與其説是農事節令活動,不如説是一場攝影盛宴。

  “吁……”隨著一聲長鳴,水牛奔行,犁耙在沒過腳踝深淺的水田上“縱享絲滑”。前進時,倒有一種水上沖浪的動感,濺起泥漿時,正是攝影愛好者按下快門的最佳時機,因為“卷著泥漿前行的前景構圖,會讓作品更有視覺衝擊力”。

  這樣的場面,對於下垟村村民雷偉平來説,早就習以為常。“第一屆開犁節時,我就回村幫忙給攝影師準備餐食了。天氣好的時候,我這民宿門口會有一群攝影師搶鏡頭呢。”早年在縣城工作的雷偉平,看好梯田的發展前景,于2016年將自家老屋改造成民宿,“我家在梯田邊,出門就能看到雲海,這麼好的地理位置一定會帶來發展機遇。事實證明,我當初的選擇是對的。”

  這幾年,攝影愛好者成了村裏的常客。雷偉平説,不少初次造訪者見啥都新鮮,“對著一棵草都能拍半天”。他們在梯田中創作的時間就更長了,“有的攝影師在我家民宿一住就是一個月”。

  20年來,越來越多像下垟村這樣散佈在梯田周圍的小村莊,成為攝影愛好者的靈感之源和創作“打卡地”。林立鄉野的長鏡短焦,將詩意盎然的山水定格為一幀又一幀共同富裕願景圖。

  近幾年,雲和梯田輻射帶動全縣近三分之一版圖的南部山區增收振興,惠及群眾4萬餘人。目前,景區農家樂民宿戶均年營業額超過20萬元;景區村民房租金是縣城的3倍,周邊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高於全縣平均水準,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

  青山環繞、綠水蜿蜒、梯田交錯,獨特的農耕畫卷,原生態的鄉土人文風俗,是攝影愛好者創作的“富礦”,傳統的農耕文明正不斷轉化為“攝影+”發展的資源優勢。

  不久前,溫州市龍港市攝影家協會的20余名攝影愛好者帶著“攝影創作基地”的牌匾,在下垟村文化禮堂簽訂攝影交流協議。陳方偉告訴記者,這不是下垟村第一次被授予這樣的牌匾,“此前,杭州愛攝影俱樂部等都在下垟村掛牌攝影創作基地。”

  雲和梯田的成名之路與攝影、旅遊等帶動密不可分。隨著攝影文化市場日益繁榮,“鏡頭經濟”勢不可擋,美麗風景成為攝影産業取之不盡的“優質資源”,昔日名不見經傳的鄉村不斷因此“破圈”,走上振興之路。

來源:麗水日報    | 撰稿:沈雋 陳雅雯 圖 雲和文旅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