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拱宸橋何以“通”世界
發佈時間 | 2023-10-11 11:57:43    

   一岸白墻黛瓦,一岸霓虹璀璨。江南水鄉與現代都市在兩岸和諧共生,橋下千年運河汩汩流淌。

  融通古今的拱宸橋自歷史深處款款走來,在此前的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幻化成光影,與漫天冉冉升起的孔明燈交相輝映,演繹別具一格的“中國式浪漫”。

  煙火氣十足的拱宸橋這下更熱鬧了,不少中外遊客前往打卡,只為切身領略橋的風韻。這座古橋有何特別之處?何以代表杭州?又如何通向世界?

3.jpg

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的拱宸橋 圖源:杭州第19屆亞運會

  一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拱宸,意為百姓擁戴德政。這座如今已成為杭州名片的石橋,其命運不可謂不跌宕,雖幾毀幾建,橋名卻從未變更過。

  拱宸橋是京杭大運河南端的終點,亦是古時杭城通往外界的起點,迄今已有近400年曆史。

  據《杭州府志》記載,這座橋始建於1631年。明代漕運繁忙,拱宸橋所在地正是運河地勢開闊處,商賈民船往來交易頻繁,成為漕運的重要集散點。運河兩岸百姓,期盼著一座橋能連通東西兩岸,拱宸橋的誕生圓了他們的夢,在方便兩岸居民生活的同時,更推動了兩岸商貿繁盛,一時間“帆檣如林,貨物如山”。

  但彼時的拱宸橋是座木橋,歷經風雨侵蝕,至清初漸漸傾塌。在當地民眾的殷切呈請與官府的努力下,才得以重建為更堅固的石橋。相傳康熙、乾隆帝南巡,自運河乘船南下,這座橋便成為迎接兩位帝王的“門面”。

  不幸的是,清末的戰爭讓拱宸橋又遭厄運。戰火之中,橋體受損嚴重,瀕臨倒塌,直至光緒年間,杭州富商丁丙慷慨捐資、重建此橋,才有了留存至今的拱宸橋。

  新修建的拱宸橋,橋身長92.1米,橋高約16米,是杭城最高最長的石拱橋。由於江南土質鬆軟,當時的工匠絞盡腦汁,設計出了薄墩薄拱式結構,用更為輕盈的石板石條鋪就橋面。於是,拱宸橋在端莊雄偉之餘,更添了幾分江南的秀氣與靈動。

  然而,這份韻致在19世紀末險遭損毀。《馬關條約》簽訂後,拱宸橋一帶淪為日本租界。為方便汽車通行,橋面上被鋪築了水泥,古橋風貌遭到嚴重破壞。

  百年倏忽而過,“霜雪經多節愈堅”的拱宸橋,用它的堅毅,歷蹉磨而不倒、迎修築而新生,在一代代人的持續呵護和建設下生生不息。

  2005年,拱宸橋迎來自丁丙出資重建後的首次大修,不和諧的附加物、有害的附生植物被拆清,欄板和48根望柱被修復,隨民族進程而浮沉的古橋重煥光彩。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拱宸橋更是入選世界文化遺産點,成為綴在歷史長河上璀璨的明珠。

1.png

杭州拱宸橋 圖源:浙江文旅

  二

  一座拱宸橋,半部杭州史。拱宸橋之於杭州,絕不僅在於連接運河兩岸,它也是城市生活變遷的見證者,承載著老杭州人的記憶與情感。

  最初為這座橋停留的,是兩岸居民和逐運河而來的船民商賈,他們沿著運河流淌的方向,開起了茶樓、戲館、米行、魚行等六行六館,“篝火燭照,如同白日”的“北關夜市”盛極一時。

  久而久之,傳統手工業與近代民族工業在這片土地上萌芽,杭州的第一盞電燈、第一條鐵路、第一個郵局、第一家報社,都從拱宸橋邊“長”出來。

  新中國成立之後,拱宸橋一帶成為杭城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港灣”。兩岸建起了浙江麻紡廠、杭一棉、杭絲聯等大廠,一廠能解決彼時數千人的就業。每到工人換班的時間,浩浩蕩蕩的人群穿橋而過,拱宸橋東的街市更是熱鬧非凡,擠滿了買點心小吃、採購日用品的職工。

  如今,這些老廠房裏早已沒有了機械轟鳴與忙碌身影,但這些記憶沒有被遺忘,而是以另一種方式沉澱、延續。它們轉身成為博物館、展示館、文創園,成為杭城的文化新地標,成為記錄城市轉型發展的“活態紀念冊”。

  接軌現代文明之餘,拱宸橋也寄託了無數遊子離鄉的躊躇滿志與歸鄉的喜悅辛酸。

  魯迅兄弟從紹興坐船到拱宸橋,再離開浙江外出求學;鬱達夫在橋邊為王映霞寫下小説《清冷的午後》,俘獲其芳心;豐子愷在抗戰時攜家逃難,也曾夜泊拱宸橋下,無奈將心血之作《漫畫日本侵華史》草稿扔進冰冷的河水裏……

  杭城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詩人都在去拱宸橋的路上”。正如當年的文人愛往拱宸橋跑一樣,現在的“詩人們”也被它吸引,喜歡去橋邊的書屋、咖啡館裏坐坐,感受流淌的詩意。

  這種詩意藏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也藏在老百姓悠閒的小日子裏。“拱宸橋頭乘風涼”,許多杭州人的Citywalk,就是到拱宸橋上吹吹風,去橋西直街、小河直街探探店,好不愜意。

  當一座橋,成為一座城的象徵、一群人的鄉愁,它便從有形之橋化作精神之橋,得以跨越時空、連接心靈。

1.png

攝影作品《運河邊的故事》張聞濤/攝 圖源: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三

  在杭州亞運會的美學設計中,拱宸橋是出場率很高的視覺形象元素。吉祥物“宸宸”額頭上就嵌著一座拱宸橋;開幕式上,拱宸橋更是站到C位。“杭州的拱宸”何以成為“世界的拱宸”?

  一方面,橋象徵著連接和溝通,連接著古代與現代,溝通著這頭與那頭。正如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讓人印象深刻的“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以體育和文化為媒的一場盛會,不同國家和地區匯聚在此交流互鑒。

  另一方面,拱宸橋承載著杭州的歷史文脈,彰顯著江南水鄉的人文韻味,也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印記。站在拱宸橋上,望見的是千年運河“灌溉”而成的城市繁榮、百姓富足;踏過橋上石板,靜聽河水深深,也就更能理解大運河文化的意義。

  今天,杭州拱宸橋的名片越擦越亮。如何讓它更加閃亮,還需民間與官方共同發力。

  一方面要留住記憶。“原住民”是歷史的真實見證者與記錄者。要讓拱宸橋一帶的原住民能留在這裡,更留住記憶。比如原浙麻宿舍“榮華里”佈置了一條浙麻文化長廊,勾起小區居民的集體回憶;橋西歷史街區將文旅景觀串珠成鏈,打造“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每位居民都是這裡的一線講解員。

  另一方面要活態傳承。以拱宸橋為起點,從流淌著的文化遺産中挖掘活的歷史,讓更多人讀懂運河文化,使之走向世界。比如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今年升級應用聲光電和多媒體技術,讓觀眾徜徉在動起來、活起來的運河故事中;拱宸橋街道上線了“大運河數字文化星譜”,以拱宸橋地標、人物、作品為線索,引導人們追溯一條河、一座橋的變遷。

  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掛念的事:“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積之涓涓,數代人在橋上回眸歷史、滋養當代;光影縱橫,未來將有更精彩的畫卷在橋上徐徐展開。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浙江宣傳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