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從零起步到首塊亞運銀牌 中國柔術“前路有光”
發佈時間 | 2023-10-07 14:04:32    

   10月6日,中國國家柔術隊運動員苗婕在-52公斤級決賽中遺憾落敗,為中國拿到亞運史上首枚柔術銀牌。

  柔術是一項起源於日本柔道的運動,在2018年首次納入亞運項目,到今年,中國柔術隊帶來亞運首秀。短短幾年間,中國柔術的專業隊伍和社會參與發展到什麼程度?

  很想為孩子拿冠軍的她,遺憾摘銀

  “起來!掃她!”

  “媽媽加油!媽媽加油!”

  在地面纏鬥的焦灼時刻,蕭山臨浦體育館內觀眾一片沸騰,但苗婕還是在嘈雜中分辨出兩個聲音,一個來自教練吳承達,還有一個來自9歲的兒子。

  就在今天柔術-52公斤級比賽中,苗婕連克印度、阿聯酋、南韓三名對手闖進決賽,創造三場碾壓式的勝利。

  決賽中,36歲的她對戰阿聯酋選手,出生於2002年的ALHOSANI Asma。雙方水準相似、互有攻守,最後一分多鐘,苗婕想通過鎖腿降服對手,而對方的防守嚴絲合縫,借勢反轉雙方的上下攻守位置,獲得2分。在倒計時結束前,苗婕沒能再取得突破。

  “很想為孩子奪得冠軍,但沒有做到。”苗婕説,“對於我的年齡來説,已經竭盡所能了。”儘管在鏡頭前保持淡定和健談,回到休息區她還是抹了眼淚。

  “今天苗婕在技戰術和體能上都安排得很好,抓住了進攻機會,但差之毫釐,有點遺憾。”中國柔術隊總教練吳承達説。

  加入國家隊的這一年對苗婕而言非同尋常。作為一位單親媽媽,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孩子這麼久,“他陪我走過了練柔術的全程,遇到任何困難都是他支援我。”不過,她也分享了最近的開心事,“因為我參加亞運會,他喜提一篇作文,炫耀媽媽很厲害。”雖然結果不盡如人意,但她為這件小事驕傲。

  在本屆亞運會柔術項目所有72名女運動員中,苗婕的年齡排在第二,這可能是她唯一一次站上亞運舞臺的機會。“了解我的人都説我是‘拼命三娘’,只要打得動,我就會拼到底。”她説,如果還有亞運資格,她願意再上一年。

  起步較晚,但“前路有光”

  當然,苗婕希望把更多機會留給年輕人。

  18歲那年,她從柔道省隊退役,當過健身教練、也為生計發過愁;2009年她在啟蒙教練的領路下轉項至柔術,親歷了柔術在國內從零起步到如今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

  目前,柔術在阿聯酋、哈薩克、南韓、菲律賓、蒙古等地多點開花,有些國家柔術隊在單個重量級別就儲備了數十位運動員。而我國起步較晚,目前處於二線水準。

  在苗婕所在的上海,轉項之初只有1家場館提供柔術場地,“當時沒有人喜歡這個項目,尤其是願意加入的女生更少,大多數人並不了解。”她説,在訓練5年後,上海才發展到4-5家場館。

  為了備戰亞運,中國在2019年組建國家柔術隊,主要吸納了全國相關賽事的前三名選手,以及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省隊中練習古典式摔跤、柔道的優秀運動員,共計30多名。

  今年亞運前,中國柔術隊已參加了亞洲公開賽和世錦賽,不斷調整備戰亞運的訓練計劃。“對抗性項目必須多參賽交流,多和各國選手切磋,運動員才能獲得提高。”吳承達表示,尤其在吃透賽事規則方面,紙上談兵的效果遠不如上場實戰。

  現在,柔術已經成為國家體育總局舉摔柔運動管理中心的重點推廣項目。“我們有國內外參賽的機會、有不斷學習的態度、有艱苦訓練的心,相信很快就能拉近與頂尖國家的距離。”吳承達説,“期待2026年亞運會,我們將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國家柔術隊 已紮根金華

  這些年,隨著張偉麗等運動明星橫空出世,讓UFC、綜合格鬥、MMA等比賽知名度大幅提升。柔術作為技術鏈中的關鍵一環,群眾普及面較此前更廣。

  “男女老少都能練。”苗婕這樣推薦柔術運動;“觀賞性不高,但實用。”吳承達也這樣評價。這項可以用作防身術的運動,在練習中不會出現摔投等激烈對抗,是群眾體育的優選。

  作為非奧項目,柔術學習在國內仍以俱樂部、地方協會等組織形式為主,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發展得尤為出色。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從事柔術培訓與練習的人數約有5萬。“由俱樂部組織的商業性賽事,可以吸引到600-700人來參賽,可見全國愛好群體已有一定規模。”吳承達説。

  今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舉摔柔中心、浙江省摔跤柔道協會與金華市體育局、金華市婺城區政府等四方簽約,將中國柔術隊的集訓基地定在金華水上運動中心,計劃用社會力量發展柔術運動及文體産業。

  “以往非奧項目國家隊在亞運會之後就會解散,但我們通過引入社會資源,可以繼續組隊訓練、力爭實現市場化運營。”中國柔術隊領隊杜春雷介紹。

  一方面,金華水上運動中心是省運會遺産,在中國柔術隊入駐後已吸引中國摔跤隊和多省市團隊前來集訓,並承辦全國柔術錦標賽,使得場館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當地發揮人才優勢,組織國際柔術裁判員培訓班、開發青少年培訓項目,計劃打造出全國重競技訓練基地。這種模式不僅實現體育與經濟的相互支援,也為柔術運動培養後備人才。

  “項目的推廣跟我們每個柔術人都分不開,苗婕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吳承達説。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胡靜漪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