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發佈實施意見 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發佈時間 | 2023-09-16 09:20:32    

   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

  保護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屬各單位:

  《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已經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5月16日

  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

  為進一步加強浙江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精神,結合浙江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構築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強化生物安全管理,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準,確保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全面保護,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社會綠色發展良性互動,助力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

  到2025年,構建生物多樣性監測網路和相對穩定的空間格局,自然保護地陸海面積分別佔相應國土面積的9.8%和9%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61.5%,濕地保護率達到55%以上,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達到95%以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數保護率達到88%以上,陸地生態系統類型有效保護率達到國家要求。初步形成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

  到2035年,完成全省陸域和近岸海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評估;自然保護地陸海面積佔比都不低於10%。森林覆蓋率、濕地保護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穩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數保護率達到95%,典型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全面建立,形成綠色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

  二、以摸清底數為基礎,強化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

  (一)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以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重要物種棲息地等為重點,定期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推進縣域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彙編全省生物資源編目數據庫,調整公佈全省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組織開展林草、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

  (二)強化生物多樣性監測。制定規範統一的生態系統監測地方標準,建立完善全省生物多樣性監測網路,加強生態系統和生物類群監測能力建設。定期開展物種棲息地遙感監測、重要水體水生生物多樣性監測。加強百山祖冷杉、中華鳳頭燕鷗等重要物種專項保護監測。持續推進全省遷徙水鳥同步調查及環志,在自然保護地、重要海灣、重要濕地建立監測站點。探索開展錢塘江松江鱸魚和甌江、飛雲江香魚等重點水生生物監測。

  (三)建立生物多樣性評估體系。構建耦合生態系統和物種兩個層次的生物多樣性評估指標體系,每5年開展評估併發布報告。評估分析不同生態系統的指示性物種,研究重要物種與環境的關連線制,建立反映生態環境品質的指示性物種清單。開展大型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外來物種入侵、生物技術應用、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等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評價。

  三、以物種及棲息地為重點,構築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

  (一)強化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持續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及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設立,新建、續建和提升一批自然保護地。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旗艦物種及其生境保護管理。持續實施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行動,並建立搶救保護基地。加強象山港藍點馬鮫魚等重要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強化“三場一通道”保護。加強杭州灣、漩門灣等重要候鳥集中停歇和越冬區、主要遷徙路線和重要棲息地保護。

  (二)構建促進物種遷徙和基因交流的生物廊道。在重要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因地制宜構建生物廊道,加強種群間有效聯絡。線上性工程阻隔區域設置生物通道。在錢塘江、甌江、靈江等流域及重要水生生物洄遊通道構建生物廊道,拓展魚類棲息空間。謀劃建設陸海聯通生態廊道。

  (三)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理念,實施全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面推行林長制,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全面啟動千萬畝森林品質精準提升工程,實施新一輪“一村萬樹”五年行動。加大城鄉綠地建設,實現城市“綠量”和城市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雙提升。嚴格控制灘塗濕地圍填,持續恢復杭州灣、太湖沿岸、漩門灣等地生態功能。開展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四)推進重點物種遷地保護。加強動植物園、種質資源庫(圃)等遷地保護設施建設和提升。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基因庫。加強朱鹮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人工繁育,實施野外回歸,實現種群擴大或重建。強化野生動物救護,推進建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對於生境遭到嚴重破壞的重點物種,加強其替代生境研究和應用建設。抓好遷地保護種群的檔案與監測管理標準化建設。

  四、以防範風險為底線,著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準

  (一)加強生物安全監測管理。結合國家級林業有害生物中心測報點建設,完善全省監測網路。應用生物安全風險測報防治新技術新裝備,快速感知生物安全風險。完善長三角農作物重大病蟲害聯合監測機制、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體系。強化國門生物安全風險預警,嚴格做好疫情監測和安全風險監控。完善監測資訊報告系統,建立生物安全應急預案、技能培訓、跟蹤檢查、定期報告等工作制度。嚴格生物技術研發應用監管。

  (二)強化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監督管理。以重點調查和普查相結合,建立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編目數據庫。建立跨部門聯通共用的全省種質資源資訊管理平臺。完善生物遺傳資源的獲取、利用、進出境審批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加強生物遺傳資源對外提供和合作研究利用的監督管理。

  (三)加強農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和轉基因生物監管。深化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建立健全長效防控機制,實施“即現即清”的除治措施。開展疫情普查和檢疫執法專項行動,推進管理工作“落地上圖”。開展野豬等致害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加強野豬危害綜合防控。加強美國白蛾、紅火蟻、舞毒蛾等危險有害生物專項監測調查。強化農業轉基因生物的標識管理和安全監管。

  (四)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預警監測和源頭防控。加強部門協調,統籌協調解決外來入侵物種防控重大問題。開展主要外來入侵物種普查與名錄編制,實施預警、控制、評估、清除、生態修復等工作。依法依規引進國外、省外物種,強化引入後使用管控。控制和治理加拿大一枝黃花、福壽螺等主要外來入侵物種。加強口岸防控和動植物檢驗檢疫。

  五、以可持續為遵循,推動生物多樣性資源利用

  (一)加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開展新品種、新品係、新遺傳材料創制。加強對生物資源基因性狀和功能的鑒別、篩選,建設重要、瀕危畜禽遺傳資源庫和農作物、林草種質資源庫。提高種質資源品種改良生物技術水準,推進釀造、燃料、印染、藥品、建材等方面替代資源研發,促進生物資源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二)推動生物資源價值轉化。發揮山區26縣、海島縣等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優勢,培育高品質、多樣化生態産品和生態資産交易市場,培育壯大生態旅遊、康養運動、生態服務等特色産業,做大做強有關農産品品牌。開展重要林木、竹、茶、食用菌、野生花卉和藥用植物等生物資源的人工繁育,減少野生生物資源消耗。推進自然保護地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鼓勵原住居民參與特許經營活動。

  (三)探索開展多領域可持續利用。探索建設麗水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磐安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景寧畬族生物多樣性産學研用、象山海上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地和安吉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基地等,提煉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浙江經驗。建設改造一批管理規範、各具特色的生物多樣性體驗地。開展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監測網路建設,實施海洋生物資源調查、監測和利用。

  六、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執法監管能力

  (一)數字賦能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性重塑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體系,建設全省統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資訊平臺,整合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衛生健康、林業、海關等部門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級各類生物資源數據庫,實現跨層級、跨部門數據共用共用。謀劃生物多樣性多跨場景,構建全過程閉環管理體系,實現省市縣三級貫通。

  (二)完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標準體系,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保護地管理、濕地保護、病蟲害防治、種質資源管理等地方性法規規章制定修訂工作,完善相關標準。評估修編《浙江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健全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三)加大執法力度。健全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嚴厲打擊非法利用和破壞生物資源及其生境等違法犯罪行為。實施八大水系禁漁、海洋伏季休(禁)漁、長江口禁捕制度和帆張網漁船清零等專項行動。將違反生物多樣性保護行為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等專項行動。加強進出境領域執法,打擊非法走私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

  (四)完善區域協作機制。積極參與全球多邊環境治理,切實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濕地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等公約。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生態環境聯保共治和外來入侵物種聯防聯治。共保黃山—懷玉山、武夷山、東海及台灣海峽等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共築皖南—浙西—浙南山區綠色生態屏障,共推太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

  七、以公眾參與為抓手,推動形成全民保護生物多樣性新格局

  (一)加強宣傳教育。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法律法規、科學知識、典型案例、重大項目成果等宣傳。推動自然展廳、科普展館等宣傳展示生物多樣性。面向各級黨政幹部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加強學校生物多樣性科普教育,增強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二)引導全民參與。推動各級黨委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公眾自覺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激勵開展宣傳教育諮詢服務和法律援助等活動。引導公眾對誤捕、受傷、受困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進行及時救治和放生。鼓勵公眾踐行有利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綠色生活方式。

  (三)加強公眾監督。拓寬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眾監督渠道,鼓勵公眾積極舉報濫捕濫伐、非法交易、污染環境等導致生物多樣性受損的違法行為,完善公眾監督制度,支援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建設可能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項目,應當充分徵求利益相關方意見。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機制,強化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司法保障。

  八、加強組織保障

  (一)強化組織領導。建立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機制,加強協作配合。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將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指標和任務納入目標責任體系和美麗浙江建設考核,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增效。

  (二)強化科技支撐。深入實施“雙尖雙領”計劃,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推進生物育種、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研究。加強生態定位站網路體系建設。強化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組建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庫,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建立專家工作平臺。

  (三)強化資金保障。統籌相關財政資金,加大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支援力度。探索市場化、社會化投融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出資設立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保護相關基金,多渠道、多領域籌集資金。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辛文    | 責編:張逸彬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