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互換特産”網上盛行,是驚喜盲盒還是遭遇欺騙?
發佈時間 | 2023-09-06 08:53:27    

   “互換特産”,即陌生網友口頭約定,互寄家鄉特産。2023年8月以來,“互換特産”在各社交平臺流行,成為陌生人之間一種線上社交的新模式、新風潮。網上有很多打包家鄉特産的視頻以及收到特産的拆包視頻。這其中,有人嘗到了甜頭,但也有人被騙了。

  慈溪網友“我是誰”的交換經歷很順利,她在網上看到這個覺得很有趣,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和北京的一位網友聯繫上了,她給對方寄了指定的油讚子、一包泡椒味的筍、年糕幹、橘子幹,還有自己給對方搭配的梅幹菜餅、長鼻王、柚香汁、薩拉咪等等,總價值大概300元左右。對方給她回寄了北京的特産,稻香村,威化餅乾、肉蒜腸、北京速食麵,維生素麵包,還有薯片。“網上買怕踩雷,這種互換方式還挺新穎的,我收到的很滿意。”

  相比下,河南的網友“Hh”就沒那麼幸運了,她給一個四川的網友精心挑選了價值300元左右的禮品,對方先是説自己“流産”住院,之後消失,還把她給拉黑了。“半個月過去了,對方把我微信電話都拉黑,但我寄給對方的東西顯示簽收了,這明顯是故意的。”

  對於特産互換,律師怎麼看?記者諮詢了浙江凱旺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根,陳律師表示: 從法律上講“互換特産”是一個互易合同關係,就是以物易物。雖然雙方並沒有簽訂書面的合同,但是實際雙方通過網路平臺的溝通,已經達成了互易合同的內容,雙方應當按照約定履行合同義務。

  但是由於互換特産涉及的金額都不高,所以即使在互易的過程,一方出現了違約行為,守約方往往並不會嚴格的追究違約方的責任,這就給一些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機,導致個別人員,利用互換特産的名義騙取對方的特産;更有個別人員利用互換特産的名義,套取個人資訊,甚至實施詐騙行為。

  陳律師也提醒各位網友,對於互換特産行為,要謹慎。

  首先,保護好個人資訊,不要將個人的姓名、電話、家庭地址等輕易洩露給不認識的人。在互換的過程中儘量不要使用全名、家庭住址等。其次,盡通過微信、平臺記錄等盡可能了解對方,減少被騙的可能。在互換特産前與對方協商好互換的內容、總金額等,雖然這可能減少了收到特産的神秘感,但是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我們的利益。最後,如果不幸被騙了,一定要向平臺反映。平臺有義務對違法行為的人採取封號、保存證據、移送公安等措施。

來源:潮新聞    | 撰稿: 劉棟 實習生 廖欣穎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