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33年,三屆亞運會,三個杭州人的接力
發佈時間 | 2023-09-06 08:35:04    

   從北京到廣州再到杭州,從吉祥物“盼盼”到“五羊”再到“江南憶”……跨越33年時光,中國將第三次以亞運會為名,將不同地域的人們聚集到一起。

  接棒亞運,于杭州而言,是傳遞,是傳承。2023年9月8日,杭州第19屆亞運會將啟動火炬傳遞,將時鐘撥回到33年前,感受火炬傳遞背後承載的城市變遷。

  那一天,武林廣場變“小”了

  2023年9月4日,今年已經79歲的杭州資深攝影發燒友盧寶泉打開塵封已久的相冊,他的思緒瞬間被帶回到33年前的同一天。

  “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46歲的盧寶泉騎著自行車,哼著小曲,身上背著從香港花了400多元買的美能達膠片相機,前往武林廣場。

  不到8點,武林廣場早已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這場景著實讓盧寶泉嚇了一跳,瘦小的他想了很多辦法都擠不進。

  “我靈機一動,擠不進就找高處,跑到了浙江飯店,也就是現在的國大城市廣場樓頂,跟保安好説歹説,才給了我5分鐘拍照時間。”盧寶泉指了指照片説,這才有了這張照片。

  照片中,上萬人聚集在武林廣場上,有的手舉北京亞運會會徽和吉祥物“盼盼”的橫幅,有的站在板凳上,小孩則騎在大人脖子上……只留下一條5米左右的亞運會火炬傳遞通道,武林廣場似乎變小了。

  “這可是中國第一次舉辦的綜合性國際體育大賽,還記得那時候大家都響應國家倡議,紛紛捐款。”盧寶泉笑著説,杭州人熱愛亞運的心在30多年前就萌芽了。

  火炬從武林廣場向延安路傳遞,沿途居民在家中探出腦袋圍觀,“解百”天橋作為最佳觀賞位,也早已經擠滿了人。

  “那時候,延安路很寬闊,兩側是六層樓高的居民樓。”盧寶泉説,現在的延安路變“窄”了,這是因為大家生活好了,轎車多了,有了機動車道,兩側的居民樓早已變為高樓大廈,人氣更旺了。

  曾經,跑到別人家蹭電視的畫面;曾經,走出了武林門就是郊區菜地;曾經,小賣部老闆大聲喊“誰家電話,下來接一下”的場景,現在只存在於盧寶泉的記憶之中了。

  “沒想到這張照片在第二天被杭州市級媒體刊發在了頭版頭條上。”盧寶泉孩子般地笑著説,再看這張照片,當年一同傳遞的,還有杭州人的精、氣、神,社會才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那一年,“錢江時代”正接棒“西湖時代”

  看到北京亞運會火炬在杭州傳遞的新聞和報紙上盧寶泉拍攝的照片,在江幹區體委工作的章健華心裏很是激動,“今年43歲,要是能參與到亞運會中,那該多好啊。”

  那是1990年9月5日。20年後,章健華的心願得以實現。

  2010年第16屆亞洲運動會上,已經63歲的章健華成為拳擊項目裁判,主要負責編排比賽日期、每個單元的比賽場次,運動員稱重和抽籤工作。

  “90年代,在那個缺電視、沒手機更沒有網路的年代,要看到火炬傳遞只能去現場,或者第二天看報紙。”章健華説,2010年,自己是從電腦上看的亞運會火炬傳遞。

  這次亞運之行,讓章健華對廣州有了深刻印象。2010年的廣州早有了地鐵,從佛山拳擊比賽場館坐地鐵到廣州,需要40多分鐘,城市新地標“小蠻腰”廣州塔也剛剛亮相。

  彼時的杭州,地鐵1號線還在建設中。為了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杭州市政府提出“旅遊西進,城市東擴、沿江開發,跨江發展”的城市規劃,“西湖時代”正邁向“錢江時代”。

  城市發展的“火炬”由此從“西湖”交接給了“錢塘江”。

  章健華拿出一張2010年錢江新城的明信片説,那時候的錢江新城,只有市民中心、“大金球”杭州國際會議中心和“月亮”杭州大劇院,但遠處的塔吊,預示著這裡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時候經過‘雙子塔’來福士還是一片空地,圍擋上用塑膠板貼著‘來福士’三個字。”章健華笑著説,現在一座新城拔地而起,不敢去,怕迷路。

  如今已經76歲的章健華早已享受起了幸福的退休生活,但第19屆亞運會將在家門口舉辦,這讓他又有了牽掛,廣州亞運會的時候還沒有智慧手機,沒能留下照片成為他的遺憾。

  不久前,章健華跑到亞運村參觀後寫道:地鐵6號線上來後,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望看嶄新的樓群不知措所。一位熱心的保安問我:大伯!你在尋什麼?我回答他“在尋夢”。

  這一刻,要向世界傳遞文化自信

  張韻茹也在尋夢。2010年廣州亞運會上,她,或許就與章健華擦肩而過。

  13年前,就讀于暨南大學的張韻茹以大學生身份成為廣州亞運會城市誌願者、亞殘運會賽會志願者。

  “亞運會期間的主要任務是維持秩序和普及知識。”張韻茹説,到了亞殘運會,又迅速“切換身份”至賽會志願者,進入場館,負責媒體運作混合區志願服務,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

  從那之後,她開始期待,要是自己家鄉浙江有朝一日能舉辦亞運會等高級體育賽事,自己一定第一時間報名志願服務。

  13年後,作為浙江工商大學一名教職工,張韻茹不僅擔任了學校亞運會學生志願者的面試評委,還第一時間報名成為手球場館團隊儲備人員。

  有了亞運會城市誌願者的經歷,張韻茹深知,除了觀賽外,讓中外遊客了解一座城市,要從文化開始。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向全球講好浙江故事和杭州故事。

  2016年,初到杭州的張韻茹便被杭州的歷史深深吸引住了,西湖是杭州的“根”和“魂”;京杭大運河最南端,沉澱著杭州的歷史文脈;良渚古城遺址,標誌著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有據可查。

  “錯過了西湖、京杭大運河申遺成功,但見證了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張韻茹説,每年都會組織學生至少參與一次良渚古城的公眾考古活動,在實踐中了解中國的歷史。

  “歷史文化傳承,在這次亞運會上隨處可見。”張韻茹舉例説,從吉祥物“琮琮”“蓮蓮”“宸宸”,再到以良渚玉琮為表徵、以人文歷史和山川風物為主幹的亞運火炬“薪火”,還有呈現杭州山水景觀的亞運獎牌“湖山”等等。

  張韻茹相信,即將開始的杭州亞運會火炬傳遞,將蘊含東方文化、中國特色的亞運美學元素,以及中國人文化自信的美好一面傳遞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來源:浙江線上    | 撰稿:包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