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合肥探索取消公攤面積計價 專家:未來或是一種趨勢
發佈時間 | 2023-08-23 09:21:14    

  商品房公攤面積,一直是中國樓市的熱點問題。近日,在探索取消公攤面積計價的路上,合肥有了新動作。

  據合肥日報消息,7月28日下午,合肥市召開全市房地産工作專題會議,會議明確十大舉措,包括“大膽穩妥推進商品房‘現房銷售’試點”“為避免公攤面積比例過大,要積極探索商品房銷售按套內面積計價”等,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舉措中提到的“要積極探索商品房銷售按套內面積計價”,釋放了取消公攤面積計價的信號,備受社會關注。對於這一舉措,合肥學院房地産研究所原所長淩斌告訴潮新聞記者:“取消公攤面積和取消公攤面積計價是兩個概念,對於消費者來説,後者具有更實際的意義。合肥此次提出的政策先進大膽,恰合時宜,能夠促進合肥房地産業高品質發展。”

  早有地區探索實踐“取消公攤”

  何為“公攤面積”?1995年12月1日實施的《商品房銷售面積計算及公用建築面積分攤規則》曾給出定義,文件規定了房屋公攤面積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設備間、保安室、變電室、過道走廊、公共門廳、垃圾道、共用墻體,另外還包括整幢服務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以水準投影面積計算。

  一直以來,公攤面積計價的方式飽受爭議,取消公攤面積計價的呼聲不斷,事實上,部分地區已有實踐。早在2002年,重慶就取消了公攤面積計價,而後在2012年,香港也取消了該計價模式。

  據悉,2002年6月,重慶市通過了《重慶市城鎮房地産交易管理條例》,以地方規定的形式要求商品房現售和預售,都必須以套內使用面積作為計價依據;2012年12月,香港政府發佈通告,從2013年開始,二手房銷售要用“實用面積”來標價;2013年4月,香港政府發佈《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新房只能用“實用面積”來標價,實用面積並不包括空調機房、窗臺、閣樓、平臺、花園、停車位、天臺、梯屋、前庭及庭院的每一項目的面積,即使該些項目構成該物業的一部分的範圍。

  浙報傳媒地産研究院院長丁建剛告訴潮新聞記者,重慶和香港取消公攤面積的探索是有益的。並非像大多數人所想像的那樣,公攤面積是由開發商決定的。“公攤面積和公攤系數,都是由政府的測繪部門來測繪決定的,而不是開發商自己能定的。哪些面積分攤哪些面積不能分攤,也是有國家測繪規範的。公攤面積最大的問題在於大多數人不明白,不夠透明。而取消公攤面積計價其最大的益處是會使商品房市場交易更透明,非專業的購房者,減少花冤枉錢的感覺。”

  取消公攤面積計價是未來趨勢

  對於“取消公攤面積計價”的政策信號,消費者們則更關注落地和執行。記者隨機採訪了數位浙江和安徽的“準購房者”,他們都提出了幾個問題:取消公攤面積什麼時候能實現?取消公攤面積計價,房價會漲嗎?

  丁建剛表示,把公攤面積計入建築面積,是中國獨有的。未來,以凈面積(或者套內面積)計價,並作為後續物業管理等服務的計價標準,應該是一個趨勢。但由於過去中國房地産市場高速發展的20多年中,一直是以包括公攤面積在內的建築面積為計價標準。二手房交易、物業管理費用,甚至室內裝修,也都以建築面積為計價標準。整個體系的改變和轉換,可能需要較長時間,需要國家法律法規的推動。

  對於房價是否會上漲的問題,丁建剛認為,理論上取不取消公攤面積和房價沒有必然的聯繫。“現在的計價體系是建築面積。如果取消公攤面積,那麼整個體系會轉為使用面積,或者套內面積。市場價格不會因為取消或不取消公攤面積而發生一個斷裂函數的變化,主要還是由市場供求關係,投資熱度,和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決定的。”

  淩斌則表示,要辯證看待取消公攤計價與房價變動的問題。他提到,此次合肥出臺的十大舉措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將大膽推進“現房”銷售擺在了第一條,這也是取消公攤面積計價舉措實施的保證。未來,合肥市在新房銷售過程中,取消公攤面積計價是要和現房銷售捆綁在一起的。如果商品房進行預售模式,消費者看不到房屋的實際結構,開放商有可能會為了節約成本,導致房屋設施減配、品質下降;但如果進行現房銷售,消費者能夠直觀地看到房屋的品質,再做選擇,則會讓開發商提高房屋的品質。所以合肥市這個舉措是先提出現房銷售,再取消公攤面積計價。但現房銷售之後,開發商的財務成本就增加了,房價也可能會上漲,“但相應的,房屋品質也更有保證。”

  8月21日下午,潮新聞記者致電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産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取消公攤面積計價的政策還在探索研究中,還沒有實際的項目落地,有進一步的進展會通過官方平臺公佈。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魯傑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