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盛夏,貴州省最南端、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地帶的荔波縣,卻是一片涼爽宜人。
在荔波縣玉屏街道拉岜村丘陵果園裏,柚子、枇杷等時令鮮果,正沿著台州市集英農林科技有限公司鋪設的單軌,坐著單軌運輸機順溜而下。不遠處的朝陽鎮八爛村丘陵果園裏,也鋪設了同樣的單軌。
“今年5月剛鋪好,現在肥料進果園、鮮果出果園,比從前省力多了。”當地村民點讚。
浙江企業研製的農機,開進貴州的丘陵。由市場端締結的良緣,如今更收到國家層面高度肯定——
近日,農業農村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在若干省份開展“一大一小”農機裝備研發製造推廣應用先導區建設的通知》。
其中明確,由浙江省協同貴州省、雲南省建設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研發製造推廣應用先導區,重點探索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研發製造、熟化定型、推廣應用三位一體的新機制新模式。
總結起來一句話:浙黔滇三省將聯手大力發展國産丘陵農機。那麼問題來了,為啥把這三個省湊一起?接下去,大夥兒打算怎麼幹?
01 供需聯手
中國為什麼需要發展丘陵農機?
這得從中國的地貌特徵説起。翻開中國地圖,層次分明的地貌,被繪以不同顏色。山脈與平原之間,片狀零散的淺黃色,標示的就是丘陵地區。
數據顯示,丘陵山區耕地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均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是中國糧油糖和特色農産品的重要生産基地,涉及農業人口近3億人。
從具體分佈上看,丘陵茶園面積佔全國茶園面積的93%,丘陵果園面積佔62%,丘陵馬鈴薯播種面積佔78%,還有丘陵甘蔗、油菜籽、水稻、蔬菜播種面積分別佔到62%、57%、39%和37%。
比重如此之高,與之相對的,是丘陵山區作業成本高、規模化水準低等難題。要實現産業現代化、讓丘陵山區的農民儘快挑起“金扁擔”,提升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化水準,勢在必行。
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次對推進丘陵山區機械化作出部署。而生活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人,對丘陵山地再熟悉不過。
貴州、雲南的地貌特色,也與浙江情況類似。可以説,“氣味相投”農業地理環境,是三省協同開展丘陵農機合作的基礎。
再看産業發展基礎。
浙江省農業機械學會副秘書長周延鎖告訴潮新聞記者,浙江在丘陵山地小型農機研發製造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礎優勢。
截至2022年,浙江農機總産值超過790億元,居全國第四。全省共有4200余家農機製造企業,群體龐大、製造保障能力強,植保機械、園林園藝機械、微耕機、排灌機械等産量位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浙江圍繞丘陵山地小農機械,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研製推廣應用一體化、工程化攻關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創新成果,需要加速推向市場。”周延鎖説。
比如,本文開頭提到的台州集英成立於2018年,是專門研製丘陵農機的裝備企業,目前公司産值規模在5000萬元左右。
總經理盧平波告訴潮新聞記者,貴州一直是集英的重要市場之一,“我們的履帶式搬運機在貴州銷得特別好。”
第三,相較平原地區的農機研發製造,適用於丘陵山區的小型農機算是一個細分賽道,更有著廣闊的前景。
從全球範圍來看,日本、美國、德國、義大利的農機研發生産製造相對領先。而日本、義大利在小型農機領域見長。
其中,一海之隔的日本,地形多山、崎嶇,山地和丘陵面積佔70%以上。
為適應耕地面積少且分散的特性,日本根據自身産業實際,開發了對應從種植到收穫各環節的農業機械,並建立了成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潮新聞記者,目前,我國在丘陵山區農機製造研發上的能力還與國際領先水準存在一定差距。但令人欣慰的是,這條新賽道上,已經有了越來越多選手,盡力追趕,才有超越的機會。
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無論農業現代化發展、鄉村全面振興還是縮小“三大差距”,丘陵山區現代農機這塊短板,必須加緊補起來。
台州臨海,目前山地軌道運輸機的保有量佔到全省約三成。
臨海市農機管理總站副站長屈呂標告訴潮新聞記者,當地從2016年就開始推廣山地軌道運輸機,起初,是為了化解柑桔生産運輸過程中存在的路途險、效率低、勞動力匱乏等痛難點,現在,山地軌道運輸機已廣泛服務於當地的楊梅、獼猴桃等農業主導産業。
相較大規模的農藝改造,山地軌道可以根據地勢狀況迂迴而建,以較少的成本較快地改善生産運輸條件。
臨海全市柑桔種植面積20萬畝,有八成以上都在山上。500米長的山地軌道延伸之處,原先果農挑一擔柑桔上下山就需要用上一天,現在只需要20分鐘。
這樣的狀態非一時之功。屈呂標説,山地軌道並非新生事物,早年就有企業從日本引進,但400多元一米的建造成本令不少果農望而卻步。
2016年起,山地軌道運輸機被列入浙江省農機購置補貼試點,浙江企業自主研發的裝備成本降至原先的四分之一,再加之補貼政策引導,當地山地軌道保有量從2018年開始呈明顯上升趨勢。
也正是這樣的開端,造就了更多浙江農機企業鼓足幹勁搞研發、開闊思路“走出去”,服務全國多地的丘陵山區特色農機需求的新局。
02 浙江能做什麼
有心人會注意到,浙黔滇三省的合作之中還有一個關鍵詞,“協同”。三個省湊在一起,浙江能做什麼?
早在兩年前,浙江就首次以“農業高品質發展”為題召開全省大會,將“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確立為農業現代化的抓手。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41個丘陵山區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0.38%,位於南方丘陵山區省份前列。
往産業鏈前端看,浙江正在著力攻克的,是丘陵山區無機可用、有機難用這兩大難題。
浙江挺能勝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應葉挺告訴潮新聞記者,與金華市農科院等部門合作,企業正在研發一款適用於茭白全程施肥和收穫的農業機械。
“這是我們研發的第三年,産品也已經迭代到第三代,今年下半年有望能再有新機器出來。”應葉挺説,茭白生長于水田,目前全球範圍內相關農機都屬於空白。
研發這樣一款産品的挑戰是多層面的。比如,行進過程中,機器不能陷入水裏,還要把“身高”2-3米的茭白葉割下來,根據不同用途區分、打捆。
挺能勝1984年成立於永康,七年前開始專注于丘陵山區小型農機研發。應葉挺説,除了填補特色小型農機的市場空白,企業另一個發力點是産品智慧化,希望在細分領域做出先發優勢。企業正在研發一款適合小田塊的智慧小型插秧機,近期會有第一代樣機。
丘陵山區農機研發有一對顯著矛盾:特定市場需求迫切,但相較廣袤平原地區的農機通用性,丘陵山區的使用場景更複雜,從全國範圍看不算是一個“大品類”,因此研發成本、生産成本高。
去年,挺能勝的技術研發投入已佔到總銷售額的10%以上。應葉挺説,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既能解決一部分經費問題,政府、市場、企業合力,也能更好更快地進行小型農機技術相關儲備。
永康也是浙江農機研發製造的高地。永康市畜牧農機發展中心副主任李方華告訴潮新聞記者,狠抓農機核心技術攻關,當地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領雁”“尖兵”等農機裝備研發攻關項目,目前已研發生産新機具20多臺(套)。
比如,浙江星萊和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研發的水稻多功能插秧機,可以通過操作部件更換,實現開溝等十種功能。企業參與完成的“多功能插秧機關鍵技術研究及産品開發”項目,榮獲2021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從企業和市場供需層面看,三省協同共建,可以進一步放大研發製造與市場推廣的優勢,讓各式資源、以及裝備的研發、試用和推廣擁有一塊更大的“試驗田”。
比如,台州集英正與貴州畢節一家農機企業開展馬鈴薯收穫的機械研製,同時,企業已跟貴州大學開展合作,研發刺梨採摘設備、小型遙控式履帶旋耕機、多功能管理機(播種、採摘)等丘陵農機。
而挺能勝正在雲南昆明建設生産基地,計劃通過這一支點拓展西南地區、服務東南亞市場。
從政府層面看,這兩年,浙江聯動貴州、雲南,在部門協同、市場對接、人才交流等方面先行先試。
去年以來,浙江先後邀請貴州、雲南農機化主管部門、合作社、産銷企業等,前來考察浙江的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和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建設情況。今年,浙江又帶著自家農機産業頭部企業去貴州考察對接,共商兩省農機化合作意向。
“在部司指導下,三省已就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合作方案達成初步共識。”浙江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與數字化處相關負責人透露,圍繞農機研發製造、推廣應用兩大重點,未來,浙黔滇三省將在需求梳理、聯合攻關、産品推介、産業投資、科技合作、技術培訓、社會化服務、農機鑒定、推廣活動等方面開展合作,並建立健全相應的常態化工作機制。
從研發到測試再到市場驗證,一款農機要真正走向市場,起碼需要2-3輪生産週期的“試煉”。
而通過跨省協同合作,三省將滾動更新協同省份先進適用農機具重點需求,聚力開展聯合攻關,合作開展丘陵山區創新産品試驗熟化,加速推動適用農機推廣應用全鏈路進程,儘早為全國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打造樣板。
來源:潮新聞 | 撰稿:祝梅 夏丹 通訊員 徐招璽 裘雲峰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