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三地入選這個全國試點:城市醫聯體,聯動為什麼
發佈時間 | 2023-06-25 08:58:56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公佈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城市名單,明確在全國佈局81個試點城市,我省湖州、台州、金華三地入選。

  城市醫療集團,是城市醫聯體的重要形式。在醫改進程中,無論是城市醫院“牽手”縣級醫院的雙下沉模式、還是縣級醫院統籌管理鄉鎮衛生院的縣域醫共體,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基層的醫療服務水準。那麼,改革方向“瞄準”城市的醫聯體,如何聯動醫療資源?

  在此輪緊密型試點啟動之前,浙江的不少城市已經開始醫聯體模式的探索,改革過程中有收穫也有難點。記者走訪了較早試水城市醫聯體模式的杭州、此輪試點城市湖州,以及相關專家。

  網格化,醫療佈局新名詞

  該怎麼理解城市醫聯體這個新概念?早在今年年初,國家六部委就已經公佈了《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有一個高頻詞能夠很好概括它的內涵——網格。

  根據方案,城市醫聯體將根據地緣關係、人口分佈、疾病譜、醫療資源現狀等因素,規劃覆蓋轄區內所有常住人口的網格。

  換句話説,不同於基層治理體系中的網格,城市醫聯體的網格是重新規劃的,而且以轄區內的醫療資源分佈、居民健康狀況為劃分導向;一個網格內佈局一個醫聯體,包括一家城市醫院和若干社區醫院。

  在浙江大學醫學部衛生政策學研究中心主任董恒進教授看來,這樣的規劃很有必要。“城市的人口、醫療資源分佈大多由來已久,不少還具有一定‘慣性’。”他説,這些固定的佈局並不會隨著人的健康狀況變化,或是隨著居民健康訴求的提升而“動”。

  城市醫聯體,就是要想方設法讓城市內的醫療資源動起來,與“雙下沉”和縣域醫共體相似,它的聯動模式也是醫療機構的“牽手”,大小醫院各司其職、各有收穫——

  小醫院收穫了更優質的資源。

  湖州在列入此輪試點之前,已經有了探索基礎。在鳳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市中心醫院“牽手”後,市級醫院的專家門診“開”到了社區,臨床帶教點也“搬”到了社區,每週固定有專家坐診的4年多時間裏,社區醫院的門診人次數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長。更重要的是,對轄區內的老百姓而言,社區醫院看病的醫保報銷比例更高,城市醫院的醫生在家門口坐診,所需的檢查費、門診費、藥費都在城市醫院更低一些。

  大醫院則收穫了更高效的流程。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牽手”了周邊12家社區醫院。在醫院醫聯體辦公室主任王偉國看來,“1+12”最大的意義在於醫療服務網路的打通。比如,市一醫院40-60%的號源開放至社區,居民在家門口能夠實現市級醫院的分時段預約;需要住院的老百姓,能夠在社區得到“虛擬床位”,在社區醫院完成院前檢查後,直接到實際醫院辦理入院。

  “社區醫院發揮了很重要的補充、輔助的角色。”王偉國説,大量前期的工作前移至社區後,市級醫院的醫療流程也更為科學。

  更緊密、更接地氣

  再細看國家六部委年初公佈的方案,此輪試點還有一個關鍵詞:緊密型。

  “緊密,意味著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圍墻’逐步被打破,更強調推動醫療、運營、資訊管理一體化,提升醫療服務的連續性與分級診療。”董恒進説,前幾年部分城市醫聯體已經在嘗試人、財、物的打通,但按照目前的趨勢看,打通的力度還會更大。可以説,緊密型醫聯體是城市醫聯體改革的大方向,相當於2.0版本。

  我省此輪三個入選的試點城市,都已經有城市醫聯體的探索經驗,也有良好的醫改氛圍,完全有實力進入2.0階段的改革。

  其中,湖州是國家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國家分級診療試點市,也是全省最早推進城市醫聯體建設的城市;台州的綜合醫改曾獲2021年度國務院督察激勵,公立醫院改革連續3年居全省第二,基層就診率居全省第一;金華更是肩負著打造浙江中西部醫療中心的總體目標。

  雖然都是“牽手”,由於城市醫聯體的網格化屬性,城市醫院與社區醫院的地理位置相近,聯動的模式也更接地氣。

  比如,近些年突發心梗的案例不斷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在注意到心梗發生率有年輕化的趨勢後,杭州市拱墅區在城市醫聯體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城市胸痛單元。拱墅區衛健局黨委書記、局長章菱説,醫聯體成員單位距離夠近,城市急救資源相對充分,才讓他們有了做實這件事的決心。

  “胸痛救治單元就是按照就近原則,基層社區醫院與通過認證的胸痛中心建立聯合救治及轉診關係。”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張邢煒説,這個單元一來聯動大小醫院,讓急救和轉診更迅速;二來充分發揮了網格優勢,在周邊社區融入了大眾健康科普教育,從而織起了一張更為立體的保護網。

  再比如,青少年近視率升高成為一個社會難題。兩年前,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瞄準”這個方向,醫院眼科團隊主動加入上城區清波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並就近聯合了杭州市師範大學附屬第一小學、所在街道,對轄區內600多名孩子的視力進行健康監測。

  “青少年近視本是一個需要學校、醫院、家庭合力解決的難題,單靠任何一方都顯得單薄。”王偉國説,城市醫聯體特殊的屬性促成了三方合力,這樣的聯動模式也可以運用到慢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中。

  最後一公里,打通了嗎?

  作為一項新生改革,城市醫聯體探索過程中也存在堵點。採訪過程中,有不少群眾向記者抱怨,難以感受到城市醫聯體的“存在感”,甚至不知道怎麼找自己的家庭醫生;也有基層醫務工作者説,社區醫院的依然不受信任,獲得感不夠強。

  “社區醫院工作量大且繁重,對基層人員來説,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進一步提高待遇。”湖州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説,由於編制屬性、崗位設置等不同,社區醫院醫務人員的薪酬也和城市醫院存在差距。儘管到城市醫院學習、培訓的機會增加了很多,但依然難以從源頭上提升他們的獲得感。

  此外,按照城市醫聯體的規劃,城市醫院和社區醫院實行雙向轉診,但在實踐過程中卻依然有不少阻力。

  社區一般將有需要的患者轉至市級醫院,如有需要再由市級醫院轉向省級醫院。杭州市拱墅區一位相關負責人認為,這樣的模式不可“一刀切”,也要因地制宜。比如,杭州市主城區省市醫療資源集中,老百姓是否願意轉診到市醫聯體單位受醫療機構本身水準、就醫便利性、居民就醫習慣等因素影響。

  “如區域內省級醫療資源豐富,同為三甲醫院情況下,居民選擇就近就醫的概率大大提升,家庭醫生引導其到市醫聯體就醫的難度很大。”這位負責人建議,配套醫保政策支援分級診療制度力度還可以再加大;此外,社區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應該更具自身特色。

  “醫療事業是一項民生工程,歸根結底是為了給老百姓提供便利。改革切不能只停留在政策、技術層面,而忽略了老百姓真實的訴求。”董恒進説,城市醫聯體應該敏銳發現轄區內老百姓亟需解決的醫療“盲點”,發揮毛血管的作用,打通城市醫療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陳寧 徐坊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