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三代廠長變主播”“廠二代半年賺200萬美金”……最近,“廠二代”“廠三代”“接班”等關鍵詞頻頻登上各大社交平臺的熱搜榜。許多家族企業的年輕接班人在網路上十分活躍,或分享工作日常,或感嘆經營不易,不禁讓我們感慨:他們,確實跟老一代廠長們很不一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老一代廠長抓住機遇,攢下家業。如今,一批80後、90後年輕人接過了父輩的接力棒,他們不僅要實現家族企業的有序傳承,更要完成傳統製造業在新環境下的革新和突圍。
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中民營企業數量突破5萬家,佔比92.2%;新設民營企業46萬家,佔新設企業數的93.5%。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內,會有越來越多的“廠二代”“廠三代”接班。受教育程度更高、視野更開闊的年輕廠長,能不能扛起責任?又會給製造業帶來什麼變化?記者深入紹興、寧波、台州的製造業企業,尋找答案。
三代接棒傳承智慧與韌勁
從諸暨高鐵站向北行駛十多分鐘,能夠看到連綿的低層樓房,這裡聚集著各大工業園,以機械、紡織産業為主。
走進其中一棟淡黃色外立面的廠房,巨大的自動熱卷卷簧機正將一根燒紅的鐵棒捲繞成彈簧形狀。這裡是浙江裕榮彈簧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晨是名90後,2017年從加拿大留學回國後,接過家族經營了近50年的彈簧廠,成為一名“廠三代”。
“現在公司裏的人稱我是小老闆,叫我爸爸大老闆,叫我爺爺老老闆。”金晨笑稱。不同於身邊許多想要打破標簽、開闢出一番嶄新事業的“廠二代”“廠三代”,在金晨眼裏,這樣的稱號,更多意味著一种家族企業傳承的自豪感。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江蘇的村莊率先興起“辦廠熱”。金晨的爺爺金國裕作為在江蘇工作7年、有著一手好手藝的彈簧師傅,被諸暨八七房村的村書記和生産隊隊長請回老家辦廠。
1974年,金國裕靠著一台柴油發電機、一張臺虎鉗桌,帶領全村開辦了八七彈簧廠。村裏有了産業,農民紛紛“洗腳上岸”,實現了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5年內,八七房村18歲至50歲的農民幾乎全部進廠。1984年,浙江省政府發佈《關於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若干規定》,良好的政策環境,更是讓像八七彈簧廠這樣的鄉鎮企業如魚得水。金國裕回憶道,當時3萬多平方米的廠房,一年産值近300萬元。
然而,時間久了,由於工人的勞動數量和品質難以準確衡量、統計,員工幹勁不足等問題浮出水面。所幸,八七彈簧廠受到時代的又一次垂青,而這次把握住機會的,則是“廠二代”金紀榮。當時,浙江推行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金紀榮積極響應,“花了一個月時間討論,包括廠房、業務、利潤的分配,既要考慮集體又要考慮個人,希望大家要富一起富。”
老工廠很快有了新面貌。1988年,彈簧廠正式實行車間承包經營,將7個車間分配給農民個人承包。不到兩年,企業總産值就翻了一番,1995年更是達到7000萬元。也是在那時,浙江鄉鎮工業産值佔到全省工業的半數以上,浙江成為全國鄉鎮企業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2001年,金紀榮在老車間的基礎上成立新公司。在起名時,他特意在兩代廠長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合為“裕榮”,寓意傳承。
接力與傳承,仍在上演。隨著像金晨這樣的新生代走入工廠,引進了新思路、新方法。如今,在裕榮公司,手工彈簧已被自動化設備取代,車間內,電子屏上清晰記錄著産品進度、生産數據、設備運作情況,過去需要輾轉幾個車間才能找到的圖紙,現在,能夠隨時跟蹤查詢。
三代人接力辦好彈簧廠的故事,無疑是浙江許許多多家族企業的縮影。從村辦企業、包産到戶,到如今的轉型提升,幾十年來,浙江的製造業中小工廠茁壯成長,其背後既有經濟政策的助推,也有浙江民營企業家代代相傳的智慧和韌勁。
“八七房村的大部分彈簧廠已經由‘廠二代’‘廠三代’接班了。”諸暨市大唐街道柱嵩社區黨委書記樓厚表介紹。不止於此,在諸暨市新生代企業家聯誼會,146名成員中就有104人是“廠二代”“廠三代”。
推動轉型 尋找新的治廠之道
仔細對比浙江製造業中小工廠的幾代廠長,會發現,儘管他們在經營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有諸多差異,有一點卻十分相似:對技術的不懈追求。
上世紀80年代的鄉鎮企業家們,從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成長起來,往往靠的就是一門手藝。比如,八七彈簧廠的創辦者金國裕,15歲就去上海學習彈簧技術,從手工捲繞、彈簧定型等基礎手藝學起,最後成為廠裏人人敬佩的彈簧師傅;早年經營華康蛋糕廠的陳仕球,買了村裏第一台蛋糕機,不斷調試配方、研究新品,該品牌至今仍在諸暨當地深入人心。
新生代廠長對於技術更是重視。調研中,不少接班者表示,在父輩的影響下,始終將技術擺在企業發展的核心位置,只有不斷推動技術創新,才能獲得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敢於創新是年輕一代接班人鮮明特點。”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産業發展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俞翔指出。當製造業進入轉型階段,向數字化、智慧化、品牌化升級既是工廠生存需要,也是大勢所趨,而成長于網際網路時代的新生代們,自然而然成為這場轉型浪潮中的“生力軍”。
在台州市三門縣,浙江雙豐化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賽格,在接手家族企業後,就率先將智慧化設備、數字化生産引入工廠。
“我評估了進行數字化改造的投入産出比,包括産能、能源消耗等,最終發現這筆投入完全是值得的。”出生於1992年的俞賽格,在紡織業摸爬滾打已7年多,認為老工廠的設備改革勢在必行。他主導並推進的自動化生産線項目,一年內實現了産能翻倍,並且能夠生産高強、低收縮、色絲等十余種工業絲産品,基本覆蓋滌綸工業絲行業的所有産品類型。
不僅如此,俞賽格還在公司推行了數字化管理系統,聯通生産、管理、倉儲、銷售等環節,從而推進訂單的順利交付。“以前採購、銷售訂單一般通過電話,很容易出現訂單錯漏,採用數字化系統後就一目了然,方便管理了。”俞賽格表示。
目前,通過智慧製造推動企業轉型,已經成為新生代接班人的共識。除此之外,不少“廠二代”“廠三代”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在公司管理、銷售渠道等方面,也在利用新技術、新平臺實現革新。
比如寧波的95後“廠二代”王宇松就把目光瞄準電商行業。他在1688電商平臺註冊了家族品牌“喜海”的網店,還找來專業美工設計製作産品圖片,成功拓寬線上銷售渠道。去年,“喜海”的一款可折疊的小鋁板桌,創下了一個月賣出7萬把的銷售紀錄。“廠二代”、寧波博衍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阮雪薇則挑起了公司數字化管理的大梁。她發現老一代工人習慣於用紙張填單、口頭對接需求,常有疏漏,便推行線上辦公系統,實現“無紙化辦公”。
“雖然在傳統製造業推行這些新鮮的數字化工具難免遇到阻礙,但我始終相信大方向正確,辦法總比困難多。”阮雪薇説。如她一樣,這些帶著無數新想法的新生代,選擇跨進廠門那一刻,便下定決心要闖出一條和父輩不同的治廠之道。
向外探索 走出行業舒適區
俗話説,創業難,守業更難。
和白手起家的大部分年輕人相比,“廠二代”“廠三代”們無疑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然而在接手企業後,他們也越來越意識到:老闆並不好當。中小民營企業近年來面臨著勞動力緊缺、盈利空間壓縮等難題。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下,走出舒適區,推動行業變革,迫在眉睫。
不久前,記者來到寧波,這裡因中小民營企業發達而聞名——全市超130萬戶經營主體中,民營經濟佔比97%,1萬多家規上工業企業中,98%是中小企業。毋庸置疑,這裡自然也是“廠二代”“廠三代”集聚地。
走進鄞州區的一棟商務樓內,一間裝修風格簡約明快的辦公室令人眼前一亮,仿佛置身於現代藝術畫廊。這是廣告公司“廠二代”宋瓊曄二次創業的辦公場地。
2010年,接手父親創立的寧波威遠城廣告有限公司後,宋瓊曄就很快意識到這一看似利潤大、實際上人力成本高且高度依賴客戶的行業,很難做大。為擺脫傳統産業佈局的束縛,宋瓊曄果斷改變了原本高度依賴大客戶的盈利模式,同時將業務拓展至短視頻、電商等核心領域,讓岌岌可危的傳統業務實現“以舊換新”。目前,她能夠將銷售額穩定在一年600萬元左右,是父親管理公司時的6倍。
俞翔認為,目前國內勞動力優勢減弱、土地成本上漲,同時全球製造業競爭壓力不斷攀升,要想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必須要主動進行創新,優化産業佈局,提升綜合競爭優勢。
諸暨的“廠二代”蔡姍妮同樣也捕捉到這一趨勢。在父輩耕耘襪業多年的基礎上,她創立了自己的企業——諸暨市卡拉美拉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蔡姍妮發現在ToB(面向企業)市場中,公司主打品牌的路徑並無優勢,自己設計的創意款很快就能在市場上找到替代品。於是,不顧分銷商反對,蔡姍妮強行轉向C端,即消費者群體。
“七八十個大客戶,説放棄就放棄了?以後別人不買你東西怎麼辦?”蔡姍妮的母親陳仕球替女兒著急。那時,襪業工廠在原創設計方面普遍薄弱,更多采用供貨給分銷商,再由分銷商銷售給最終客戶的經營模式。但蔡姍妮卻很堅持,頂著貨物積壓的巨大壓力,從註冊網店、設計産品、渠道行銷,再到後來的直播帶貨,一點點在C端電商市場站穩腳跟。2022年,卡拉美拉全渠道銷售額達到3億元。
“我們這一代接班人,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會更加敏銳,也更敢於嘗試。這也是家庭給了我們‘輸得起’的底氣。”蔡姍妮表示。的確,與老一輩相比,新生代在決策上往往更加大膽、冒進、敢於試錯。而正是這份“豁得出去的底氣”,讓他們能夠把目光放遠,瞄準企業轉型的新機遇。
這些創新實踐,既回應了當下中小工廠轉型過程中的挑戰,也呈現了新一代廠長的探索——一面,是“回看來時路”,對老工廠的技術、管理、理念進行升級;另一面,則是“抬頭謀未來”,通過瞄準新增長點、拓寬賽道,找到中國製造業升級的“新解法”。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見習記者 周林怡 朱柳霖 記者 王凱藝 周楷華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