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南海古沉船裏,會有來自浙江的文物嗎
發佈時間 | 2023-05-29 09:25:58    

   作為古往今來全球最繁忙的海域之一,南海深處還有多少“沉沒的歷史”?

  近日,一場由國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舉行的新聞發佈會,讓世界的目光聚集到南海:2022年10月,深海考古調查團隊在我國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兩處古代大型沉船,初步判斷為明代正德年間(西元1506年-西元1521年)和明代弘治年間(西元1488年-西元1505年)的沉船,文物數量超過10萬件,堪稱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

  數量巨大的各色文物、首次採用的一系列水下考古“黑科技”……連日來,網上對這項“翻開中國深海考古新篇章”的考古重大進展熱議不斷。

  這兩處古代沉船究竟能揭開海上絲綢之路的多少秘密?擁有海上絲綢之路多個重要站點的浙江,能在此次深海考古中找到歷史痕跡嗎?

  記者採訪了此次南海沉船考古項目領隊、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二級研究員宋建忠和寧波市文化遺産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寧波基地副主任林國聰,追尋此次中國深海考古背後的文化意義。

  深海下的海上絲綢之路

  “責任重大啊!”參加完新聞發佈會,宋建忠又重新回到海上,繼續帶領隊員推進南海古代沉船的考古工作。採訪也在海上時斷時續的信號和他忙碌的工作間隙中進行。

  水下考古是考古學的一門新興分支學科,在國內的發展歷史不過30多年。而身為中國首批深海考古隊員之一,宋建忠無疑是這一領域的權威。能讓他發出如此感嘆,正因為此次南海古代沉船的發現,對我國深海考古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從技術層面來看,我國以往的水下考古工作,主要是在沿海和島礁周邊開展。這是首次對位於水下千米級深度的古代沉船遺址開展系統、科學的考古工作。

  此次考古調查工作還首次採用了一系列新技術、新裝備。例如對深海沉船設置水下永久測繪基點,並使用長基線定位技術進行位置標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資料記錄的精度與準確性;使用新型柔性機械手、潛載吹沙裝置等多項專用技術裝備等。

  從文化層面看,兩處古代沉船帶來的意義同樣深遠。

  新聞發佈會上,專家們給出這樣的評價:此次考古發現對於研究晚唐五代以來南海海上航線變遷具有重要意義,填補了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

  在宋建忠看來,回望歷史,能同時連接古今與東西的無疑是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較之陸上絲綢之路考古與研究的長久熱潮,海上絲綢之路作為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相關研究起步卻較晚。雖然大家都知道,在廣闊的南海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沒了大量古代商船。每一艘遠航而不幸沉沒的船隻,都相當於陸地考古的一個遺址,是那個時代高度濃縮的標本。但面對平均深度1200余米、面積逾200萬平方公里的南海,考古學家們一度只能望洋興嘆。

  2018年,考古學家借助“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首次深海考古調查——宋建忠和其他考古隊員在南海西沙群島北礁海域累計下潛7次,最大深度1003米,採集到多件文物標本。

  而這兩處古代大型沉船也是“深海勇士”號發現的。兩處沉船年代相近,相距僅10多海裏。一號沉船的文物以外銷瓷器為主,二號沉船發現大量從海外輸入的木材。

  這是我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隻,充分證明了這一航線的重要性和當時繁盛的程度,是深入研究海上絲綢之路雙向流動的珍貴物證。

  更有意思的是,根據考古學家對這兩處古代沉船初步判斷的年代來看,它們很有可能是民間走私貿易的船隻。

  2017年宋建忠在一篇名為《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章中寫道:雖然明朝政府對民間貿易實施海禁政策二百年,但民間走私貿易仍屢禁不止。直到隆慶元年(西元1567年),明朝政府解除海禁,全面放開海外民間貿易。

  這兩處古代沉船究竟藏著多少關於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秘密”?一年後,我們應該可以知道更多。

  “1500米深度有如此規模的古代沉船遺址,無論全面、科學、系統的考古調查,還是後續的原址保護、實時監控和保護利用,國際上沒有先例可循。我們將在一年左右時間內完成此次深海考古工作的現場調查。”宋建忠告訴記者:在完成資料記錄的前提下,深海考古隊會根據研究需要採集適量文物和海底沉積物、海水、生物等樣品,以便了解沉船性質和內涵,研究沉船沉沒、分佈、堆積及埋藏等情況,為沉船遺址未來的考古、保護、利用和展示提供科學依據。

  “沉沒”的歷史帶給浙江驚喜

  這幾天,林國聰格外關注這兩處數千公里外的古代沉船的相關視頻、照片,希望能找到和浙江有關的歷史印記。

  數千公里外的沉船,為何可能與浙江有關聯?

  這先要從浙江的地理位置説起。浙江正好處於中國沿海海岸線的中間地帶,且氣候合適、航路特別開闊。近可前往日本、朝鮮等國,遠可經過台灣海峽,進入廣袤的南海海域,與南亞各國進行貿易交流。在各朝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記載和多年考古發現中,都能看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名單裏有寧波、溫州乃至杭州的身影。

  2008年,在寧波象山漁山島畔發現的古沉船“小白礁Ⅰ號”,就是清代道光年間從寧波港出發的商船。1976年,南韓考古學家在位於南韓西南部的新安海域打撈出一艘中國元代大型沉船,也是從中國的慶元(現在的浙江寧波)出發的。

  除了早已在海上絲綢之路三大港口之列的寧波港,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則證明了早在宋元時期,溫州就是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商港。

  當然,浙江不僅有港口,還有當時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不可或缺的大宗物品——陶瓷。通過一艘艘商船,浙江的越窯和龍泉窯瓷器不斷走向世界各地。

  例如,2003年,印度尼西亞在北爪哇海發現了在第一個千年之交沉沒的井裏汶沉船。其出水的49萬多件(片)器物中,中國瓷器佔了75%,約36.7萬餘件,越窯青瓷器數量超過30萬件。

  宋代時期,越窯逐步衰落,龍泉窯越來越“出圈”。如今為世人所熟知的“南海Ⅰ號”南宋沉船裏,就有原計劃銷往東南亞、西亞的大量龍泉窯係瓷器。在南宋前期沉沒于西沙群島海域的華光礁1號沉船上,也有大量的龍泉窯青瓷。此前提到的新安沉船裏則同時有龍泉窯和金華婺州窯的瓷器。

  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目前正在麗水展出的“碧海遺珍——拉斯海馬酋長國出土瓷器與中國瓷窯址考古成果對比展”上,阿聯酋拉斯海馬酋長國帶來了55件明代永樂和宣德年間的禦窯瓷器,其中也有龍泉窯的。

  “2010年至2013年間,我和同行受國家文物局和商務部派遣,先後三度遠赴東非援助肯亞開展水下考古工作,在肯亞沿海的多處港市遺址裏,也發現了不少我們浙江的越窯青瓷。”林國聰説,浙江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性,正在一段段歷史重現中得以凸顯。

  説回此次南海發現的兩處古代沉船,林國聰在首次公佈的視頻影像裏捕捉到了關鍵資訊:在以明代景德鎮青花瓷為主的密密麻麻的瓷器中,他一眼就發現了一堆堆龍泉窯的青釉罐。

  宋建忠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根據前期考古勘探發現,一號沉船的瓷器以窯口分,有景德鎮窯、龍泉窯等;以釉色分,有青花、青釉、綠釉、白釉、琺華彩等;以器形分,有碗、盤、罐、瓶、杯等。”

  “目前考古隊只做了表面的資訊採集,還沒有真正做進一步的挖掘工作,可能還會有更多驚喜。”林國聰説,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從生産到運輸、從港口到船舶需要全方位研究。

  接下來,隨著南海兩處古代沉船考古工作的推進,沉睡在深海裏的各朝代船舶將有望逐步被“喚醒”。更值得期待的是,這些被歷史遺落的“珍寶”所散發出的光芒,會讓中國故事擁有更動人的詮釋。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胡瀚文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