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不戴口罩,是許多人關心的話題。近日,新版佩戴口罩指引發佈,引發社會熱議。指引中明確了可不戴口罩的7種情形和建議佩戴口罩的4種場景,也指出了6種應佩戴口罩的情況。
口罩,戴還是不戴,我們到底在糾結什麼?為什麼這件事值得專門討論?
出門戴口罩還是許多人的選擇
你出門會戴口罩嗎?
微網志上,有媒體就這個問題發起投票。結果顯示,選擇“會”的網友人數是“不會”的1.5倍。不難理解,戴口罩可以保護自己,也有益於周圍人的健康,自然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
生活中的實際情況也是如此。4月14日,記者在杭州多個地鐵站和公交車站走訪發現,大部分乘客自覺佩戴了口罩,尤其是在車廂內。不過即便不戴口罩,也不影響出行,工作人員並不會阻攔或者提醒。
有乘客説,戴口罩已經成為習慣了;也有乘客表示,最近感冒的人比較多,人流密集的地方還是需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
而在空曠的公園、廣場等場所,不少人選擇不戴口罩。
在醫院裏,戴口罩的人則佔了絕大多數。“來醫院看病時,還是要戴好口罩,因為醫院裏病毒細菌比較多,戴口罩也是為了保護自己。”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紅英告訴記者,本身有咳嗽或者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更要自覺戴好口罩,不要將病毒或者細菌傳染給他人。
大家對口罩的選擇也在變化。記者發現,戴口罩的人群中選擇N95口罩的明顯變少。潘紅英錶示,如果不是新冠確診或者疑似患者,確實沒有必要戴N95口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或者醫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
和口罩種類相比,口罩的正確戴法更為重要。潘紅英在接診時經常發現,有些患者喜歡把口罩拉到下巴處,這樣“半戴不戴”其實失去了戴口罩的意義,“要確保口罩覆蓋住嘴巴和鼻子,這樣才能起到防護效果。”
也有人想不通,似乎疫情已經“過去”,為什麼有些場所還要建議佩戴口罩?專家表示,雖然像地鐵、公交車這樣的場所不強制戴口罩,但是人員密集、通風不暢,如果出現了新冠患者,容易發生疫情傳播擴散,所以還是建議戴口罩。同樣,進入超市、影劇院、客運場站等環境密閉、人員密集的場所時,也建議戴口罩。
“可以不戴口罩”也是科學防疫
每個人肯定有過這種體驗:奔跑的時候戴著口罩容易喘不上氣。寶媽何穎(化名)經常聽到自己上小學的兒子抱怨,説不喜歡戴口罩,因為總是摩擦到臉頰,很不舒服,而且一運動就感覺很悶。
孩子天性活潑好動,而且還要上體育課、參加課外活動,如果強制要求他們在學校裏戴口罩,不僅運動受限制,“捂著”也不利於身體健康。
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早在3月13日就聯合發佈通知,明確高校、中小學不強制要求師生佩戴口罩;幼托機構幼兒在園期間不佩戴口罩,教職員工在園期間不強制要求佩戴口罩。此次新版指引也明確表示,師生在校期間可以不戴口罩。
可以説,在當前疫情形勢下,不再“一刀切”強制戴口罩,是關注孩子健康成長的人性化和科學化舉措。
由此衍生出的一個問題是,既然不要求強制佩戴口罩了,是不是就可以一概不戴了呢?當然,不強制戴口罩,並不意味著放鬆校園疫情防控這根弦,反而更需要嚴防疫情輸入。比如學校校醫、保安、保潔、校車司機和食堂工作人員等上崗時,就應全程佩戴口罩,防範將疫情輸入學校。
戴口罩大可不必這麼糾結
回頭看看過去三年,口罩戴還是不戴,為什麼總是讓人糾結?
一方面,它關乎個人健康;另一方面,它也或多或少影響著公共健康。
記者梳理髮現,在新冠“乙類甲管”期間,國內曾先後出臺五版佩戴口罩指引。第一次公開發佈,是在2020年1月,當時距離新冠疫情在武漢暴發不到一個月。此後,戴口罩成為防疫重要舉措之一。而此次新版發佈,是在對新冠實行“乙類乙管”3個月後。
調整的背景,基於當下的情況:當前我國新冠疫情總體處於局部零星散發狀態,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株還在不斷變異,我國仍存在疫情反彈的風險。
因此,這一版指引,並沒有將口罩徹底取消,只是進一步減少了應佩戴口罩的場景,以及重點定位於公眾佩戴口罩的指導。
也有人質疑,現在的調整是不是説明戴口罩的規定從一開始就錯了?事實上,戴口罩可以減少呼吸道傳染病,倡導全民戴口罩遏制了疫情的傳播速度,這是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佩戴口罩建議的優化調整,是為了在保證防控效果的基礎上,儘量減少對公眾生産生活的影響,而不是對過去的否定。
總的來説,對於“戴不戴口罩”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達成的共識是: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來源:浙江線上 | 撰稿:鄭文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