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來杭州過“寒假”的冬候鳥們,也開始陸陸續續回老家了。
每年秋意正濃的時候,就有不少來自北方的冬候鳥,長途跋涉,遷徙到杭州西湖邊,包括鸕鶿、鴛鴦、織女銀鷗和普通秋沙鴨四個鳥種。
去年,第一梯隊的鸕鶿,9月就來西湖報到,鴛鴦、織女銀鷗也相繼到來,秋沙鴨最晚。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還多了一個品種,白骨頂也到西湖過冬了。
西湖水大約是很養“鳥”的,經過一個冬天,這些冬候鳥一個個都被養得清秀水靈。
今年2月開始,冬候鳥開始陸續北歸。
秋沙鴨“來得晚,去得早”,“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走得堅定又從容。與之相反,鸕鶿最早抵達西湖,最晚才肯離開,頗有點貪戀西湖美景的味道。
現在差不多是最後一波冬候鳥和杭州説再見了。
杭州不少攝影愛好者,都抓住了最後的尾巴,給冬候鳥留下今年最後的印記。
王衛國就拍下了臨安青山湖裏最後一波冬候鳥。
鸕鶿、蒼鷺、白眉鴨是他和小夥伴們最近鏡頭裏的主角。
黑翅長腳鷸行走緩慢,攝影師們都喜歡拍。
天氣暖和起來,它們也待不了太長時間。
等這些冬候鳥走後,就是本地水鳥的天下了。
頭一個回來“搶地盤”的就是夜鷺。
攝影愛好者告訴潮新聞記者,茅家埠附近水域有四五百隻夜鷺,“它們等了一個冬天了,只要最後一隻鸕鶿飛走,它們就會迅速回到外西湖、北裏湖。”
新聞+
大批候鳥正在接力北遷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當下我國境內,大批候鳥正在接力北遷。
隨著候鳥北遷進入高峰期,數十萬隻候鳥翔集嬉戲的畫面在多地頻頻上演。
如何能夠在鳥群中快速識別出候鳥的種類?
走進湖北武漢沉湖濕地,一起了解下候鳥觀測的“黑科技”。
沉湖濕地的面積可以達到17.4萬畝,相當於16000個足球場的大小。面積如此大,候鳥的數量非常多,如何辨別候鳥種類,單靠濕地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肯定遠遠不夠。水域上的浮標,是一個個聲紋採集器,可以收集鳥的鳴叫聲,是沉湖濕地名副其實的“順風耳”。
這些聲紋採集器可以收錄附近半徑200米內的鳥叫聲,並實時傳送到後臺的智慧系統,只要十幾秒鐘,就能迅速分辨出附近是哪一種候鳥。
除了聲音採集系統,工作人員還在浮標上安裝了高清攝像頭,這種“千里眼”最大能達到40倍的變焦,實時傳輸的畫面,也能識別出更多的鳥類,提供更準確、更翔實的數據。
每到候鳥遷徙季,即使不能身臨其境,相信很多朋友也會被絕美的畫面所震撼,隨便截取一幀,都能當做電腦屏保。這樣的大片究竟如何才能拍出來呢?如果去問攝影師,他會告訴你,秘訣就是離鳥群近一點。為了能夠潛入鳥群不被發現,倣真鳥被發明出來。
工作人員以鴿子為原型進行了初次的建模嘗試,結合中華鳳頭燕鷗喙部、翅膀以及腿部和尾部的特徵,進行了10多次迭代,得到了和真實中華鳳頭燕鷗非常相近的三維數字模型。有了三維數字模型,就可以進行3D列印製造。經過努力,一隻倣真鳥的雛形終於出爐,給它披上“毛衣”後,工作人員嘗試讓它們潛入鳥群內部,帶來不一樣的畫面。除了真假難辨的外形以及水上追鳥的“功夫”,倣真鳥還配備了廣角度的拍攝設備。
候鳥們一年兩次大規模往返遷徙,雖是生命的本能,卻也是鳥兒們生命週期中最為艱苦的時段,既要克服長途飛行的辛勞,又要面對大自然的嚴峻挑戰,途中頗為不易。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楊茜 照片來源於攝友“龍塘掠影”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