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個讓壞孩子受到最嚴厲懲罰的、令人解氣的故事,卻也折射出當今教育失職在個別地區引發的負面影響。
因此,這個故事成為大眾非常關注的新聞。
(蘇迎瀾和家長們發起的反校園暴力聯名信)
01
這個故事放在當今足夠“奇特”:一個60人的班級,被分為了兩個“國”。
一邊是經常打人的學生,另一邊是可能被打的其他同學。從一年級到三年級,雲南西雙版納州一所小學的班級裏不斷發生欺淩事件。家長們憤怒,但大多在老師的調解下忍耐,還有人為了避免孩子被欺負,默許他們加入打人的一“國”。
一位母親——蘇迎瀾的加入讓事情有了正向的變化。這位母親是上海一家單位的主管,得知自己的兒子小逸被圍毆後,她在幾天時間內熟悉了相關法規,一一聯繫其他被打學生的家庭,發起了一份反校園暴力聯合聲明。經過與校方的幾場談判,最終,學校同意對打人的學生開具處分。
為了減輕對班主任和學校的影響,這位母親沒有選擇報警或向上級部門反映。她的做法是理性的。
據她介紹,遭遇欺淩後,對於如何面對和處理施暴的同學,10歲的兒子害怕而猶豫。但他能肯定的是,道歉是沒有用的,暴力還是會再次發生。
這樣的處理方式或許並不完美,但她想和孩子走出一條路來,在面對校園欺淩時除了逃避和忍耐之外的另一條路。
這位母親的認真果然導致另外一種讓人欣慰的結局。
02
這個故事的發生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上初中時,她的兒子小逸就曾遭遇校園欺淩。那時他成績好,又是外地人,班裏的同學經常打他、搶他的錢。告訴老師沒用,父母也不管,他想過退學。
為了保護自己,他不得不加入校外的壞小孩團體,蹺課、變成打架更厲害的人,但成績從此受到影響。
這是一個受過類似傷害的學生。
而作為母親,她這次想要的結果:一,小逸的心理狀況恢復健康;二,懲罰打人的孩子;三,法治進校。
圍繞目標,她開始了解反欺淩的相關法規,查清事件真相,了解班裏是否還有其他孩子被欺負。諮詢律師,聯繫媒體,發動身邊的同事蒐集與校園暴力相關的所有資料,看其他被欺淩的孩子媽媽分享的心得。
梳理資料的過程中,蘇迎瀾了解到這些行為對應著“身體欺淩”“言語欺淩”和“關係欺淩”,她把小逸的經歷記錄下來,分類整理成文檔,為後續與學校的交涉作準備。
這是一位負責任且理性的母親。
最終的結果是,學校接受了她提出的幾點要求:給經常打人的學生記大過處分、對其他打人同學進行通報批評,針對小逸被打的事件出具情況説明,以及在校內開展反欺淩科普活動。
這算是一個不錯的結局。
03
校園欺淩事件儘管在現在越來越少,但性質和負面影響更顯得惡劣。在一些偏遠地區和父母不能在身邊的地方,這類欺淩事件還時有發生。
校園欺淩涉及的方面很多,諸如學校管理鬆散,老師責任沒有盡到,校園外管理不暇,父母不常在身邊,等等因素。
這依然涉及到教育的問題。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存在失職的責任。
校園暴力傾向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影響非常大。因為它多數發生在小學或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心理脆弱、需要依賴家庭和學校時。這個階段的校園欺淩和暴力行為會對受害者造成大的身心傷害,嚴重者,會影響受傷害者一生的性格。
這位母親以理性的方式去解決校園欺淩事件,有禮有節,算是一個圓滿的結局。而這個事件給予社會的警示更多:需要引起家庭和學校的一致重視,並把這類惡行扼殺在萌芽中。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