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短視頻平臺上一位叫做“張教官”的戰術救援教官引發網友關注。他所發佈的敘利亞地震救援系列視頻,已獲得超過50萬點讚量,網友紛紛點讚“平凡的人做著不平凡的事”“救援無國界,正能量滿滿!”
他是來自四川天府新區急務救援隊的張健豪。半個月前,張健豪獨自前往敘利亞提供醫療援助服務,15天內,共為30名地震災民在疑難雜症遠端會診、義肢製作等方面提供幫助。而這支“單人”救援隊的背後,離不開由兩家杭州公司所提供的“黑科技”——遠端急救AR眼鏡和三維掃描設備。
在敘利亞的半個多月,張教官經歷了些什麼?他所帶的“黑科技”又發揮了什麼作用?近日,潮新聞記者分別與張健豪,以及救援設備的供應商——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和先臨三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對話,了解此次在敘的醫療援助經歷,以及高科技智慧設備在地震救援中的關鍵作用。
“一個人,也是一支隊伍”
道路兩側倒塌的房屋廢墟前,灰塵不斷揚起;橋洞下,一塊塊簡陋的油布撐起了一個個家;兩個黃瓜、兩片大餅就是一頓五口人的晚餐……
到達災區後,看到眼前的景象,張健豪才真實感受到一場地震對於城市和生活全方位的摧毀。“在震後第一階段的生命救援完成後,我們還需要關注後續階段災民的疾病醫治和生活重建。”張健豪説。
於是,2月13日,張健豪從成都出發,輾轉香港、多哈、伊斯坦布爾、巴格達,歷經3天,終於抵達敘利亞。“看到我一個人去敘利亞參與救援,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的民警都很意外。”張健豪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向潮新聞記者介紹,“實際上,我雖然是一個人,其實也是一支隊伍,身後有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專家團隊的遠端支援。”
張健豪此次救援有兩個主要任務,一是遠端會診。通過AR眼鏡與醫院的專家團隊建立聯繫、實時傳遞現場影像,從而由專家醫生為一些疑難雜症患者提供診療建議;二是通過三維掃描設備,幫助當地殘疾人製作義肢。利用手持三維掃描器對斷肢進行掃描採集相關數據,再發回國內的義肢加工廠,從而為傷者量身定制義肢。
然而,此次醫療援助的過程可謂是“披荊斬棘”。在到達敘利亞哈馬省Suqaylabiyah國立醫院後,張健豪面臨的第一個難題便是醫療條件簡陋:病房內的頂燈因電力不穩而不斷閃爍,地板上還殘留著爆炸時産生的彈孔,更棘手的是,這裡僅有一台X光機可供使用,並且設備十分老舊,外觀已經因時間太久而發黃。
“這樣的一台X光機,要應對每個月約2萬人的就診量。”張健豪説。顯然,制裁與戰亂延緩了對敘利亞地震的救援。由於美歐多國的制裁,敘利亞長期缺乏地震搜救所需要的重型機械、救護車等,醫院裏也缺少先進的醫療設備。
除了缺乏必要的救援設備,當地的生活條件也因地震而進一步惡化。
“用當地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每天的時間都花在怎麼找瓦斯和汽油。”張健豪説,這也為他們開展醫療救助增加了很多阻礙,每天都需要應對汽油短缺、電力不穩、網路信號差等難題,“遠端會診需要連接用電的醫療設備。但是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每天都是來2個小時的電,停4個小時的電,最後只能用車輛作為電源儲備。”
眼下,仍有數以千計的災民擁擠在阿勒頗、哈馬、拉塔基亞等地的臨時庇護地中,而這些地方的生活和衛生條件更為惡劣。張健豪仍記得一位因房子倒塌,與孩子住在橋洞下的婦女。“我給了她一些現金應急後,她立即淚崩了。”儘管語言不通,張健豪知道那眼淚是表示感謝,“還有太多在經歷著病痛和貧窮的災區群眾,他們急需國際社會的人道主義援助。”
目前,張健豪正在全國各地尋找願意合作提供義肢的機構。再過2個月,他將再次啟程敘利亞,把義肢、藥品、帳篷等物資為地震災民運過去,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智慧時代的全球救援
“讓他抬一下腿”“讓他指一下哪痛”……通過AR眼鏡傳輸的現場畫面,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醫療組的醫生不斷向張健豪發出指令,再由翻譯轉述給患者。
這是在此次遠端會診中,前來就診的一位患有地震複合傷的12歲兒童。通過眼鏡,數張骨折拍片也被一張張傳回。“由於當地醫生無法判斷他是否需要手術,我們的醫生就通過AR眼鏡的現場觀察,結合他的影像學圖片進行診斷。最後判斷其骨盆骨折沒有明顯移位,建議臥床休息並配合營養神經治療。”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醫務部部長江英強向潮新聞介紹。
為此次救援行動提供“黑科技”的,是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據技術負責人介紹,通過這副AR眼鏡,不僅能夠一鍵遠端呼叫,將實時的第一視角畫面進行傳輸,還能在視頻畫面上進行標注,做出及時的醫療診斷。
“AR眼鏡能夠讓醫生以第一視角看到病人的情況,與圖片、視頻會議等形式相比診療效果要好很多,並且能讓遠端醫師更準確掌握病情,給出更恰當的醫學專業建議。”江英強表示。
而對於當地肢體殘疾群體的救助,張健豪提出利用另一項高科技手段——三維掃描技術提供幫助。通過三維掃描設備採集製作義肢所需的數據,再傳輸給義肢製作機構幫助患者定制義肢,能夠讓他們在災難結束後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此次救援行動中掃描設備的提供方,是總部位於杭州的先臨三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三維掃描器可以數字化獲取斷肢的三維數據,以此為基礎,可以實現義肢製作的全流程數字化,相較于傳統石膏取模方式,三維掃描器能夠有效提高製作效率,提升患者體驗。”
事實上,無論是地震的前期搜救,還是醫療救治,智慧設備在地震救援中發揮的力量愈發顯著。比如,此前“中國照明無人機點亮地震救援現場”的話題登上微網志熱搜。這架由浙江極客橋智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生産的照明無人機,為救援行動的開展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並創造了必要的作業環境。
又比如,一群同濟學子在看到土耳其駐華大使館發佈的募集救援物資消息後,立即製作了一套“移動電源”設備——應急光伏儲能電源箱。項目負責人白浩然是一位來自溫州的“00後”,他向潮新聞介紹,這套設備可採用光伏充電,充滿電後能夠讓配有的LED燈連續照明40-50個小時,從而為地震逃生者贏得寶貴的時間,讓救援者挽救更多的生命。
災難之下,現代技術的助力,不僅意味著“快一點、更快一點”的應急救援,還能突破時空限制、聚攏全球資源,實現全世界的聯合救援與幫助。
各國的遙感衛星通過共用數據,從而“看見”地震現場就是其中典型。這次土耳其地震發生後,我國“巢湖一號”“吉林一號”“高景一號”等遙感衛星及時進行了觀測成像。土耳其災害和應急管理局要求啟動“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CHARTER)後,我國作為成員機構之一,就能通過共用渠道將影像數據傳輸到土耳其,幫助其更好地實施人道主義救援。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周林怡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