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潮評社 | 就業到底真的難還是並不難?
發佈時間 | 2023-03-03 13:51:48    

   3月1日,一則“211文科男碩士吐槽招聘會均薪5000”的話題登上網路熱搜,有網友評論“眼高手低”,也有人稱“文科就業面確實窄”。

  對此,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認為,就業機會和薪酬差異的原因不在於文理科,而是能力與崗位的匹配程度,無論文理科都需要提升綜合素養、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4a5584c1fecbce504f1f0f50809b635d.png

圖源網路

  01

  隨著去年開始高校畢業生超過一千萬,就業難成為籠罩在人們頭頂的一片陰雲。

  當人們從需要就業的人數來判斷就業難的時候,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考量,那就是可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以及更重要的因素:就業觀念。

  對於文科就業面窄、文科薪資低等説法,倪閩景認為是一種誤解。

  “不在於文理科的問題,而在於自身與崗位的契合程度。”他説,“無論是文科理科,文科生要加強科學素養,理科生也要提高人文素養,我認為都很重要的。”

  在他看來,工作需要的是綜合能力。“這個時代不一樣了,文科生也要有科學知識,有資訊方面的技能。如果是純文科學習,要麼是工作以後再拓展學習,要麼是大學可以對原來的課程做些調整。”

  最根本的是要有終身學習的觀念,“大學學習的東西不可能使用一輩子,進入工作必須開始新的學習。”

  這話説起來容易,對於一些人來説,與最終落地隔著萬水千山。

  02

  就在3月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俞家棟介紹,2023屆高校畢業生的規模將達到1158萬人,促進就業的任務更加繁重。

  這是從供給端考量的數據。而需求端同樣需要考量。

  就在此前的2月25日,上海和長三角地區人社部門共同舉辦了“2023年上海市春季促進就業專項行動大型招聘會”,這是2020年以來上海舉辦的最大規模的線下招聘會,提供招聘崗位超過2.5萬個。

  這個數量不可謂不大。

  以此類推,需求端也在經濟疫情式微後崛起的時候開始膨脹。

  那麼,就業是不是一個特別前提下的“偽命題”?

  據一些部門統計,各類崗位供給量其實遠遠大於高校畢業生人數,如果説想就業,不挑相應的單位和崗位的話,都是能就業的。

  那麼,就業有了一種彈性的性質。所謂“難”本質上難在意願與崗位的錯位和撕裂。

  03

  現實也的確如此。

  如果認真思量周圍那些“高不成低不就”四處尋找徹底滿足自身職業需求的大學生,就會有一個很明確的結論。那就是,並非真的無事可做,無業可就,而是自身就業觀念發生了扭曲。

  教育不只是職業能力培養,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育人的特點是具有通用能力,有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學習能力等。這些東西在工作當中是很重要的。

  正如倪閩景表達的:終身學習能力的養成對工作有長期促進作用。

  對於寧可待在家裏啃老或者四處逛遊、感覺崗位對不起自身能力的畢業生來説,恐怕這個難會導致以後更難。

  因為,如果不從基礎崗位做起,在鍛鍊自身能力的同時繼續學習可以提高自身價值的知識和能力,被社會淘汰的可能性會逐步加大,最終徒嘆奈何。

  入職初期可能是人才培養階段,往後隨著貢獻增多,收入待遇也許會逐步提高。

  因此完整解讀這位專家的前言後語,才能理解“就業難”不是真的很難,而重要的恰恰是不應該逃避。

  要考慮的是,這個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歡,有沒有發展前途,要考慮將來的發展才是硬道理。

  每一個畢業生都希望能找到心儀的好工作,但起點並不代表未來。只要真的是人才,努力工作,其發展空間自然會很大。

  從這個角度分析,所謂就業難不是真的多難,而是你是否願意接受現在,開闢未來。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