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復工,我需要兩支抗原自測”“家裏孩子發燒,求‘美林’退燒藥急用”……最近,全省各地的民生服務熱線、線上求助平臺,疫情相關求助諮詢如雪片般飛來。在基層幹部普遍出現“減員”的局面下,面對量大面廣的群眾急難愁盼需求,能不能予以及時的關切和滿足,是對社會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驗。
12月27日,記者走訪了解杭州、寧波、嘉興等地疫情求助服務平臺的運作情況。當前,一方面在區(縣、市)層面,數字化技術為高效服務提供了支撐,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志願者、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自治力量廣泛參與,為協助打通基層服務“最後一公里”發揮了關鍵作用。
一個有應答的電話、一段及時回復的資訊,背後傳遞的溫度和共情,在這個冬天裏顯得尤為珍貴。
撥一撥就靈,還靈嗎
從12月初到現在,作為寧波人最熟悉的民生服務熱線,“81890000”這串數字被寧波市民呼叫了近5萬次,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新冠疫情相關的求助。
12月27日上午,記者走進81890求助服務中心,原本坐滿的工位,現在顯得有些空蕩。電話鈴聲與線上求助提示音不絕於耳。接線部主任梁瓊是早班的8個接線員之一,康復後的她很快就回到工作崗位,“陸續有同事‘陽’了,接線員少了四分之一。”但市民求助的電話並不會因此停歇,每天維持在1700余件的高狀態。
人手少,需求大,是81890遇到的棘手問題。為確保每個求助電話都能及時回應,工作人員做好錯峰上崗,避免人手不足。
“您好!這裡是81890,很高興為您服務。”談話間,一個求助電話打了進來。原來,市民曹女士確診新冠已有七八天時間,但一直在咳嗽,想向醫生諮詢下現階段如何用藥。梁瓊立即將曹女士的電話、情況發給當日駐點的鼓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朱水潤,由朱醫生線上解答。
梁瓊介紹,從21日起,海曙啟動了81890醫生線上諮詢服務,派遣“全科醫生”入駐81890求助服務中心,及時回答市民的問題。
在每個接線員面前,都有兩塊電腦螢幕,一塊用來搜索資訊,一塊顯示著“秘密寶典”。原來,為方便市民打來電話時能及時快速回應,81890將市民比較集中的訴求分為疫情防控政策、交通出行、醫院就診、核酸採樣點、新冠疫苗接種(包括吸入式疫苗)以及各區(縣、市)、鎮鄉街道疫情防控熱線等六大類,目前已整理出250條資訊,仍在不斷更新中。
對寧波人來説,“靈”了21年的81890,依然很“靈”。
群眾點單,誰來接單
社區,是落實群眾各類需求的“最後一公里”所在。
中午12時30分,在杭州市余杭區良渚街道通運社區服務中心,社區黨支部副書記楊佳飛才吃上兩口盒飯。
辦公室的墻上貼著八個大字——“群眾點單、華嫂接單”。華嫂是當地誌願服務的一張名片。不過,包括華嫂在內,通運社區14名社區幹部,11人已經“陽”了,現在只有3人正常工作。
這兩天,群眾來單卻越來越多,“求溫度計、求抗原、聯繫醫院”……只剩3個人,社區還接不接單?“接!”楊佳飛説,除了社區幹部當華嫂,小區裏300多個樓層長都是華嫂。
楊佳飛打開電腦,向記者展示了群眾求助的主要來源,3個渠道:一是區級疫情防控互動求助平臺派到社區的單子;二是居民直接在樓層微信群向社區發的求助資訊;三是社區24小時服務熱線0571—88739771。“一天現在能接到20多個求助,其中九成來自社區微信群和24小時服務熱線,多以求抗原和退燒藥為主。”楊佳飛説。
下午1時30分,記者跟隨楊佳飛“接了單”。社區服務熱線有居民來電,急需兩個抗原試劑。楊佳飛登記後,給群眾送到府,小區有10多幢樓,上千戶人家,一趟送下來,花了20分鐘。
一天最多時三四十個求助,靠僅有的幾個社區幹部來解決不現實,怎麼辦?“每兩層樓8戶人家,設一個樓層長,為樓道居民提供服務和保障。疫情防控這些年,社區裏鍛鍊出了一支能擔當、叫得應的志願者隊伍。”楊佳飛説,就是依靠這支隊伍,大家兩天就分發出了上千份抗原,確保有需求的家庭能及時拿到。
以前“群眾點單,社區接單”,現在是“群眾點單,大家接單”。通運社區發揮群眾自治、互幫互助模式,也是當前余杭區解決城鄉居民求助需求的一個縮影。
記者在余杭區融媒體中心看到,疫情防控互動求助平臺上滾動著各類資訊,主要的求助是對退燒藥等藥物資源的需求。“我們配合社區需求,做好資源的精準投放。”疫情防控互動求助平臺相關負責人説,平臺通過各渠道籌備了上千盒退燒藥,根據求助的熱點分佈數據分析,啟用共用藥箱,供急需的居民使用。
數字化平臺,還能做什麼
談起26日淩晨的經歷,平湖市當湖街道東湖社區居民王佳萍滿是感激。當時,6歲女兒高燒不退,家裏儲備的退燒藥用完了,王佳萍打開手機在“微嘉園”上發佈了一條求藥資訊。
過了15分鐘,同在一個小區的沈先生詢問了王佳萍所在的樓幢,馬上把家裏的半瓶“美林”退燒藥裝進袋子,挂到了單元樓的門把手上。“我們剛在平湖安家,沒什麼熟人,多虧了有熱心鄰居幫忙。”王佳萍説。
記者在微信客戶端點開了“微嘉園”小程式,與完全由政府主導的線上求助平臺不同,這是一個集納了線下6000多個網格的線上空間,重點為群眾的互幫互助提供平臺。
“年輕人習慣於線上處理問題,‘微嘉園’創造了線上交流的社區新空間。”東湖社區黨委書記張小婷説,社區有9個商業化小區,常住人口超1.8萬,由於都是新建小區,住戶來自全國各地,互相陌生,大家都早出晚歸,打交道的機會並不多。
這幾年,“微嘉園”線上上重建熟人社會。目前,這個線上空間已經有253萬用戶。
對“微嘉園”這個數字空間來説,253萬並不是一個被虛化的龐大數字,其中每一項互動與求助,都關乎真切的個體。
過去一段時間,各地在疫情防控中,數字化平臺重點用於管理,現在到了向做好服務轉型的時候了。細心的杭州市民已經發現,健康碼下多了一欄抗疫健康驛站的標示。市民可以通過抗疫健康驛站獲取線上諮詢、醫院掛號等服務,目前,杭州市拱墅區、西湖區正在培訓推廣該應用。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施力維 應磊 肖未 共用聯盟·海曙 裘保莉 通訊員 徐穎 陸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